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權力
外國名著,同樣的內容,不同的翻譯方式,譯文讀起來,會大不相同。有的流暢,有的晦澀;有的明白易懂,有的稀裡糊塗。有的深刻,有的膚淺。這主要還是譯者用詞不同造成的。
比如《西方哲學史》下卷中的一段段話,若將「科學的威信」,翻譯成「科學的權力」,似乎會更貼切些。在羅素的《權力論》中,就提到過權力的類型,比如:軍事的權力、經濟的權力、宗教的權力、科學的權力等等。因此,在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中,將「科學的威信」,翻譯成「科學的權力」,亦未嘗不可。
科學的權力
又比如,羅素的《權力論》,翻譯的版本不止一個。如果你把一好一差兩個譯本對著比較,你會發現差的那個譯本完全沒了神韻,少了一點靈性,味同嚼蠟,好像被閹割了一樣;而譯得好的那個版本,則用詞精準,語氣流暢,神採飛揚,給人酣暢淋漓的感覺。由此可見,當你讀外國名著,感覺晦澀時,有時可能並不是你自己的原因,而是譯者的原因:譯得太差了。
有時,很詭異的是,流行的、容易買到的譯本,反倒不是譯得最貼切的那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