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基本原則:順天隨時,中醫為您講解,四季如何養生,不要錯過

2021-01-09 中醫科醫生馬小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生長在大地之上,地跟天走,天和道走,人、地、天構成一種和諧。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陰陽調和,四季變換各有不同,養生方法也有不同。養生要遵循季節的變化,順天隨時。

「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一段話,大概講的是養生的基礎是陰陽平衡與協調,而四季的變換對於這種平衡與協調有著很大的影響。養生必須要順應四季變換,趨利闢邪。

春季

東方為春,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春主生長,萬物發育始於春。春季養生應節制和宣達春陽之氣。提倡晚睡早起,多多運動。飲食上建議可以選擇性溫、味甘、辛的食物。少食性寒涼、味酸、澀食物,忌油膩。春季是補肝的季節,陽氣上升,多吃溫補食物有助於肝臟運化。但切記過補,肝過旺則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

夏季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熱的季節,陽氣在此時達到鼎盛,但人體此時的陽氣也最容易發洩。這個時候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心火旺,肺氣衰,容易上火,應晚睡早起,儘量不要在中午或下午進行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禁忌情緒起伏過大,大悲大喜,大驚大怒。正所謂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成秀,使氣得洩,若所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季

一夏無病三分虛,過了夏季,陽氣開始慢慢收斂,陰氣逐漸增加,此消彼長,陰陽平衡。萬物收斂陽氣,轉化為春生夏長的成果,應早睡早起,保持心情舒暢,此時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得過多,會使肺氣更加旺盛,進而還會傷及肝氣,飲食上要減少辛味食物平肺氣,增加酸味食物助肝氣。

冬季

冬季養生的目的在於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冬季是一年中陰氣最高的時候,此時陰氣極盛,萬物凋零,昆蟲蟄伏,百獸冬眠。這時應避寒就溫,斂陽護陰,以使陰陽相對平衡。需早睡晚起,多曬太陽,冬腎主令,可以適當減少鹹味食物,多吃一些苦味食物。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萬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終的根本法則就是陰陽規律。萬物生長皆是隨時而行,順天而為,有規律的。人的所有活動與宇宙秩序、節律、四時相互調和,才能通達大吉。變通者,趨時者也,人體養生亦是如此,所有的變通,都要根據四時天意而行。

相關焦點

  • 中醫認為的九種體質該如何養生
    我們如何按我們的體制來制定養生計劃呢?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養生原則:順應自然,清淨開朗;勞逸結合;飲食適量,均衡。總體特徵:疲乏、氣短、自汗、面色蒼白等。養生原則:避免劇烈運動;避免勞累過度;多吃具有健脾益氣的食物。中藥調養: 人參、黃芪、山藥、大棗等。
  • 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為你解開健康密碼
    本次直播邀請到東方醫院精準健康管理中心中醫部主任張春燕,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治未病學術帶頭人張振賢為大家解密中醫的健康密碼,並介紹提升健康管理能力的妙法良方。什麼是亞健康狀態?針對不同時辰所對應的臟器病症,如何運用"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改善亞健康?當下年輕人流行的"朋克養生法"又真的有效嗎?
  • 宮商角徵羽,音樂亦養生
    日前,在滬舉行的大型健康養生音樂盛典活動,特別請來了搖滾歌手汪峰與流行樂壇天后李玟親臨現場、並傾情獻唱經典代表作。李玟還在現場向廣大粉絲傳授自己的養生秘籍,並呼籲廣大都市白領、商務精英不要忘記健康養生,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可以通過欣賞音樂和加強自我保健來排解壓力,舒緩神經健康養生。
  • 中醫12時辰養生指要,每天這樣安排作息可以健康長壽
    先不要驚嘆或者獻上膝蓋,其實中醫養生在更早的時候,已經總結出了非常細緻完善的,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最佳作息規律,只是很少聽說有人能夠像康德那樣,做到極致中的極致。古人對於養生講究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只是其中最簡單的踐行。
  • 拉筋方法,易筋經十二式,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中醫五行養生 五音療法保健康
    中醫養生有很多方面,也有很多方法,中醫專家介紹說中醫五行養生是根據中醫理論養生的一張方法,其中的五音療法也是很不錯的養生保健方法,專家還介紹說在古代很多人就是用音樂治病的。用音樂治病,早在幾千年前就出現在中國了。
  • 懂得養生的女人,有多可怕!
    小宋佳,憑演技出名,因美貌圈粉被問及如何能保持這麼好的狀態,小宋佳竟然自曝「我的方式很老土」,然後掏出了一本《黃帝內經》。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那本「醫之始祖」,兩千五百年來,一直是中醫的綱領。時尚女明星看「最不時尚」的中醫經典,有種反差萌原來小宋佳一直按照《黃帝內經》的方式保養,受邀參加《奇葩說》時,也被發現隨身攜帶著它。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最新上線《黃帝內經》解鎖中醫養生長壽觀
    兩千年前出現的這部神奇的醫書,裡面究竟蘊含著哪些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呢?酷我音樂《百家講壇》2020最新上線《黃帝內經》(第五部)系列節目,為您解讀這部古典醫學著作中的養生智慧。從古至今,人們在追求健康、養生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希望能夠身強體健、益壽延年。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的《黃帝內經》就將帶領大家深入了解中醫的養生長壽觀,使大家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規避養生誤區,開啟健康生活!
  • 庚戌年人小滿節令如何養生
    養生:避免過量進食生冷食物。  何謂天幹地支呢?所謂天幹地支也就是:幹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幹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相連叫天幹,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幹地支,簡稱幹支。  我們研究養生是研究人養生,就一個目的:如果要好好的活著。人有兩種:男人和女人。相同的是:五臟六腑。不同的是:性別,年齡,出生時間。患的是:不同種疾病。
  • 2017丁酉年「三伏養生」
    「三伏養生」內容豐富,不只有傳統的「三伏貼」、「三伏灸」,還有「三伏針」、「三伏埋線」、「三伏蠟療」、「三伏罐法」等等,無論何種三伏治療,「辨別體質」、「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是「三伏養生」的關鍵,否則會達不到「三伏養生」的真正效果。
  • 己酉年人小滿節令如何養生
    養生:避免過量進食生冷食物。  何謂天幹地支呢?所謂天幹地支也就是:幹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幹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相連叫天幹,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幹地支,簡稱幹支。  我們研究養生是研究人養生,就一個目的:如果要好好的活著。人有兩種:男人和女人。相同的是:五臟六腑。不同的是:性別,年齡,出生時間。患的是:不同種疾病。
  • 冬日養生8字經
    冬日養生需得講究方法,老年群體更值得注意,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簡單好記的「八字經」,能給大家帶來什麼好的建議。寒頭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發掘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時,出土了大批簡帛醫書,在這批醫書中記載:「聖人寒頭而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補不足也。」
  • 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
    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時間:2017-08-17 14:02   來源:健康養生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醫經絡養生 帶你了解什麼是陽經和陰經 可以說經絡養生是一門很高深的穴位,相對穴位來說經絡養生要難的多,它不僅需要了解穴位,還要了解器官、穴位在養生中,經絡養生佔有很高的地位。
  • 最養生的時段,別錯過
    最養生的時段,別錯過 2019-11-04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帝內經五行五臟養生音樂【腎】之天澗
    這是失傳已久的中醫五行 五臟 四季 養生音樂療法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五行之音律,可以調理五臟之氣機,起到祛病療疾之效。 五臟能量音樂,是運用五行五音之理論創造而成,其中的音律節奏能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
  • 一天十二時辰養生法
    凌晨保肝 正午養心 傍晚護腎   在中醫理論中,不僅四季的變換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一套相應的養生理論,一天24小時也是如此。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
  • 血型養生?A型血的人該如何養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的觀念也是越來越重,慢慢的在我們身邊火起來,但是為什麼相同的養生食譜,相同的運動方式,有的人卻越養越健康,有的人卻適得其反呢。不同血型決定不同營養需求決定不同的抗病能力決定同種食物不同的吸收利用效果。
  • 養生第二天,被迫喝尿:養生騙局還要掏空多少人的錢包?
    不要相信醫生和醫院; 除了傳染病、急性病,其他的病去醫院沒什麼意義; 大部分病人只要去醫院,就很少能回得來。 這些,都是林先生這些年給出的養生建議!
  • 【健康大講堂】中醫九種體質,你是哪一種?想防病養生,先辨識中醫體質
    主持人:郭主任,首先有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咱們中醫科的基本情況。 郭周卿:介休市人民醫院中醫科現有工作人員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俗話說,千年中醫藥,百年健康人。中醫科秉承傳統中醫藥文化服務於人民健康,以中醫中藥和針灸臨床為核心,中西醫結合併用。
  • 從「善」論養生
    從中醫來分析,因為善行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善德能養我們的陽氣;另一方面,行善最快樂。一、天地福善佑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植根於中國的本土思想。我們的先祖早就認識到,善合於天道。比如,如《尚書》有言:「為善,天降之百祥;為惡,天降之百殃」、「天道福善禍淫」,最被人熟知的是《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