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北方有些地方開始下雪。下雪對南方朋友來說,是非常嚮往的一種景象。可對北方人來說,冰天雪地之下,有一個問題就是很苦惱的:凍瘡。
其實,凍瘡並不見得就是北方的專利,很多南方人到了冬天,同樣也會起凍瘡。
凍瘡是個什麼滋味?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那個體驗。以腳後跟、手掌側面、耳廓耳垂最為多見。輕者紅腫發癢,再厲害點的還會有點水泡、皮膚破損等現象。這些苦惱,大多要等春暖花開之後才慢慢好轉。
我們小時候,冬天也喜歡玩雪什麼的,一不小心,手腳和耳朵就被「凍瘡」了。那個滋味,真是瘙癢難忍,苦不堪言。
那麼,為什麼會起凍瘡呢?現代科學認為,凍瘡的原因就是「局部血流不暢」,以氣溫低下並伴有溼度大時多見。
中醫認為,起凍瘡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經絡不通,這個方面和現代科學的「局部血流不暢」大致相當吧;二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機體溫煦無力,肢體末梢的營血也就「遇寒則凝」了。起過凍瘡的朋友都知道,被凍傷的部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癢,而且是越撓越癢。睡覺前洗腳時,腳後跟是一種抓心的癢,那滋味真是有苦說不出來。
那麼,如何防止凍瘡呢?或者說,不小心手腳有了點輕微凍瘡,該怎麼辦呢?
現代科學對於凍瘡的處理,一般普通人不大接受,這裡就不提了。而民間故老相傳的一些簡易方法,反而獲得較好的口評。如下三物,筆者小時候就反覆「以身相試」過:
1、白蘿蔔:
很多人簡單地以為,白蘿蔔是一種性味甘涼的食物,對凍瘡這種陰盛陽衰的情況不大適宜。其實,白蘿蔔對凍瘡,還真有點用處。
用白蘿蔔來調理凍瘡,適合凍傷剛起、面積不大的情況。比如腳後跟、腳掌側面,手掌魚際等地方有點紅腫發癢的時候。
方法很簡單:將白蘿蔔切成約1釐米厚的塊,在炭火上烤熱,乘熱貼在凍瘡上,注意掌握好溫度別燙傷就行。每晚睡覺前貼一次,一般三兩天就好了。
2、艾葉生薑泡腳:
上面說的白蘿蔔,只適合面積較小,單個部位的凍瘡。比如腳掌上有多處紅、癢,貼蘿蔔似乎就有點不好實施了。
這時候,可以試試艾葉生薑熬水泡腳。艾葉性味辛溫,能溫陽驅寒,生薑性味辛溫,善於走散。兩者一起熬水泡腳,對多處地方發癢的凍瘡比較合適。
一般來說,艾葉生薑泡腳,溫度可以稍微高點,以自己能忍受為度,一開始可以用手勺水淋在凍瘡上,溫度稍低後再浸泡雙腳即可,堅持每天晚上泡一次,還能防止凍瘡。
3、白芨:
白芨是一味中草藥,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在中藥本草裡,白芨性味苦澀微寒,主要用於收斂止血。
《神農本草經》對白芨的描述是:「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可見,白芨在很早以前就被用於凍瘡的處理了。
白芨用於凍瘡,大致有兩種方法:
一是將白芨杵碎成粉,用熱茶水調勻稱餅,直接敷貼在凍瘡外面,外面用點紗布之類的包裹一下,睡前敷貼,起床後就可以去掉。
二是將白芨杵碎成粉,和凡士林充分攪勻成膏。手腳耳朵有了點凍瘡時,可以抹點這樣的膏;
更方便的是,我們都知道,凍瘡最喜歡「長在」老地方。因此,如果去年有過凍瘡,天氣變冷之後,可以用來當護手霜使用,還能防止凍瘡再次出現。
凡士林是一種很普通的工業品,也很便宜,我們日常用的護手霜主要就是它。
總之,凍瘡雖然是個小問題,但一旦有了還真有點苦惱。上述三物,對凍瘡有或防或治之功,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試。
當然,凍瘡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儘量避免它出現,下列四點,做好了,對防止凍瘡很有幫助:
1、做好保暖:凍瘡凍瘡,首先當然是避免受凍。冬天做好保暖,防止潮溼,鞋子襪子不要太緊,保證腳上的循環流暢;
2、冬季注意鍛鍊,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尤其是手掌腳掌這些末梢部位,可以經常搓動、轉動一下,有機會還可以試試倒立;
3、手腳接觸冰雪受凍後,不要立即用熱水浸泡,也不要立即烤火。最好的方法是揉搓,先讓受凍部位的循環活躍起來,皮膚溫度慢慢回升。
4、以前出現過凍瘡的地方,入冬後及時做好防護,避免反覆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