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十二是南方的「花朝節」,也就是傳說中的「百花生日」。其實關於「花朝節」的日子,我國存在三個日期,分別是中原地區的「二月初二(小花朝)」、南方的「二月十二(花朝期)」和北方的「二月十五(大花朝)」。至於為何有三個日期,應該和不同地區的節氣有關,但各地相差的時間都沒有幾天。整體來說,這個日期恰逢仲春時節,都是在「春分」節氣前後,正是踏春開始的時候,百花也將陸續開放。
俗話說「女子愛花」,以香草鮮花比喻美人,自古就有。恰逢百花生日的「花朝節」,古人就認為非常切合「女子屬性」;雖然並未明確說是「女兒節」,但自古民間就有「姑娘會」的稱呼。女孩在這天常會結伴遊園賞花,也藉此拓寬視野,這也就是俗稱的「賞紅」。據說在這天,凡未出嫁的女子,還要拜花神,吃花糕,祈禱如花一樣有朝氣蓬勃和美麗。遊玩賞花之餘還要「行花令」,增加節日趣味。
除了專屬女性,據說在古代,花朝節是和中秋節對應的傳統節日,二者一個是春二月,一個是秋二月(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由於陽光明媚、春暖花開,古人在花朝節徽舉行「祭日」,如同中秋節的祭月。除了男女出遊踏春賞花,有講究的大戶人家,還要剪彩紙,祭花神,並舉行相關的祭拜活動。對於孩童而言,由於他們的頑皮天性,常會在花叢中追逐蝴蝶,這天還被稱為「撲蝶會」。
關於「百花生日」和花朝期,據說在武則天時期民間的傳說是非常多的,傳說百花仙子於二月初二這天在「牡丹園」中共同朝拜「牡丹仙子」。在清朝有一部小說叫《鏡花緣》,講的就是天庭的百花仙子下凡,在武則天選女才時,轉世為百位才女高中的故事。由此,民間也有以花朝節為「花神節」的習俗,並祭拜花神,百姓在這天曬種祈豐。
百花競放,正是遊賞之時,不管節日習俗留下多少,至少到現在這個時代,人們還是會走出去,找尋春的氣息。中國是花的國度,加之地理氣候的關係,不同地區特有的花卉花期,更增加了人們踏春賞花的遊玩期。清朝詩人蔡雲有一首《詠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正是點出了花朝之期並不固定在某一天,只要在這個時節,人們都可以欣賞體會那花開富貴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