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
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那時候只記得了「高郵的鹹鴨蛋」,好吃。然後是《昆明的雨》,記住的也是雲南昆明繁多,鮮美的各種菌子。
再一次「見到」汪曾祺,是在不久之前,上的一堂「教學案例分析課」上面,是董一菲的《葡萄月令》的教學視頻。
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一個學生提出來的,「作者看到葡萄的嫩須兒,都能夠想像到吃起來會是如何美味,由此可見作者是非常愛吃和懂吃的。」
的確,汪曾祺很懂吃,但是他也並不是一味地追求食材的珍貴和稀少,而是能夠在普通的,常見的食材中發現「美味」。
在那些在我們看來或許已經司空見慣的食物,作者仍然能夠感受到驚喜。
人間草木皆有情
還是《葡萄月令》這堂課,董一菲講得很美,很詩意。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本身也很美,很有詩意。
這是一篇寫葡萄一年十二個月的生長亂回的散文,並沒有收到這本書裡面,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出來看看。
在這堂課上,還有一個高潮,老師讓學生給每一個月取一個名字,有一個學生說出了「坐月」,解釋為「坐月子」,全場轟然大笑。因為學生覺得汪曾祺對這一階段的葡萄的描寫很像一個剛剛生產完的婦人。
將葡萄寫成人,是因為在汪曾祺的心中,一草一木都和人一樣,它們不是冷冰冰的物件,它們同樣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
如「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管得著嗎!』」
這樣的思想,一直貫穿著他的一生。
人間皆是好去處
在我非常有限的了解中,中國傳統文人的生活總是非常悠閒的,每天到處旅遊,想寫就寫點文章。
自由,輕鬆,且自在。這樣的生活讓我非常羨慕。
可是等我自己真的去到一個地方時,卻根本無法感受到那種「文人的情懷」。在我看來,「山仍然是山,水仍舊是水」,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在像汪曾祺這樣的作家的眼裡,山不久是山,水不止是水。
慢慢地,我開始明白,如果不了解一個地方的故事,是看不見它沉浸在歲月中的風情的!
看別人寫出來的散文,就像是跟隨這些文化大師,一起遊覽古今名勝。
有趣的,值得去的地方真的好多,雖然不能身臨其境地去體驗,但是看作者的文字,一切仿佛就在眼前,也別有一番趣味。
人間有情亦有愛
汪曾祺的散文,是非常隨性,平和的。文如其人,感覺他這個人應該也是這樣的。
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經歷,會創造出這樣的一個人呢?
汪曾祺從小家境不錯,與家人的關係也都十分和睦,沒有受過生活的苦。一生雖然也有波折坎坷,但是也沒有遭受過太大的磨難。或許這是他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也因此,面對困難能夠隨遇而安。
汪曾祺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這其中反映出來的是他那一顆對世間萬物,對美的敏感的心。
閱讀這樣的文章,學習作者的生活態度,慢慢地平復心情,不急不緩,不浮不躁,一切都是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