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貝殼發布了《二手房小區榜單》報告,根據供應量、議價、租金回報率等指標對全國二手房進行了盤點。
這份報告,再次展示了樓市的魔幻現實。
在二手房議價空間top10榜單中,一線城市居多,僅有杭州、廊坊和成都例外。以北京順義東方太陽城議價空間最大,達到了8.4%。
這個議價空間著實有點驚人,我順手查了一下,東方太陽城離順義城區很遠,實際上是一個靠近城市森林公園的一個養老地產項目,這就不奇怪了,誰願意跟一堆老人住一塊,還住這麼老遠呢!但是8.4%的議價空間,也著實很大了,快要打九折了都。
二手房的議價空間是跟著整體大形勢走的,那為什麼議價空間靠前的都是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一線城市呢?這一點可能採樣的數據結構有關,中國真正進入二手房主導的城市並不多,大概也就十幾來個,北京和上海是最為明顯的,北京8成住宅成交量都來自於二手房。其餘大部分城市住宅成交量都來自於新房。
大家最關心的租金回報率,排名前三的是三個大連小區。
一線城市全部不見蹤影,新一線城市中,重慶和成都各有一個小區上榜了,其他都是位於大連和瀋陽。
另外,大家發現了沒有,上榜的小區不是位於大東北,就是位於大西南,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沒有一個城市入選。
瀋陽和大連,看上去是最適合當包租婆的城市,投入少,回報穩定。
對於良性發展的住房市場來說,租金回報率應該是高於貸款利率至少1個百分點。按照這個標準,即便是排名第一的大連也是不合理的,更何況是一線城市不到2%的租金回報率。
而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不用多說了,其實房租已經挺高的了,很多人要付月收入三分之一以上來交房租,而且還只能租個臥室。
但是,房價卻更高,而且高得非常離譜,你靠工資是不可能買上房子的。這些城市以房價收入比靜態計算,動輒三五十年才能夠得著,勞動三五十年,你可能又要退休了,就是這麼魔幻。
在這些城市,租金回報率這個指標已經失去意義了,房租僅為空置補貼房貸,沒有人會想著買房去賺租金。
這個指標失去意義,那麼大家就只能靠房價這個唯一的指標了,不漲就是虧。這種共同的訴求,也是託底房價的重要因素,比如深圳,再嚴厲的調控,房價表現依舊堅挺,大家前赴後繼進場,買了新房就立刻比肩周邊價格更好的二手房,價格錨定玩得賊溜。
房價已經與收入脫鉤,租金卻必須與收入掛鈎,這決定了租金不可能漲到天上去,但對於租房的人來說,並不意味著租房可以避開房價的壓力。因為無產者無恆心,越大的城市越是如此,中國的大城市更是如此,看上去又是一個悖論,但就是這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