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
01容山出生
容山,亦容峻峰,葉赫那拉氏(即納蘭氏),和慈禧幾乎同時出生在京旗葉赫那拉家庭。 容山為正黃旗,慈禧父親惠徵為鑲藍旗,原住劈柴胡同,在鑲藍旗領地。鹹豐六年十二月初二日(1856年12月28日),皇帝將正黃旗屬地裡的西直門內新街口二條胡同官房一所,共計六十二間,賞賜給慈禧家屬,於是慈禧一家舉家遷到新址。至此,慈禧家人和容山家同住在正黃旗屬地內的新街口胡同,可算是左鄰右舍。正因為與慈禧的這層關係,容山在今後仕途順利,也與恭親王和醇親王關係密切。比如,容山曾被派到神機營當差以及惠陵修建皆為恭親王主導。容山與醇王府裡的畫師慶寬結為盟兄,慶寬亦趙慶寬,正黃旗漢軍人,為醇親王親信,清晚期宮廷畫師,有作品光緒大婚圖,現有少量珍貴畫作留世。

02恭修同治惠陵
慈禧獨子同治皇帝駕崩,容山當即選為惠陵監修,從光緒元年到光緒五年恭修惠陵。光緒五年閏三月,《光緒朝實錄》記載因恭修惠陵出力慈安慈禧賞容山二品頂戴。這之前,容山乃正黃旗滿洲參領兼公中佐領,因為是上三旗的正黃旗又是滿洲參領(分滿洲、蒙古、漢軍,滿洲排第一),故為各參領之首,正三品。其職位簡言之就是一品大員正黃旗滿洲都統的助理。升為二品的容山為記名副都統,有缺補實。
03守衛邊疆
三年後的光緒八年,寧古塔副都統德平阿私扣軍餉被撤,恭親王兼軍機大臣奕訢薦容山軍政卓異,補授寧古塔副都統。容山與德平阿有些不同。首先,德平阿為披甲武夫起步,曾南徵北戰,容山卻是官學生、筆帖式起步、印務參領偏文職。 其次,德平阿世居東北,在東北為官多年,而容山出生在北京,從筆帖式起步到神機營當差、印務章京、正黃旗滿洲參領皆為京官。 故當時在東北處理邊疆事務的漢臣吳大澂與容山親近結為蘭交,然卻與德平阿交惡。寧古塔乃清皇族龍興之地,當年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兒子,便是居住在此。寧古塔副都統一職只有滿人貴族才能擔當,為正二品。如今牡丹江寧安市還有容山為勘界大臣吳大澂修築的望江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這裡,容山和吳大澂、依克唐阿結下了深厚友誼,也應李鴻章號召修建了東北第一條電報線,爭取中國船隻圖們江出海權,並且為勘察中俄邊界做出了歷史貢獻。

04納蘭容若後裔
容山為康熙權臣納蘭明珠、著名詞人納蘭容若直系後裔。國內那根正先生妄稱自己是慈禧後人、又是納蘭容若後人,這顯然是不嚴謹的。慈禧為鑲藍旗,而納蘭容若為滿洲正黃旗,雖同為葉赫那拉氏,但葉氏為滿洲大姓,慈禧和納蘭容若並非同宗。曾經也傳光緒時期的正黃旗漢軍都統廣忠為納蘭容若後人,後證實為誤,廣鍾與容山為同時期人,且品級相當,但廣鍾為滿洲正紅旗人。民間亦傳當代名作家葉廣芩為容若後人,因其祖父中興為光緒翻譯進士,且滿洲正黃旗人,但至今無法證明中興為容若之直系後裔。
嘉慶十八年之亂,容山祖父那倫遇害,其父由那倫兄弟那成(亦那什)照顧。史料證明那倫乃容若直系後裔,雖然明珠家族到乾隆後期及嘉慶時期已有些衰弱,但因祖上為高官,容山仍有機會入官學,成為監生。容山長子刑部主事麟祥、次子麟瑞在民國初因守護清東陵失職,受到處罰,貧困潦倒,變賣祖產,後人多為苦力車夫往返於京津冀,改為漢姓。民國動亂時期,納蘭家族墓被嚴重盜掘,麟祥後人葉連德奔波告狀。
05福州副都統
在寧古塔期間,容山身體每況愈下,於光緒十三年請辭回京療養數月。光緒十四年三月,容山跪請聖安,慈禧讓容山去南方溫暖的福建,容山陛辭後,是年光緒帝大婚納彩禮吉日當天上任福州副都統。作為北方人的容山到達南方後,多有不適,便於光緒十五年調回北京任正藍旗漢軍副都統。從嚴寒的東北寧古塔到南方福建再回北京的反覆遷徙勞累,也是容山不久去世的原因之一。光緒十五年至十九年,容山在北京走過了人生的最後歲月,這期間他曾署正白旗護軍統領、武殿試彈壓大臣、順天鄉試稽查左翼大臣、搜檢大臣,主要負責皇宮禁門安全。

光緒十九年,聖上硃筆圈出容山和凱泰、景善、明秀、祥普、符珍、克勤、恩普、奕功為順天鄉試搜檢大臣。筆者查了這幾人背景,發現全是皇親國戚。容山與這些人並列選為搜檢大臣,足以見其背景非同一般。奕功為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孫;符珍為鹹豐帝長女榮安固倫公主駙馬;克勤的姑婆是乾隆帝孝慎皇后;容山祖先有納蘭明珠、性德及乾隆舒妃;凱泰為世襲鄭親王;景善為慈禧親戚,有《景善日記》,但非本人作,乃末代皇帝溥儀外祖父榮祿作;明秀為光緒年間佟佳氏族長,其家族祖先有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隆科多、孝懿仁皇后等;祥普亦為葉赫那拉氏,為慈禧弟弟桂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