根據天氣預報,最近蘇城將迎來一輪降雪天氣,廣大市民早早做好了應對低溫天氣的準備。家住葑門片區(雙塔街道)聯青社區肖金村的陳仙妹好婆也端出了老蘇州應對雪天的三件「法寶」,應對即將到來的降雪低溫天氣。「前兩天,我用燈草織了一件蓑衣,穿著出門可以防雨雪。我還把老一輩傳下來的腳爐、湯婆子、銅水壺也找了出來,在沒有空調電熱毯的日子裡,這些可是必不可少的禦寒法寶。她還做了一雙手工棉鞋,穿在腳上既舒服又暖和。」今年78歲的陳好婆說。
燈草蓑衣:蓑笠御雪詩意濃
「我們聯青一帶過去是大片水田,田裡出產一種名叫燈草的作物,現在聯青社區還有一座燈草橋。席草打上來後,用特製的刀剖開,抽出的草芯可以做油燈的燈芯,剩下來的外皮就是製作蓑衣的原料。」 陳仙妹好婆說,蘇州郊區傳統的蓑衣很講究,分上、下身兩部分,上身像披風,下身像圍裙,靠兩條背帶固定在肩上,腰間再用草繩扎牢。穿上蓑衣再戴上一頂鬥笠,雨雪天出門不僅不會淋溼,還特別透氣。古詩裡寫到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說的就是漁翁身披蓑衣在大雪天垂釣的場景。「蘇州傳統的蓑衣有兩種,一種是用棕做成的,一種是用燈草做成的,而燈草蓑衣是過去我們聯青一帶的特產,一件燈草蓑衣最多只有三斤,比棕做的蓑衣輕便多了。」陳好婆說,自己做蓑衣的手藝是從小跟著父母學的,過去在農閒時節,陳好婆的父母就在家裡打蓑衣,打好的蓑衣拿到村上的供銷社,一件可以換三毛到五毛錢。「打蓑衣沒啥秘訣,也不需要藉助複雜的工具,只靠著一雙手,將燈草搓成繩子慢慢編起來。像這樣的蓑衣年輕時我一天能打三件,現在眼神和身手都不如以前,一整天時間才打了一件。」陳好婆攤開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告訴記者,如今聯青已經找不到燈草了,現在她做蓑衣用的原料是從更遠的郊區覓來的。
銅製腳爐:百年前的冬日回憶
過去,陳好婆家裡有「八銅八錫」16件金屬做成的生活日用品,經過數十年時光變遷,現在陳好婆只找出了一隻銅腳爐,一隻湯婆子,一隻銅水壺。「這三件銅器算是父母在我18歲出嫁時給我的嫁妝,距今已有百年左右歷史,陪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熬的寒冬。」陳好婆說,腳爐是用來暖腳的,也可以用來煨山芋之類的食品。以前每到冬天,陳好婆就會將灶塘裡滾熱的稻草灰鏟進腳爐裡,再放入一些米糠,稻草灰中的餘火會慢慢散發熱量,可以把腳擱在上面取暖。一家人圍坐在腳爐旁,一邊取暖一邊聊天,頗有些雪夜圍爐的溫馨意境。如果在腳爐裡放進山芋,也會被爐裡的餘火煨熟,吃起來又暖又甜。「湯婆子是過去的暖寶寶,在其中灌上熱水放進被窩裡冬天特別暖和。銅壺在冬季可以灌上熱薑茶,外面再套上一個棉製保溫套,這樣可以保持更長時間溫暖。」陳好婆說,如今現代化的保暖設備早就取代了這些傳統的禦寒法寶。最近聽說蘇州要下大雪,她迫不及待將這些寶貝找了出來,想讓小輩們了解自己小時候的冬季生活。
手工棉鞋:寒冬臘月屬它最貼身
「下雪天,棉鞋和腳爐是絕配。」陳好婆告訴記者,過去自己身上從頭到腳穿戴的都是自己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最近,她又操起針線活,為自己和老伴陳富泉師傅做了分別做了一雙手工棉鞋。陳好婆告訴記者,做一雙手工棉鞋,八成功夫都在鞋底上。過去的鞋底也叫「千層底」,是用層層疊疊的碎布納出來的。陳好婆回憶說,以前的婦女都身懷一手針線絕活,自己從小看到母親揀出家裡的舊衣碎布,加上硬紙板和麻布,打好稀稀的糨子,將碎布、紙板糊在一塊,做成「骨子」。有的糊在牆上,有的糊到門上,哪裡能曬到太陽就糊到哪裡,等曬乾後就能剪出一層鞋底來。到如今,母親做棉鞋的場景陳阿姨還記憶猶新,只不過如今生活好了,想穿棉鞋去市場上買很方便,如今再次操起針線做棉鞋,其實做的是兒時的回憶。「我自己做的棉鞋,家裡還有好幾雙,趁著下雪前拿出來曬曬。等到下雪時穿上棉鞋,在腳爐上取暖,好像又回到了從前。」陳好婆和老伴相視一笑說。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低溫天,陳好婆還給院子裡的那口古井裝了一臺新的壓水泵,方便在寒冬裡打井水洗菜、洗衣服。「井水冬暖夏涼,數九寒天打上來的井水依舊不會凍手。如果是自來水,手放在水裡一秒鐘我都受不了。」說起家裡這口古井,陳好婆一臉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