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追求什麼樣的音色?小提琴家張樂:有一點苦,帶一點甜

2021-01-09 澎湃新聞

「小提琴演奏追求這種音色:有一點苦,帶一點甜。你聽《辛德勒的名單》,不是那麼悲,實際上有點甜,充滿希望。甜與苦交錯,用味覺來比喻,就像黑巧克力。」

對小提琴家張樂來說,小提琴不僅是他的靈魂伴侶,也是助他悟道的工具,讓人不斷地思索、不斷地進步、不倦地提升,雖然只用到4根手指,裡面卻藏著古典音樂所有的高貴。

10月初,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田漢》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歌劇裡有這樣一段,聶耳拉著小提琴構思國歌的旋律,身為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首席兼獨奏演員,張樂當仁不讓,用他那嫻熟輕靈的琴聲,詮釋了國歌誕生前的雛形。

張樂曾在世界知名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樂團任職11年,回國後,他遊歷大江南北,在多個樂團擔任過樂團首席或特邀首席。

樂團首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是什麼?他和普通樂手、小提琴獨奏家又有什麼不一樣?演出前,張樂和澎湃新聞記者交流了關於交響樂團的一些門道,以及他和小提琴的不解之緣。

張樂「全世界會聽到你的琴聲」張樂出生於北京的海軍大院。父親張琦曾在海政文工團任首席小提琴,後來進入上海交響樂團,一呆就是二十多年。酷愛小提琴的他,在85歲高齡仍然手不離琴,勤練不輟。

張樂全家福

幼年張樂3歲,張樂跟著父親南下來了上海,長得比琴弓稍微高一些,就開始摸琴了。「那個時代沒有手機,連電視都很稀有,我所有的時間都撲在練琴上。當時還是用磁帶錄音機,我會聽大量國外小提琴家的錄音。」

張樂從小就乖,父親給他一把琴,要求他把這件事情做好,他就老實地照做,也不覺得枯燥。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他很順利地考進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

張樂從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歸來,和上海交響樂團演出。13歲,少年張樂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在首屆中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上,面對全國各地如雲的高手,他一路過關斬將,勇奪第一。因為專業優秀,張樂幾乎隔天就要為學校接待外國專家,為他們演奏,向他們學習。

就在這次比賽後的一個多月,在上海音樂學院一堂大師課上,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伯樂——有「小提琴教母」之稱的多蘿西·迪蕾,伊扎克·帕爾曼、什洛莫·敏茨、林昭亮、宓多裡、吉爾·沙哈姆、莎拉·張等赫赫有名的小提琴家,都是她的學生。

迪蕾身邊當時還帶著林昭亮,聽完張樂演奏,她說:「全世界將會聽到你的琴聲。」這句話,為他們未來的再次相遇,埋下了伏筆。

張樂和梅紐因在比賽後的音樂會上。改革開放後,梅紐因是最早到訪中國的大師之一。為了見大師,張樂和另外兩位同學一起去了北京。至今,他仍記得梅紐因上課時的一句話:演奏莫扎特時,你可以想像外面是葡萄園,非常漂亮,非常平靜,但內心是火山,是火熱的。梅紐因還說了一句預言:三十年後,世界樂壇將充滿中國人,「那時候中國的古典音樂真的很落後,剛剛起步,他能說出這個話來,很大膽,但也挺準確的。」

梅紐因的話點燃了張樂的夢想之火,他渴望音樂,渴望從中國走向世界。15歲,張樂遠渡重洋,去英國參加了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並獲獎。

在倫敦,張樂還見到了已經成家成名的帕爾曼。他和同學們興衝衝地聽了帕爾曼和倫敦交響樂團的一場音樂會,演的是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協奏曲。張樂還記得在後臺見帕爾曼的情景,「他握著我們的手,手特別大,像是沒有骨頭,棉花一樣柔軟、溫暖,就像他的個性。」

「高貴的音樂品味很重要」

1986年,美國小提琴家、伊莉莎白國際小提琴比賽終審評委西諾夫斯基來上海音樂學院講學。張樂跟西諾夫斯基學了一個夏天,被他賞識,並建議出國深造。這時,張樂已經收到四五所世界名校的邀請,最後,他選擇了西諾夫斯基任教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隸屬皮波蒂音樂學院,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18歲,張樂正式赴美,出國深造對他來說,就是「從血液裡重塑西方古典音樂的傳統與精髓」。

在美國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張樂演奏了一支難度極大的協奏曲,斬獲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巧的是,比賽正是迪蕾主持的。大學畢業後,張樂想去紐約開拓視野,迪蕾邀請他去茱莉亞音樂學院繼續深造,不僅給出全額獎學金,每月還有5000美元的生活費。

迪蕾的學生來自全世界,包括呂思清,張樂和呂思清住樓上樓下,常常一起討論演奏方法。

「迪蕾的視野很開闊,條條大道通羅馬,很少來影響演奏家自身的個性,鼓勵你找到自己的聲音,發揚自己的音樂性格。與迪蕾不同,西諾夫斯基的傳授非常強勢,甚至在琴房寫了這麼一句話:只有我的辦法是正確的,其他都是錯的。」

張樂認為,兩種教學方法各有所長:18歲之後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但在18歲之前,應該找偏強勢的老師,因為老師教學生的一種方法,是濃縮了各個學派精華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在年少時期,培養出正統的、高貴的音樂品味。

張樂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室內樂老師,是一位來自德國的「貝多芬學派」傳人,樂曲開始的八小節——相當於文章第一句,八小節的音樂結構,教授整整教了他一個學期。

「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建立在每八小節一個分句上的。所以古典音樂的底子要特別正統!高貴的品味很重要。你的音樂可以很煽情,甚至很悲情,但不管什麼情緒,都要在一個高貴的範疇裡,而不是低俗的濫情。」

在中國、美國頂級的音樂學院都接受過教育,張樂感覺到了其中的差別:美國很重視重奏和樂團,排課力度非常大,而早年的中國,是以獨奏為主。

張樂認為,這一點也無可厚非,「在大學,尤其是附中,你往獨奏的方向走沒什麼錯。實際上,你必須是一匹賽馬,才有可能變成拉車馬,而拉車馬是不可能變成賽馬的。你把能力練到最強,之後再去發展重奏、樂團、教學,都是可以的。」

「歌劇美在不統一,美在變化無窮」

在茱莉亞音樂學院求學期間,張樂有空就去一牆之隔的大都會歌劇院聽歌劇。

華格納、威爾第、普契尼、羅西尼,這些作曲家幾乎沒有交響與獨奏作品,卻寫出了一部又一部流傳後世的偉大歌劇。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歌劇這門綜合性藝術,對張樂來說,很神秘,很嚮往。

畢業後,他決定去大都會歌劇院樂團闖一闖。

很多國外知名樂團考到最後一輪,會選擇開幕,這樣就有可能造成不公平,華人樂手更是容易遭遇不公。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從第一輪到最終輪,都是閉幕。張樂和全世界400多位樂手一起競爭,用手中的琴說話,拿下了小提琴演奏家的終身席位,創造了中國人在國際一流樂團任職的記錄。

大都會歌劇院樂團是年薪最高的音樂機構,小提琴演奏家每年有十幾萬美元年薪,還有4個月的帶薪休假,夏天3個月,冬天1個月。樂團對歌劇熟稔於心,平時的排練也很人性化。

在大都會供職11年期間,張樂演繹過上百部經典歌劇,每年還會和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6臺交響音樂會。對歌劇內容,他可以說倒背如流,聽到幾個片段,他可以瞬間指出,這是哪一部歌劇的哪一幕、哪一段。

張樂和多明戈

張樂和弗萊明多明戈,帕瓦羅蒂、卡雷拉斯、弗萊明……這些世界知名的歌唱家,都是大都會的常客。大部分歌劇一演就是好幾個小時,對體能的消耗巨大,所以歌唱家們都喜歡在大都會的小食堂小聚,補充能量,張樂總是和他們不期而遇。「我印象最深的是女歌唱家弗萊明。她成名較晚,但她非常聰明,她不追求嗓音多好,而是讓大家聽她的音樂,聽她對作曲家的理解,她對樂句的處理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男歌唱家裡,帕瓦羅蒂的聲音一出來,就像義大利陽光,融化了所有人的心。但我更喜歡多明戈,他是一個聲音多彩的歌唱家,各國歌劇遊刃有餘,還會指揮!」

張樂和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詹姆斯·列文以及同事

張樂在大都會歌劇院演莫扎特歌劇《唐璜》。演歌劇和演交響,有什麼不一樣?「演歌劇時,你的耳朵要打開,隨時聽著歌唱家的一切,可能今天他唱短一點,明天唱長一點,都是很靈活的。歌劇寫作本身也是非常活的,樂章不是一個速度到底,而是隨時不停地在變速度。所以你聽大都會的樂團演奏,感覺像是沒有指揮那樣,完全是活的。」

「而交響樂,追求的是樂章速度的絕對統一,裡面有細密的變化,但它美在統一。歌劇是美在不統一,美在變化無窮。」

小提琴是一件歌唱性的樂器。在歌劇王國中耳濡目染,張樂的小提琴演奏,也汲取了很多歌唱的處理方式,形成了他獨特的演奏風格。

比如,「小提琴的運弓、發音開頭容易重,但歌唱家們是慢慢去發展所唱的這個音。他們的呼吸在哪裡斷句,怎樣用最小的力氣呼吸,都是有講究的。唱歌看上去挺容易,但要唱好聽,唱到人心裡去,是需要動足腦筋的。」

「小提琴家像腦力加手指運動員」

在大都會,因為有美國工會的強力保護,演奏員的籤約相當於「終身制」。工作11年後,張樂還是選擇了回國。一來,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顧;二來,中國交響事業的發展欣欣向榮,經驗豐富的他,可以給樂團的年輕樂手們多一些幫助。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澳門、西安、貴陽、哈爾濱、南京……2005年回國後,張樂遊歷大江南北,在中國多個交響樂團裡擔任過樂團首席或客座首席。

張樂在多個樂團擔任過樂團首席或客座首席。樂團首席和聲部樂手,有什麼不一樣?「在樂團裡,樂團首席相當於指揮以外的第二個靈魂人物。100個樂手,樂器不同,座位有遠有近,指揮在打拍子時,樂手們理解並用樂器發出聲響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首席要在最快的時間裡,解讀指揮的意圖,把指揮那些很小的、很微妙的意圖,用樂手們懂得的『器樂語言』,傳遞給他們。」

音樂會上,指揮家上臺第一時間會和首席握手致意,充滿了儀式感。張樂認為,這是指揮家對樂團的一種尊敬,因為首席代表了樂團,握手代表了合作的開始。

樂團首席和小提琴獨奏家,又有什麼不一樣?

「獨奏家最重要的是個性,比如他理解的貝多芬是怎樣地不同於其他演奏家。樂團首席強調的是帶領與合作,要完全按照指揮家今天這一場音樂會的意圖去執行。」

「想成為出色的演奏家,除了無懈可擊的技巧,高度的音樂修養,還要自律。你要長期保持在一個巔峰狀態,10年、20年甚至30年,做到不被淘汰,這是很難的。」

張樂在上海歌劇院排練莫扎特歌劇《唐璜》。演出之餘,張樂也教學,是一位嚴厲而態度溫和的老師。琴童未來是走專業道路還是當業餘愛好,在他看來,很小就要做出決定,而父母的決心尤為重要——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發掘他們的潛能,要是走專業,五六歲就要開始,訓練強度完全不一樣。

另外,後天的訓練和堅持,相對比天賦更重要,保持初心往往是最難的。

「小提琴家有點像『腦力加手指運動員』,要想在臺上發揮到淋漓盡致,就得每天刻苦勤練。」如果開獨奏音樂會,每天練八九個小時,對張樂來說很平常,平時,他也會保持兩三個小時的訓練量,不練琴反而會不踏實,「技術要維護,否則會走下坡路。」

他鼓勵學生們去參加比賽,孩子從小就應該在跌爬滾打中成長,無論勝負,都是一種鍛鍊,而能從挫折中站起來,也是一種能力。

參賽前,張樂會給需要做最後衝刺的選手們提供幫助,有時甚至會借琴給他們參賽。2018年,上音附中13歲的劉芮冰用張樂借給她的小提琴,在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收穫了第三名的好成績,並且榮獲了最佳音色獎。

比賽中,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贏得評委的青睞?

「還是看你對音樂的理解。評委從來不會說你演奏得好不好,而是說你演奏得對不對。就像中文造句的『主謂賓』,你要是『主謂賓』混亂,他就覺得,你說的中文和他說的中文不一樣,你沒有學到中文的精髓。你要真懂了,他馬上會給高分,因為你們在同一種語系裡。」

休愜時的張樂喜歡茶文化,熱衷收藏和茶有關的道具。

喝茶雖然簡單,但其中蘊藏的苦與澀、甘和甜,總讓他聯想到音樂,有一點苦,帶一點甜。

「小提琴演奏追求這種音色:有一點苦,帶一點甜。你聽《辛德勒的名單》,不是那麼悲,實際上有點甜,充滿希望。甜與苦交錯,用味覺來比喻,就像黑巧克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聊音聽樂 薛偉《HIFI小提琴·愛的致意》溫暖松香韻味濃
    《愛的致意·HIFI小提琴》薛偉 唱片是名震世界樂壇小提琴家薛偉的巔峰之作 音色清晰明亮柔軟,流淌著溫暖松香韻味濃厚
  • 小提琴的四根琴弦的音色以及發音
    小提琴是一件最接近人聲的樂器,良好的發音的基本特點是音色圓潤,富有共鳴,純淨、均勻。演奏要富有感染力和藝術情感,必須掌握聲音強弱變化——即音樂力度變化。音樂力度變化範圍是廣泛的,有音響上的強弱、緊張度的不同、聲音的尖柔等。小提琴有幾根琴弦構成這是不懂提琴的初學者會問的問題。
  • 小提琴四根弦的音色
  • 他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來訪的西方小提琴家,旅華紀錄片獲奧斯卡獎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以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的名字命名的「2018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艾薩克·斯特恩(1920-2001)的名字在中國如此響亮,是源自他1979年訪華在古典音樂領域掀起的一次旋風。
  • 如何挑選優質小提琴?手工小提琴與機械小提琴的區別
    小提琴不是一種普通的樂器,它不僅可以用來演奏音樂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它還是一種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小提琴最早在大約16世紀時出現於歐洲的義大利。從16到18世紀,義大利相繼出現了阿瑪蒂、斯特拉迪瓦裡、瓜奈利等三位制琴大師,他們做的琴確定了現代小提琴的製作標準。現代的制琴師基本上都是仿造他們的琴型來製作小提琴。
  • 如何選擇一把好的小提琴?老朱手工小提琴音色、音質怎麼樣?
    什麼樣的小提琴才是好琴?又如何能夠選擇一把好琴?很多愛琴之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很像問讀完哈姆雷特的感受一樣,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不同的答案,但是真正實用和幫助性的建議缺失很少。所以很多人到最後唯一選擇根據品牌來選決定。那麼一把好的小提琴會具備哪些條件呢?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如何通過調整小提琴音柱來改善音色
    關於其他各種形狀及材料的音柱,包括用鉛或火漆注入空心的音柱,玻璃管音柱,木製的扁而平的形狀或橢圓形的音柱,以及帶有彈性的音柱(用橡皮墊在音柱兩端等),經過實驗證明,效果不如傳統所用的白松木製作的圓形音柱對小提琴的音色好。
  • 不得不了解的交響樂團樂器——小提琴
    體積最小,音域最高,是弦樂組最高聲部,演奏技巧極其豐富,在樂隊中小提琴演奏者一般有二十二人到四十二人不等。從十八世紀開始,小提琴便習慣於劃分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兩部。第一小提琴通常負責主旋律,第二小提琴則有多樣的配合呼應方式(如比第一小提琴低八度、低三度或者低六度的旋律進行)。在室內樂和小品中,小提琴亦可用於獨奏。
  • 樂器趣聞丨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小提琴,不愧是樂器皇后!
    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被譽為樂器皇后,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藝術。小提琴是現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
  • 初一小提琴過10級 "小提琴女生"一曲進清華(圖)
    6歲緣定小提琴  用張天慈自己的話來說,她和小提琴之間有著天生的緣分。在她6歲之前,說不清楚小提琴長什麼樣,但6歲時第一次接觸小提琴之後,她對小提琴的喜愛便一發不可收拾。此後的12年,小提琴伴著她走過了每一天,見證了她走向每一個成功。  張天慈6歲的時候,當警察的媽媽覺得該讓她學一點什麼。
  • 《第五人格》小提琴家立繪怎麼樣 新監管者小提琴家立繪分享
    導 讀 第五人格小提琴家怎麼樣?小提琴家是第五人格昨天公布的新監管者,那麼小提琴家立繪好看嗎?
  • 10首小提琴經典作品,學音樂的孩子必聽!
    小提琴在器樂中佔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它音色明亮細膩,音域寬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與鋼琴、古典吉他並稱為世界三大樂器。
  • 國交首席小提琴家指點琴童:開弓有趣方能成器
    日前,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首席、國際享有盛譽的小提琴演奏家劉雲志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他給琴童和家長進言,要將小提琴學習當成培養個人修養的手段,而非單純提高技藝,「有興趣才有可能成為小提琴家」。   談琴島 音樂環境全國數得著   近年來,島城舞臺上已經先後有呂思清、李傳韻、寧峰等國內頂尖小提琴高手獻藝,劉雲志是接下來的又一位著名小提琴家。
  • 怎麼分辨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1.從外形視覺上看:小提琴(Violin)和中提琴(Viola)都是橫把位(夾在脖子上演奏),同規格的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微大一點(近看容易比較出);演奏姿勢都差不多,只是對於演奏員來說,把位(簡單的說就是兩手指在同一音高差之間的距離)小提琴小一點,中提琴大一點。帕薩卡利亞 中提琴小提琴二重奏大提琴(Cello):最直觀的,是只能坐著演奏的。
  • 音樂無國界,二胡有小提琴有區別沒差距
    不少人會帶著有色眼鏡看民樂,「民樂土,西樂洋」的觀念在他們腦海中根深蒂固,覺得學西洋樂器的人有氣質,學民族樂器的人土。比如常見的論調,拿民族樂器和西方樂器進行對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提琴與二胡。他們說:「小提琴有四根弦,音域要比二胡來說比較寬,在演奏同樣的樂曲時,二胡需要頻繁的換把而小提琴則不需要。小提琴音色比較明亮,可以演奏和聲。但是二胡的音色相對來說比較單薄,陰柔,不能演奏和聲,音量上也比不上小提琴。但是和西方樂器進行對比,就僅僅憑三兩個技術指數就可以得出結論了嗎?殊不知,二胡被外國人所驚嘆,在國外是一種神秘的中國文化的代表。
  • 課外班:學小提琴的最佳年齡和好處,你知道嗎?
    小的時候要吃學習的苦,長大之後對孩子也是有好處的。家長們應該適當的給孩子放鬆的時間,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學小提琴的最佳年齡?學小提琴的好處。學習小提琴是要從小開始學的,一些小提琴家是在4-6歲開始學琴的。也有一些在7-8歲開始學習的,學習小提琴需要的是動作的掌握,從各方面的因素來考慮。學習小提琴的而最佳年齡是在5-6歲。小提琴演奏是孩子單手拿著琴,站著去演奏的。
  • 第五人格3對奇怪的CP,咒術配勘探,小提琴家跟舞女也成一對?
    玩過第五人格的朋友都知道,第五人格從來沒有官方CP,而且一部分的角色在推演劇情中都能看出來有另一半。但由於角色與角色之間技能的克制,或者存在相同點,讓玩家熱衷於亂點鴛鴦譜,把莊園裡的角色組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CP。
  • 來自魔鬼的演奏—帕格尼尼 24首小提琴隨想曲
    帕格尼尼的出現,為小提琴這件樂器賦予了非凡的生命力,小提琴的演奏,脫胎換骨,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帶來追求超絕技巧的潮流;各種樂器的演奏家,都被刺激去尋求技巧的突破方法,李斯特便因為年幼時被帕格尼尼的超技演奏吸引,而要致力成為「鋼琴的帕格尼尼」,由此鋼琴在日後才因為李斯特此一志願的實現,而成為能發揮絢爛色彩,光芒四射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