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劉震雲等人談「內卷」:不如舒展

2021-01-15 澎湃新聞

白巖松

2019年6月,白巖松與優酷人文、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發起面向「Z世代」青年人的系列演講《對白: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該節目旨在「關注非名校學生的精神世界」,邀請國內一線文化名人走入非著名高校,與他們面對面交流。這是首檔為大學生提供發聲平臺的演講節目,同時也是白巖松「關注非名校大學生精神世界」政協提案的落地。白巖松、李昌鈺、周國平、馬未都、劉震雲、陳魯豫、武志紅、樊登等20餘位嘉賓,共同完成30場演講。

2021年初,這些嘉賓的演講實錄被匯總為《對白: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一書,聚焦求學、擇業、責任、情感、心理等與青年人密切相關的主題,為正在經歷「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青年人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

現場

1月6日,《對白》一書舉辦了發布會,四位主講嘉賓:白巖松、馬未都、劉震雲、陳魯豫以「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讓我們聊聊四分之一人生危機」的主題進行了對話。

《對白》中收入了三篇白巖松的演講,《新媒體時代,「新」在哪兒?》中,不用微信和微博的白巖松在新書《對白》中首談「媒商」,他認為:「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必須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或許你所從事的工作跟媒體半點關係都沒有,但朋友圈總要混吧?怎麼修圖?怎麼截圖?怎麼起標題?怎麼與別人互動?用語音交流的時候,怎麼在30秒之內把事情說清楚?」白巖松分析了媒體的發展變革以及個人與媒體之間的關係,鼓勵每個人努力培養自己的媒介素養,除了智商和情商,也要注重「媒商」。

18-25歲,是人生行至四分之一的關鍵時期,也是每個青年人最為迷茫和掙扎的「至暗時刻」,旺盛的精力與大把的時間,對應的卻是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站在大學與社會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考研還是就業?去北上廣深還是小城市?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李昌鈺、馬未都、劉震雲、白巖松、陳魯豫等從「30後」到「70後」,這些在當今社會上身處最前沿的文化名人也曾有過不安和彷徨的青春,但最終都掌控著自己的人生,《對白》裡關於自己的故事中,李昌鈺博士用盡全力「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對於內心的錘鍊,馬未都提出了「自信、堅強、認真、寬容」的「八字方針」;在亂流中保持專注,劉震雲的秘笈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書影

談談2020:極不平凡的一年帶來了什麼?

《對白》一書中幾乎所有回顧2020的文章都提到「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關於這一年帶給了自己什麼難忘的回憶,馬未都說:「因為疫情我113天寫了110篇文章,沒有離開家,連樓都沒有下,這對我來說是很深的印象。」

陳魯豫說:「以前我的朋友圈裡面常有人一大早就曬走了一萬步,我覺得我怎麼走都走不到一萬多步。然後疫情來了以後,有一天我發現整個世界都變得特別的安靜,靜止,每個人每天也就是幾百步,瞬間你就不是那個另類了,就那一刻,我一開始是有點惶恐,有一點點竊喜,慢慢的也會希望世界回到以前那個樣子。我記得當時看《抗疫日記》,故事裡的人說在疫情期間很長時間不看表,他就把時間分成幾塊——閱讀時間、新聞時間、看電影時間,根據陽光照進窗臺,然後慢慢照進房間裡面的狀態來判斷時間。」

白巖松以「絕不難捨,永遠難忘」來形容2020年:「我從來沒有像2020年12月31日那一天那樣盼望新的一年到來,以前都還覺得對過去這一年有點難捨難分,但是那一天真覺得趕緊過去吧,2021年趕緊來吧。當然我也沒想到2021年的這個大寒潮,北京也有零下18度的時候。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其實新聞人在這一年是被需要的,當時,鍾南山就是在我們的欄目裡面說,新冠病毒明確人傳人。我覺得這一年就像是所有人一起都在過隧道,恐怖的是前半年剛剛進隧道伸手不見五指,深一腳淺一腳,現在雖然還沒有出隧道,但是你依稀看得到隧道出口處的光亮,我覺得再走走吧。」

談內卷: 順大勢、逆小勢

正式進入到對《對白》的討論中,這本書的出版也代表著白巖松「關注非名校大學生精神世界」政協提案的落地,關於為什麼密切關注那些非985、211的學生的成長,白巖松說:「我們每年的大學生有3000萬到4000萬,真正在雙一流學校畢業的不足三四百萬。當我們去到他們的學校演講,能夠清晰地在他們臉上看到自卑,他們的臉上寫著:我的人生是失敗的,我做錯了什麼,我完了。你去到各個縣裡、市裡面那些公務員們大多也都是這樣,自卑從18歲就開始陪著他們。所以我覺得今天年輕人總說痛苦就是比較出來的,我們那個時候天天傻乎乎不知道別人怎麼樣,還以為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受苦的人。所以今天我覺得各位沒有什麼能幫你的,只有你比別人強,這個事兒才能幫上你。」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能看見的世界很大,但感覺自己的選擇卻很少。每天打開社交媒體軟體,網絡就會向我們展示一個看似理想的人生:安逸的物質生活、薪資優渥的工作、完美的另一半,並告訴我們要為之奮鬥。現在有一個很熱的詞叫內卷,它被用來描述當代年輕人們過度競爭的慘烈現象:比如幾千比一錄取率的工作崗位、會計,精算,編程,樣樣精通的簡歷、996甚至007的工作制。這一代年輕人們正在透支自己、付出不對等的精力、甚至冒著變成自己討厭的人的風險,只為換取成功路上一個小小的砝碼。

關於內卷這個話題,劉震雲說:「內卷不如舒展,另外我覺得生活沒有淘汰過任何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給淘汰了,一個人跟別人其實都是沒有可比性的,每一個人他一定有自己身上別人所不具備的優勢,條件、質地,包括所從事的行業。中國教育最大問題是95%到99.9%的家長總是希望自己孩子成為一個別人,孩子成為不了他自己。擴張是好多毀滅的開始,我們明明做好一件事情就會很開心,但偏偏要追求更多。我覺得跟別人比是一個特別荒謬的誤區,要跟自己比,我明天做的比今天稍微好一點就是成功。」

馬未都談道,自己買的一件臂擱,上面的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你不到最倒黴的日子,你都不知道平常是個好日子,你不碰到最惡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個好人。「我覺得生活中不要太有競爭的意識,你幹什麼要內卷,舒展開來不就舒服了嗎,我不去跟人家去爭,你天天要爭全班第一,全班40個人,你是四十分之一,怎麼就第五第十就不好了,你別讓社會淘汰你就足以了,平常的日子就是幸福。」

「當然年輕人自己可以舒展、不內卷,但是如果整個社會對於成功評判價值就是這樣單一,年輕人又怎麼去舒展?因為不比的話,公務員考試怎麼能考上,研究生怎麼能夠考得上?如果時代對成功的標準就是更快更高更強,年輕不可能不焦慮,所以我會覺得我們對於成功定義就是太簡單粗暴了。但是最終能夠定義成功與失敗的是你自己,但是青春的時候困惑是貫穿青春整個年代關鍵詞,你不要害怕,因為是會過去的。」陳魯豫說。

白巖松談道:「我從來沒有想過比別人強,我天天在想著我如何跟別人不一樣。研究生我已經帶到第九屆了,每次相處的時候我唯一替他們焦慮的是:你們的焦慮都是那麼相同,能不一樣點兒嗎?我以前舉過一個例子,有一個戒酒協會辦得很成功,因為別的戒酒協會上來就告訴所有的參與者,想要戒酒就要永遠不喝酒,永遠這個詞太壓迫了,我們這個戒酒協會的口號是今天不喝酒,大部分人覺得今天不喝酒我還是能夠做到,但是一個又一個今天不喝酒就靠近永遠了。永遠開心太難了,你能讓你今天開心一點,你能讓你今天不焦慮嗎?人要順大勢,但是一定要逆小勢。周圍大家都那麼做你別那麼做,你換一個玩法,所以好玩的是所謂讓自己強就是讓自己不一樣,你提供了另外一種解決方案,你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選項。」白巖松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對白》:「內卷」不如舒展
    這是首檔為大學生提供發聲平臺的演講節目,同時也是白巖松「關注非名校大學生精神世界」政協提案的落地。白巖松、李昌鈺、周國平、馬未都、劉震雲、陳魯豫、武志紅、樊登等20餘位嘉賓,共同完成30場演講。……李昌鈺、馬未都、劉震雲、白巖松、陳魯豫等從「30後」到「70後」,這些在當今社會上身處最前沿的文化名人也曾有過不安和彷徨的青春,但最終都掌控著自己的人生,《對白》裡關於自己的故事中,李昌鈺博士用盡全力「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對於內心的錘鍊,馬未都提出了「自信、堅強、認真、寬容」的「八字方針」;在亂流中保持專注,劉震雲的秘笈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白巖松談愛妻:你不欺我少年窮,我定不負你糟糠恩
    白巖松一臉難以置信地說著。 甚至在第一次出鏡的時候,白巖松沒有合適的西裝,他除了精神飽滿的面孔和向上拼搏的勁頭,其他別無所有,朱宏鈞為白巖松上鏡合適得體,跑去跟朋友借來了西裝,再讓白巖松穿上。
  • 當代大學生如何破解「內卷」?這些神操作,究竟是虛耗還是提升
    這種情況下,「內卷」自然成了大學生最好的調侃方式和最真實的寫照。因此,當代大學生如何破解「內卷」?以下的這些神操作,究竟是彼此虛耗還是自我提升?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這種神操作下的「內卷」,顯而易見是虛耗自己和他人的,很不明智。說起很多類似的「內卷」,有不少人也許會思考一下,這些神操作,究竟是無效虛耗還是自我提升?甚至不少聰明人也開始逐步去剖析「內卷」背後的真正原因,而其實全離不開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畢業後的就業壓力。
  • 我在日本社會裡,看到了中國內卷的未來
    當我們在討論就業、失業時,與其關注整體勞動力數量的多少,不如去思考,我們可能會被誰替代,又有什麼解決辦法。 當越來越多的標準工作,被輕易內卷甚至碾壓後,讓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多元、更綜合,更不容易被定義,才有可能勝任複合崗位甚至超級崗位。
  • 白巖松:駁斥王朔「三宗罪」?文壇噴子、狗眼看世界,真是嘴炮嗎
    文丨曹鏡明題丨白巖松:駁斥王朔「三宗罪」?文壇噴子、狗眼看世界,真是嘴炮嗎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王朔的看法!王朔VS白巖松著名作家、編劇王朔,曾對媒體人白巖松有過一番評論,可以說是犀利至極。什麼意思?在開始之初,由於是「差評」的原因,導致王朔迎來了一面倒的嘲諷。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2020年最火的詞之一就是「內卷」了吧,這個詞因為北大學霸在《奇葩說前傳之千人奇葩撈》中提及又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內卷」?是卷生菜?向內卷的捲髮嗎?Noooooo~《奇葩說》的舞臺上,從不乏高學歷的精英。從導師到辯手,匯集了國內外TOP名校的各路選手來這裡「神仙打架」。
  • 白巖松:我的幸福感在減少 用鋼筆寫就新書
    十年前,「三十而立」的白巖松,以《痛並快樂著》這本書,抒寫了自己對時代、國家、社會、人生的感悟。在《痛並快樂著》中,白巖松寫道:「真盼望在我四十歲之後,有很多問題,真的已經不惑了。」而當十年過去,進入不惑之年的白巖松在他的新書《幸福了嗎?》中誠實地寫下這些文字:「我對自己抱歉,我做不到對很多事情不惑,甚至不得不承認,有些事情比十年前更不明白。」
  • 馬未都:劉震雲一進我屋子,就先坐桌子上,我坐在椅子上聽人家說
    馬未都:劉震雲一進我屋子,就先坐桌子上,我坐在椅子上聽人家說熟悉馮小剛的人,對於劉震雲不是一般的熟悉,劉震雲是馮小剛的「御用編劇」,為我們呈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估計大多數人不知道,馬未都不僅與馮小剛是知己好友,與劉震雲也是鐵哥們。他們的關係是非同一般的好,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 論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的災難書寫
    引言劉震雲是當代文壇頗具影響力的寫實作家,他的作品大多關注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溫故一九四二》的創作緣起,是作者竟不知故鄉曾發生過餓死三百萬人這場大災難,親身經歷過災難的鄉親們也大多遺忘,遺忘是民族背後深痛的災難史和苦難史,這樣深重的災難史不應該被遺忘。
  • 老梁是如何評價白巖松的?網友:懷念尖耳猴腮,還不是名嘴的他
    文丨曹鏡明題丨老梁評白巖松,被打臉?網友:即便肚子裡有貨,也沒有王朔看人準老梁是如何評價白巖松的?網友:懷念尖耳猴腮,還不是名嘴的他近幾年,若論媒體人翻車,白巖松當屬第一。緊接著,網絡上便流傳出,白巖松的兒子在英國留學,是小學生的消息,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的之類的!憤怒的網友,感覺自己備受欺騙,便在網絡上開始瘋狂的抨擊白巖松。然而,事實上白巖松的兒子白清揚,是1998年生人,如今已經22歲,並不符合他提議的年齡範疇。故而,他的兒子白清揚,並不能享受他提案內容的便利性。況且,據白巖松自述,當時他的兒子白清揚,已經在國內,並未出國。
  • 白巖松反駁魏晉南北朝女粉:別逃避現實幻想古代,要活在當下
    文/薛丁格的猹一次,在白巖松的籤售會上,一位女孩站起來問白老師:「你覺得是過去那個歷史朝代最好?白巖松給出的回答是:」活在當下。「女孩顯然早已預設過答案,直接說,自己覺得兩晉南北朝時期最好。白巖松顯然有些無語,耐心跟女孩解釋:」你可能還不夠了解,等你多了解一下就會覺得還是現下最好!
  • 騰訊黨委書記談內卷:低垂的果實已被採摘 應向科技要新動能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騰訊黨委書記談內卷:低垂的果實已被採摘,應向科技要新動能「今年有一個熱詞叫做『內卷』,這個人類學專業名詞出圈後迅速走紅,輿論認為這背後體現出一種席捲當代社會的焦慮感。」11月24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分論壇 「青年與數字未來」論壇上,騰訊公司黨委書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以《數位化時代的青年問題》為主題分享了對「內卷」現象的看法。青年與數字未來論壇現場,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郭凱天演講。新華網圖他認為,焦慮感的來源在於新經濟給社會發展帶來的邊際效應在降低。
  • 寫中國人的孤獨,寫你的孤獨——讀劉震雲小說《一句頂一萬句》
    劉震雲說:"世界上有四種話非常有力量:樸實的話、真實的話、知心的話、不同的話。當你遇到說不同話的朋友的時候,你的寫作就開始了。"回到作家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到,劉震雲將小說創作也當成說話的一種,除本文前面所說的與小說人物說話之外,還有小說的說話藝術。
  • 最近很火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日劇《我,到點下班》截圖「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王朔評白巖松「肉喇叭」啥意思?社會共識VS過人見解,真相在哪
    文丨曹鏡明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白巖松的看法!很早之前,就知道白巖松,更早之前,就知道王朔!原以為兩人不可能在產生什麼交集,沒想到的是在二零一零年,白巖松新作《痛並快樂著》一書出版發行後,卻引來了王朔的公開批評,大致為以下三點:得親天顏,沒什麼過人見解。自以為的真誠,不過是骨子裡的做作。
  • 一個值得去了解的流行詞:內卷,究竟是啥意思?
    經常瀏覽網文的你,一定經常看到「內卷」這個詞。內卷在2020年很火,入選了《咬文嚼字》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究竟是何義?何以成為了流行詞?帶著這些疑問,我專門花了一些時間研究,現在我把內卷的來龍去脈說給你聽。2020年內卷首先在大學生中,尤其是如清華北大這些知名高等學府的學生中流傳開來。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
  • 內卷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
    內卷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時間:2020-04-20 16:4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內卷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常用於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 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還能否勾勒我們的生存?
    在2020年的年末,在這條「語言流水線」轟鳴了一整年後,我們希望通過這場對談中的冷思考,追問2020年的語言,也追問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2020年12月,新京報書評周刊活動品牌文化客廳,聯合SKP RENDEZ-VOUS推出年度文化議題盤點系列直播「追問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