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國商業銀行:預計中國經濟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增長1.7%和8.0%
2020年,「黑天鵝」事件頻出,新冠疫情突發並在全球範圍內蔓延,致使全球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各經濟體普遍面臨如何擺脫疫情影響的挑戰,中國經濟基本面出現穩健復甦態勢。
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穩步改善,GDP同比增長0.7%,成功實現由負轉正,其中第三季度增速更是達到了4.9%,經濟復甦態勢旺盛。
展望2021年,德國商業銀行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學家周浩在該行2021經濟展望年度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將進入更新常態,強調有質量增長,呈現更加內生化和包容性的趨勢。
周浩認為,中國經濟經歷微型復甦,這表明了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疫情之後,能夠迅速恢復生產,也同時說明,多數國家的整體經濟復甦狀況會像中國一樣。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需求的阻力,增長前景仍然具有挑戰性。預計中國經濟將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增長1.7%和8.0%,總體來看,可以看到平均5%的增速。
周浩同時提示,中國的整體政策正在轉向中性和常態化,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會面臨信用風險的上升。這一輪信用風險上升,可能是過去幾輪上升的延續,不同的狀況下會有不同的信用風險。
美國大選後,當選總統拜登的對華政策被密切關注,周浩認為,中美競合的趨勢已經基本形成。「穩定的貨幣」仍然是人民幣的關鍵。周浩維持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預測, 2020年底和2021年底分別為6.70和6.83。
德國商業銀行中國區執行長章良梳理分析了疫情期間的挑戰和機會。他表示,疫情發生後,供應鏈的韌性成為企業客戶關注的關鍵問題。中國供應鏈的韌性在這次疫情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又同時對包括一些歐洲國家在內的「一帶一路」國家獲得重要的疫情物資和復工方面帶來很大幫助。
歐洲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製造業子公司對母公司的貢獻顯著增加,在全球也有更多的出口機會。目前德國和歐洲在華建立的子公司,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本地生產提供需求。隨著生產自動化進一步提高,和中國物流產業鏈有效性充分體現,很多德國企業目前進一步希望能夠擴大在中國的產能。
中國對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給市場帶來了重大機遇。
同時,歐洲/德國仍是許多中國領先企業的最佳併購目的地,中資企業對高質量的海外併購標的仍有很大興趣,特別是尋找「隱形冠軍」促進中國的智能製造。大多數中資企業都會更加放眼歐洲。從整體環境來看,中資企業跨境併購投資將持續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併購量或將出現下降。與其他市場相比,德國的特定行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資母公司需要加大對歐洲子公司的支持力度。歐洲疫情恢復需要更長時間。疫情不斷反覆,對中資企業在歐洲的子公司必然產生影響,章良建議,中資企業的母公司充分關注在歐洲的子公司的運營和風險管理。充分利用當地政府的各種貸款和補貼政策的同時,對一些資本出租率比較低的子公司進行母公司出資或股東貸款。
章良認為,在未來,貿易融資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歐之間的投資即使在疫情的情況下也大有可為,從德國和歐洲向中國投資的角度,德國近年來一直是歐盟國家中向中國投資最大的國家之一。疫情並沒有影響德國向中國的FDI的投資。德國商業銀行的了解顯示,現有的所有的德國企業客戶,沒有一家有離開中國市場的計劃,都是繼續繼續執行在疫情發生之前制定的今年的投資計劃,擴大生產。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