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鄉鎮以下古怪而又古老的地名中,下鼻(又名下濞)稱得上是最突出的一個。下鼻的古怪在於它的名稱。筆者上世紀50年代讀書於七裡甸的鎮江中學,經常路過學校東側的一個大水塘,人稱下鼻塘(又誤稱為下癟塘)。問下鼻的含義,當地人也不知其所以然。
直到50年以後的本世紀初,我才在唐代歐陽詢(公元557-641)主編的《藝文類聚》中查找到了下鼻的出處。該書卷六「岡」載:「劉楨《京口記》曰:城北四十餘裡,有小崗,高二丈許,有人鼻形,著崗西頭,有口在上,而鼻在下。方如數尺,狀如燋土。古老相傳,因名『下鼻』。今復無鼻,厥口猶在。」(文中所說「城北四十餘裡」,據下文《至順鎮江志》所載,當為「城西十餘裡」之誤。)劉楨(生卒年不詳)是南朝劉宋時人,距今有1500多年。從他的記載可見,早在他之前已有「下鼻」之名;而之所以稱為「下鼻」,是由於小崗西頭,「有人鼻形」,「有口在上,而鼻在下」,與正常人的鼻在上,口在下相反,所以叫「下鼻」。自然下鼻所在的小崗應當稱為下鼻崗。
下鼻名稱的古老,在於它不但出現於比劉楨還要早的三國時期,而且延續使用了至少長達1700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查閱古書記載的與下鼻有關的地名,有下鼻浦、下鼻港、下鼻鋪和下鼻塘。《至順鎮江志》卷七「浦」載:「下鼻浦,在城西十八裡。《輿地誌》:『浦在城西十八裡,北入江,吳置刺奸屯。晉郗鑑於浦西築兩壘。』《京口記》:『有小墩,東西長高二丈,有人鼻形,著墩西頭,又有口在上,鼻在下。』東有憩賓亭。下鼻西七裡,有樂亭浦,《吳書》所謂薄落也。王濬緣江圖為瀆浦亭。」該書卷十一「屯」引南朝顧野王(519-581)撰《輿地誌》也說:「城西十八裡下鼻浦,吳置刺奸屯。」由此可見,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已有了下鼻的名稱;下鼻一帶在六朝時期曾是江防要地,也是由京口往首都建業和建康(今南京)的水上交通要地。《至順鎮江志》卷七「港」又記載丹徒西鄉有下鼻港。從地理位置看,此港當在下鼻浦。下鼻浦和下鼻港的存在表明,至少到元代,今天已遠離長江的七裡甸一帶當時仍靠近長江岸邊。
關於下鼻鋪,《嘉定鎮江志》卷十二「驛傳」載,丹徒縣境內「登雲門(按:鎮江府城西門)外,西接建康界(按:指南宋建康府即北宋江寧府所轄之句容縣境)」共有6鋪,依次為:施水鋪、下鼻鋪、樂亭鋪、洪信鋪、高資鋪、炭渚鋪。又據《至順鎮江志》卷十二「郵傳」記載,「施水鋪,東至府前總鋪九裡,西至下鼻九裡。下鼻鋪,西至樂亭九裡。」記載表明,下鼻鋪距城是18裡,與丹徒縣西鄉的下鼻浦、下鼻港在同一地區。由此可見,到宋元時期,下鼻一帶還是通往江寧的陸上交通要道。不過,據清代洪亮吉(1746-1809)撰《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卷七「丹徒縣」記載,到清代乾隆年間,丹徒縣只有「丹徒、炭渚二驛」,可見當時下鼻鋪已不復存在,下鼻一帶陸上交通的重要地位已有所改變。
下鼻諸地名中,到上世紀80年代止,僅存有下鼻塘。《至順鎮江志》卷七「塘」載,丹徒縣西鄉「三都」有下鼻塘。此塘與下鼻鋪等同在丹徒西鄉,當也是因在「下鼻」一帶而得名。《至順鎮江志》的記載表明,宋元時期已有下鼻塘。下鼻塘到上世紀80年代還未消失。但到上世紀90年代塘已被填埋。下鼻塘稱得上地名「活化石」:下鼻塘的所在,表明歷史上的下鼻、下鼻浦、下鼻港、下鼻鋪,就在今天的七裡甸一帶;下鼻塘的存在,表明從三國時期已經出現的下鼻地名,到上世紀80年代,至少已經延續使用1700多年。同時,歷史上眾多下鼻地名的存在,以及與之有關的記載,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七裡甸這一帶三國以來山川以至人事的變化,因而值得人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