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人們賦予中華民族群經之首,它包含了宇宙、鬼神莫測的智慧,是名副其實的「天書」。古人常用它處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所以常常起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效果。它就是天書《易經》。
《易經》的奧妙就在於,運用大自然的規律,貫通掌握人類社會的規律。大自然中月圓則缺,潮起潮落,而人類社會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物極必反的規律。而人生的悲劇 ,就是吉兇悔吝,吉兇悔吝,這個叫做無奈的必然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跳出吉兇悔吝的必然律,立於不敗之地呢?
人們常說福禍相依。有很多人熱衷於算 卦,就是希望能夠預知未來,趨吉避兇。那麼學習《易經》,是不是可以幫助人們,趨吉避兇呢?
其實按照《易經》的道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吉和兇的。但是我們在卦象中經常會看到吉,或者兇的字。
《易經》告訴我們,要想趨吉避兇,就要跳出吉兇悔吝的必然律,做到後悔在先。儘管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吉兇,但是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還是希望能夠:趨吉避兇。所以中國人考慮事情比較長遠,俗話說,出遠門的時候,一定要飽帶乾糧,暖帶衣,就是說不能只看眼前,而要防患於未然。當我們取得成就的時候,就要想到,不能得意忘形,要尊重別人。當我們獲得財富的時候,就要想到,不能丟掉勤儉的好傳統,要盡力去幫助別人。那麼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在《易經》的64個卦中,有63個卦裡的爻辭,都是有吉有兇的,只有一個謙卦,所有的爻辭都是吉,沒有兇,所以按照謙卦去做,不僅可以趨吉避兇,而且可以超越吉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人生最大的過錯是吉兇悔吝。易經中卦爻辭多以「吉、吝、兇、悔」作為卦爻的結論,這個結論正反映了人生吉兇成敗轉換的特點。人們做事的結果,必然會處在其中之一。所以,了解這種轉換對把握人生大有好處。「吉兇」二字人們能夠理解其含義,主要是看對「悔吝」的理解是否得當。
人生的變動,和宇宙變動相似;處於吉順的時候,難免由於一切順利而放縱、傲慢,更因「滿招損」而導致若干失誤;犯了「小疵」之後,往往不能立即糾正補過,卻藉口各種理由,以資搪塞,或者嘴上說要改過,卻依然故我。於是小過失變成大錯誤,由「吝」而「兇」。「吝」的意思就是「找藉口」,或者口頭上說改過但無實際行動,其實並無悔改之意,隨後繼續犯錯誤,最終墜入「兇」境。兇運一到,這才從心裡警惕,開始有悔過之意,從而採取積極措施,時來運轉,人生事業才出現吉順的現象。
「悔」、「吝」都是指小過失;人犯了小過失,總是擔憂而有所顧慮,「悔」的意思是內心憂慮而思補過,「吝」的意思是口頭宣稱而不善補過,或者借若干理由而不願承認過錯。
人生行事,必然依循「吉、吝、兇、悔」的定律,那麼人的意志和決策如何來把握這些變化呢?
悔吝是居於吉兇兩者之間的,但「悔」趨於吉,「吝」則趨於兇。悔吝雖為小過失,但小過失往往是大過失的前奏;而且愈是小的過失,愈容易被忽略。所以,要想不造成後來的大過失,便要在小過失上下功夫。
一個人在動靜之間,在邪惡之念初現時立即能「悔」, 由悔生吉,便可以避免由吝生兇。這樣,吉吝兇悔的迴圈律,就被悔生吉所取代,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任何決策,難免有小刺,應該由心中的悔,代替口頭的吝。 就是在做決策時,心理這樣想:這樣做,可能會有哪些後悔的小刺嗎?吝是感性的產物,悔是理性的產物。人們做事不能循感性路徑,那樣易生兇事,所以要用理性戰勝感性。
也許因為《易經》離我們太遙遠了,幾千年的蒼桑歲月,使凝聚著中國古老智慧的《易經》,在我們心裡已經模糊不清。今天,當中華民族終於強大起來之後,當中國終於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時,我們是否應該正本清源,回歸原點,重新來認知一下《易經》的價值和作用呢?我們是否應該傳承並善用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呢?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過失的,人生在世,如果想有所作為,犯過是不可避免的,犯過在某中情況下是經驗的吸收,是有益的。但犯過而不知補過,或知過而故 意犯過,便成了人格上的戕害。凡事要防微杜漸,在事物的正邪萌芽之初就應引起警覺,要分辨清楚。人們之所以在吉順之時而終吉生吝,甚至招兇,是因為人們易 逞其感官欲望的滿足而忘卻天理良知。只有保持謙虛的心境,才能對人能夠退讓,容納,對事物能夠誠意、盡心,做事能夠順性、明理,一切秉公處理,自可常持吉態。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的個人觀點和總結,大家對國粹經典《易經》可以窺探一個人一生的福禍吉兇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喜歡小編的不要忘記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