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社會裡,看到了中國內卷的未來

2021-01-08 騰訊網

知乎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但還是越來越內卷呢?

乍一看,的確不合常理,勞動力減少,人力應該更稀缺,為什麼工作還是這麼難找呢?

要想搞清楚勞動力和就業之間的關係,我們首先要知道,通常我們所說的勞動力,到底指的是什麼?

在《經濟學原理》(第7版)中,對勞動力的定義,是這樣的:勞動力=就業者人數+失業者人數

也就是說,單從統計數字上看,很多種情況,都能夠產生「勞動力減少」這樣的整體效果。

以勞動力數量減少1000為例,就可能包括:

1、就業者數量減少500,失業者數量減少500

2、就業者數量增加500,失業者數量減少1500

3、就業者數量減少1500,失業者數量增加500

4、就業者數量減少1000,失業者數量沒變化

5、就業者數量沒變化,失業者數量減少1000

.......

當然,計算勞動力和就業、失業等指標,是一個很複雜很系統的工作,不是可以通過這麼簡單粗暴的加減就得到結論的。

但從上述這些情況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勞動力整體數量的多少,和個體就業是否容易,並不是一碼事,也沒有必然聯繫。

在塔勒布的《非對稱風險》一書中,他曾指出,生活中,我們常常將「集合概率」與「時間概率」搞混,從而出現感覺上的偏差,甚至決策上的失誤。

比如,銀行的理財產品所宣傳的收益率,我們很難拿到,因為這種收益率,計算的是眾多投資者在一定時間內的「集合概率」,而不是某一個個體投資者在一年內的收益情況。

當我們在討論就業、失業時,與其關注整體勞動力數量的多少,不如去思考,我們可能會被誰替代,又有什麼解決辦法。

在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中,曾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工業發展迅猛,大有挑戰美國的勢頭。

剛起步不久的英特爾公司,內存業務也受到日本競爭對手的巨大衝擊,被搶走了不少生意。

PK成功的日本公司一片狂歡,以致於他們沒能冷靜地想明白一件事:放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很低的內存業務,正是英特爾主動做出的選擇,美國人只是用棄子求勢的方式,將精力集中在了更高端、更有價值的領域。

這個故事,從資本和企業運營的角度來看,當然是英特爾一次聰明的戰略舉措。

但,我們如果將目光放在個體身上,就能看到,那些原本在英特爾從事內存生產的基層員工,無疑是被幾千公裡外、成本更加低廉的日本工人替代、內卷了。

而在經濟發展和全球貿易下,這樣的替代,從未停止過。

經濟學家麥可·波特指出,對一個國家來說,最有益的做法,是著重生產該國最擅長的商品,其餘的則通過貿易取得。共享生產,是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趨勢。

因此,當日本的成本低於歐美時,歐美的工人,會被日本內卷;當中國的成本低於日本時,日本工人又會被中國勞動力所替代;

現在,當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工人崛起時,我們感受到被衝擊,是再正常不過的歷史進程。

當然,再廉價的勞動力,也無法永遠保有競爭優勢,因為,87%的製造業工作甚至大量「白領」崗位,都將被機器取代。

內捲化,既不是剛剛開始,也不會馬上停止,它不是由於社會成員之間的互相競爭而起,而更像是一股席捲世界的浪潮,洶湧而來。

與「勞動力少但就業難」一樣,「求職的人多但合適的人少」,恐怕是讓所有招聘方的都感到困擾的另一對兒矛盾。

之前一個客戶就曾感嘆:無論媒體上說就業形勢多麼難,我依然覺得,真正的人才,十分稀缺。

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從不斷內卷的漩渦中擺脫出來,變為被企業重視的人才呢?

1、讓自己變得「不好被定義」

日本NHK拍攝的紀錄片《人事、會計聚集地——中國》,講述了一家日企陸續將工作轉向中國大連的過程。

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公司就將人事、財務,甚至繁瑣的總務工作,都外包給了大連團隊,而後者的成本,還不到日本的1/7。

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步驟,就是「制定標準化工作手冊」:無論再繁瑣的工作,只要可以拆解為標準化流程,就可以轉移給別人,甚至由機器替代。

在德勤公司出具的2019年人力資源報告中,曾將所有工作劃分為3種類型:

標準崗位:用特定、較少的技能就能夠完成工作,重複性、標準化程度高。

複合崗位:需要同時使用軟性和硬性技能完成工作。

超級崗位:將多個傳統崗位的工作和職責結合,應用技術來強化和拓寬工作範圍,涉及更多複雜的領域、技術和人類專有技能。

當越來越多的標準工作,被輕易內卷甚至碾壓後,讓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多元、更綜合,更不容易被定義,才有可能勝任複合崗位甚至超級崗位。

2、擴大目標職業範圍,看到更多可能性

之前,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90年出生的女程式設計師,在日復一日的996中,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存在感的零部件,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之後,她用有限的業餘時間,開始接觸「整理師」這個領域,並在一年半之後,成功轉型為全職整理師,靠幫別人歸納、收拾房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從高速運轉、快速消耗的領域,到歲月靜好、慢慢積累的行業,她用自己的方式,擺脫了內卷,回歸內心的平靜。

雖然這只是一個偶然轉型成功的例子,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越來越白熱化的競爭,正是由於只將目光聚焦在熟悉、有限的選擇上,而忽視了更多隱藏的可能性。

正如上面提到的超級崗位,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我們沒聽過、沒想到的崗位出現,具備更開放的思維,更高的包容度,去適應更多可能的職位,也是我們不得不學會的技能。

與其將來被動適應新的崗位,不如主動擺脫局限,嘗試探索。

3、學歷、經歷,都不如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在熱播的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職場人反思。

海歸選手瞿澤林,因為英語口語不佳,一上來並不被導師們看好。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卻接連拿下了第一集的冠軍、第二集的最佳辯手。

更關鍵的是,當其他實習生都感嘆任務重、壓力大、時間不夠用時,他卻總能第一個交作業、天天第一個下班。

而另一位選手,雖然把自己「卷」到了極致——通宵沒睡,在公司查資料、做準備,結果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雖然這只是一檔綜藝節目,但這些職場新人的表現,其實正是我們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每當我們討論內卷時,我們總會去討論996、007,關注如何更加努力、更加拼命,卻很少停下來想一想,這種「別人加班所以我就要通宵」的內卷,是不是由於沒有把握住問題的本質造成的呢?

正如瞿澤林在節目中的回答,他在完成項目時,考慮並不是要體現自己的專業和知識,只想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

而這一點,正是最本質的問題,也是所有工作的意義所在。

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就曾指出:「外部,才是產生價值的地方。要想將自己從一團亂麻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就要問自己:別人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一件事是否有價值,從來不取決於做它的人有多麼拼命,而只取決於它對別人是否有意義。

內卷的一大特點就是「耗能」,如果我們不顧一切地陷入這個漩渦裡跟著轉。

內卷唯一的結局,就是和大家一起,越轉越快,消耗越來越大,所得越來越少。

而如果能時不時地停下來想一想,別人在瘋狂做的事,是不是也是自己應當做、想要做的,還是壓根就不需要做的?

對抗內卷,思考比行動更重要。

*本文系獵聘人才官(ID:liepinrcg)原創,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添加微信:liepinkf。

相關焦點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最近很火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日劇《我,到點下班》截圖「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防備心太強的4星座,是社會套路多,還是因為「內捲化」影響
    防備心太強的4星座,是社會套路多,還是因為「內捲化」影響防備心太強的4星座,是社會套路多,還是因為「內捲化」影響防備心太強的4星座,是社會套路多,還是因為「內捲化」影響防備心太強的4星座,是社會套路多,還是因為「內捲化」影響
  • 《對白》:「內卷」不如舒展
    18-25歲,是人生行至四分之一的關鍵時期,也是每個青年人最為迷茫和掙扎的「至暗時刻」,旺盛的精力與大把的時間,對應的卻是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站在大學與社會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考研還是就業?去北上廣深還是小城市?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騰訊黨委書記談內卷:低垂的果實已被採摘 應向科技要新動能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騰訊黨委書記談內卷:低垂的果實已被採摘,應向科技要新動能「今年有一個熱詞叫做『內卷』,這個人類學專業名詞出圈後迅速走紅,輿論認為這背後體現出一種席捲當代社會的焦慮感。」11月24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分論壇 「青年與數字未來」論壇上,騰訊公司黨委書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以《數位化時代的青年問題》為主題分享了對「內卷」現象的看法。青年與數字未來論壇現場,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郭凱天演講。新華網圖他認為,焦慮感的來源在於新經濟給社會發展帶來的邊際效應在降低。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這就是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個人被鎖死在一個低水平的狀態中,在社會的某個圈層裡周而復始地循環,人生的躍遷可望不可及。中學時代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村裡碰到一個放羊的小孩,小孩說他的生活就是放羊,生孩子,孩子長大後繼續放羊。這就是內捲化的一個例子,我們被困在這樣一個低層次的生活裡,不斷自我重複,這就像推磨的驢子,因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著磨。它感覺自己是一直在往前走,不斷進步不斷成長,但事實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轉。
  • 《咬文嚼字》發布今年十大流行語:逆行者、後浪、內卷等入選
    2020年7月21日,上海圖書館第二展廳舉辦「抗擊疫情,你我在一起」插畫展。人民視覺 資料圖弘揚正能量。《咬文嚼字》評選年度流行語,一直將「弘揚社會正能量」當成核心標準。今年雜誌社把宣傳抗疫成就,歌頌抗疫先進,宣揚抗疫精神,以及弘揚在抗疫鬥爭中展現出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當成評選流行語的「中心思想」。
  • 一個值得去了解的流行詞:內卷,究竟是啥意思?
    經常瀏覽網文的你,一定經常看到「內卷」這個詞。內卷在2020年很火,入選了《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究竟是何義?何以成為了流行詞?帶著這些疑問,我專門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現在我把內卷的來龍去脈說給你聽。2020年內卷首先在大學生中,尤其是如清華北大這些知名高等學府的學生中流傳開來。
  • 打工、內卷、狼性、過勞,加速時代的我們幸福嗎?
    我小時候有一部日本電視劇叫《阿信》,它以一個日本女企業家的成長經歷為背景,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人也非常辛苦。 《阿信》海報到了香港的80年代,被捧紅的很多歌星,都是草根群體,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香港的打工階層的新生。在經濟發展特別高速的時期,大家會覺得如果我慢下來了,我就把握不住這個時代賦予我的機會。
  • 白巖松劉震雲等人談「內卷」:不如舒展
    18-25歲,是人生行至四分之一的關鍵時期,也是每個青年人最為迷茫和掙扎的「至暗時刻」,旺盛的精力與大把的時間,對應的卻是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站在大學與社會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考研還是就業?去北上廣深還是小城市?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比如,在海選現場,某MCN公司老闆Amy姐做自我介紹時,開玩笑說了句:「女生都知道我,女生都是我的粉絲。」劉純懿非常不屑地站起來反唇相譏:「不好意思,我非常討厭你。」儘管,Amy姐解釋自己只是在開玩笑,但劉純懿不依不饒:「不管你開玩笑與否,我就是要讓你知道有很多女生討厭你。」她甚至當眾指責Amy姐是「人販子」,批評對方帶來了很差的社會價值導向。
  • 回頭看看日本65年,這必將是未來20年中國最有錢途的機遇
    Michael Fang,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數學系,現任職於京東投資部,長期關注中國和日本的大消費領域(零售為主),是日本 Bridge Asia Foundation 財團成員,曾任職日本 J.P. Morgan,野村綜合研究所。我在日本看零售企業時,有一種看到未來中國的感覺。
  • 熱詞裡藏著關於未來的信號
    「從後浪到打工人,哪個詞裡有你的2020年?」這是網絡問吧裡的一句提問。這一年接近尾聲,疫之陰雲依然籠罩在天空之上。真的很難有答案去概括過往的一切。但過往也總是呼應著未來,站在這個時代的風陵渡,再體悟那些熱詞,或許,你我的行為已經給出了有關明天的劇透。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還能否勾勒我們的生存?
    「美國的學者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將世界上的文化劃分成了高語境和低語境,在高語境社會,比如中國,人與人的交往常常是要聽『弦外之音』,『凡爾賽學』這個詞彙的有趣之處恰恰在於這種弦外之音,當我們用凡爾賽形容一個人的時候,是在用一個表面上『高大上』的詞彙,去形容一個很可笑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反諷。可以說,這個詞的使用體現了中國社會的一些文化特徵。」
  • 8萬人贊成「準點下班才是好員工」:都不加班,內卷能停嗎?
    當資本家宣揚「996是福報」時,我們看到的景象,常常不是那麼回事。12月29日,某電商平臺女員工在下班路上猝死。她的最後一條朋友圈,還在轉發音樂APP的年終總結,沒想到生命驟然終止。而23歲,本該是離開校園、走上社會的青春年華。1月6日,小e又看到另一則新聞,某物流公司員工是才畢業的應屆生,他因為拒絕996加班被公司辭退了。
  • 追星內卷:中飯送Jennie一百件禮物,下一個過生日的樸彩英壓力大
    所謂追星內卷,本意其實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就像是滾雪球一樣,很大一部分粉絲其實是「被自願」來集資給愛豆送禮物的,畢竟BLACKPINK裡其他成員的粉絲也都是在暗戳戳的比較。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內卷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一種社會或者文化發展到某一個階段或程度之後,就停止不前無法轉化成為一種更高級的模式,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     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從清正美的寶冢音樂劇裡,我看到了日本女性的一個悲劇
    那些作為「全日本男人情敵」的女人後來怎樣了?從清正美的寶冢音樂劇裡,我看到了日本女性的一個悲劇這幾天在整理B站收藏夾,偶然地看到了以前收藏的寶冢歌劇片段,忽然就來了興趣全部重溫了一遍,然後恍然如夢初醒:自己第一次看到寶冢的演出已經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我還在上初中!
  • 這部豪門惡鬥的韓劇裡,有「內卷」的內娛影子
    這個劇算是一個群像劇,人物眾多,主要的成年角色裡有房地產商人、律師、醫生、學校的董事,也有家庭主婦和二手房中介,但是線索人物卻是一個小孤女。    只是踏著小孤女的屍骨終於有了上位機會的她,未來還不知道會如何。
  • 當代大學生如何破解「內卷」?這些神操作,究竟是虛耗還是提升
    烤魷魚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魷魚的表現就是一種自然現象的內卷。而最近火爆全網的「內卷」,尤其是在大學生圈層中,抽象起來的大致意思就是一個人或者某種事物發展到某種穩定形態下,很難再前進和改變為更高級形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