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長老師孩子「共享生命成長」

2020-11-26 大眾日報

  在山大附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孩子們收穫自信和快樂。(資料片)

開欄的話
  日前,濟南市對外發布相關指導綱要,針對兒童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家庭教育重點及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品德培養等方面的內容,面向家長展開分類指導,以期建立「參與式」家校攜手共進模式。自本期起,《大眾日報·濟南新聞》特開設「家校攜手共進,提升教育溫度」欄目,圍繞「如何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何打造有溫度的教育」這一主題,聆聽教育專家、名師校長的獨到見解,展示成功的工作活動成果,以期形成更廣泛的交流和探討,並為調適家校關係、優化家校溝通、實現科學育兒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 本報記者 申紅 田可新

  擔任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山大輔仁學校、山大附中實驗學校校長以來,趙勇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創新型校長的豐富內涵。日前,這位以意氣風發、敬業實幹、銳意進取在業內著稱的校長,在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小學部)「家長學校」活動中,以「陪孩子一起上學啦」為題,與全集團一年級家長面對面交流。他在現場提出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關係好才是真的好,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等真知灼見,連日來已經刷爆了參與活動家長的朋友圈。「要讓孩子陽光、快樂、自信、有尊嚴,獲取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要實現老師、家長、孩子共享生命成長。」11月26日,趙勇這樣詮釋自己的教育觀。
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界限感
  記者:焦慮是如今中小學生家長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不少人認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大量的補習班,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趙勇:「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其實被商業培訓機構作了過度解讀。他們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劣勢」——家長對子女都寄予厚望,為了孩子什麼都能做。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界限感和距離感,家長更喜歡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全權負責也全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在親子關係中被弱化。一些類似於「不報三五個輔導班怎麼能出人頭地」的觀念,無形中就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孩子們被迫學習,很容易滋生厭煩、叛逆心理。
  記者: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
  趙勇:得問一問自己擁有什麼才不會輸掉人生。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終身有自己往前走的動力和能力」。大多數家長更願意盯著孩子一時成績的好壞,忽視了未來人生路上更需要的各種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這包括身心健康、品行優良、修養良好……而這些都需要從小培育,且絕大部分由家庭賦予,最終能支撐孩子不斷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還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我們總以為權威才是教育的手段,其實良好的關係才是。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都是無效的。因為關係不好,孩子不配合,就算我們窮盡所有的教育方法也不會有用處。所以,家長一方面要修煉自己,有良好的三觀,有健康的生活,要多讀書,另一方面,更要營造一個充滿愛意的家庭環境,讓子女在其中自由地成長、自由地對話。家是孩子的港灣,孩子可以在這裡發洩,在這裡休養生息,在這裡獲得更多的力量和支持,然後有更多勇氣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所以,人心比方法重要,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給予孩子自主成長的權利
  記者:有人說中國的教育,讓孩子缺少責任意識和選擇的能力?
  趙勇:很多家長每天最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家甚至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其實,每天吃完飯刷刷碗、倒倒垃圾、擦擦桌子,耽誤不了多長時間。日久天長,就形成了一種習慣,慢慢地就會轉化成孩子的一種價值判斷——在家裡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有什麼分工。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保持這種分工意識、責任意識,將來進入一個團隊,也會主動思考「自己應當做什麼」。
  經歷即成長,可有的家長,除了學習之外,什麼也不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這樣做反而讓孩子缺失了學習的動力。在家長的一手包辦下,孩子沒有選擇權,不會明確自我責任、不懂得規劃自己未來的道路。其實,即便是在與玩伴的玩耍中,孩子也會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解決矛盾。要多豐富孩子成長的經歷,只有如此,孩子才能獲得自我對話的機會,才能夠成長。
  所以,不能忽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不能忽視他們自主成長的權利。做到這些,家長需要離孩子稍微「遠一點」,實現「觀察陪伴」;還要「慢一點」,對待孩子的成長,一定不能急於求成,尊重孩子在當下年齡段的成長需求,要尊重孩子的生命節律,相信孩子在自己獲得了經驗之後,能自我調整;還要「理性一點」,真正地尊重孩子,不要盲目與「別人家的孩子」攀比。
成績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記者:「您把孩子送來,我感謝您對我們的信任,但如果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那對不住了,明天我就給您辦理退學手續」,為什麼常說這句話?
  趙勇: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教育的成功。讓我自豪的是我們讓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考出好成績。能上清華北大的,我們能助他一臂之力,並儘可能地保持他們的那份天性、自尊,還能讓其對自然、社會更加充滿探究感和學習欲。這才能彰顯出教育的意義。
  學習成績不是衡量所有孩子的標準,要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有什麼能力,有什麼缺點,有什麼愛好,引導孩子增強規劃人生的能力。真正的幸福,我覺得是能夠早早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一輩子能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享受其中。
  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生命充滿張力。在生命場中,彼此激勵、彼此啟發、彼此影響。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觸動靈魂、深做教育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山大附中不為分數所累、不為升學率所縛,我們在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時,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學習就不再是負擔。同時,我們在學校中,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活動、社團、場景,讓學生在其中找到喜歡的內容,找到自信、有所感悟,這就是激發生命的過程。我們也希望,在家庭教育中,廣大家長也能夠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獨有性,尊重教育的規律性,與老師、與孩子共享生命成長,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配合老師,老師支持孩子,我們共勉!
    現在不抓緊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可能會辛苦一輩子。正如曾國藩先生所說:「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就別埋怨他不成器。」太慈愛的家長,管不住孩子;太心軟的老師,也管不住學生。快樂教育、釋放孩子的天性,這是教育最大的騙局,正在扭曲著孩子的成長。
  • 養成一個孩子,需要舉盡全力自我成長
    這次家長論壇上分享的這些「別人家的父母」,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過教育焦慮,但最終使他們「突圍「的路徑,不是陪孩子們在各大補習班裡學習,而是領著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和孩子共同建立一個「學習型家庭」。
  • 懲罰,生命成長第七定律
    家長對孩子的懲罰應該是有家規約束的,這是中國古代家庭管理的一個重要法寶。家法,是中國式的契約公平在家庭管理中一個體現。中國今天還有那些家庭會建立這種契約,用這樣的契約來管理孩子成長。沒有規矩難成方圓,沒有規矩難有教養,規矩是家教的一個重要體現。歷史上留下的大量名人的事例告訴我們,凡是那些家法嚴格的懲罰會讓孩子心服大於口服,並改正錯誤。
  • 孩子模仿家長籤字,老師在旁認真評價字跡,網友:掩耳盜鈴
    這樣的老師為什麼還要同學回家籤字啊?這樣公然模仿家長籤字,老師都不管,籤字的意義有在哪啊?這不是掩耳盜鈴嗎?其實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冒充籤名能認真點嗎其中有一個低年級的孩子,老師讓孩子試卷帶回去,讓爸媽籤字,結果自己籤上了,媽媽名字餘瑩,瑩字不會寫,寫成了拼音!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孩子啊,你媽媽應該不會用拼音籤名的吧。
  • 老師把成績發給家長,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了!
    家長的感受就是沒面子唄,但是他們不會因為沒面子而去管孩子的學習。孩子學到哪裡,他不知道,學到什麼,他也不知道。從來不跟自己孩子溝通,也不跟老師溝通,那麼,你的面子值幾個錢?老師為什麼要來再在乎你們的面子。
  • 手把手教孩子做寒假計劃表!(老師轉發、家長收藏)
    - 這是好老師 2021年的第26 篇文章 -孩子們翹首以盼的寒假來臨了,假期是孩子放鬆娛樂的好時期,作為家長,不要阻止孩子「玩」,但是也不能放任孩子「玩」,重要的是讓孩子科學的安排時間,合理「玩」。那麼,什麼樣的寒假生活才是快樂而有意義的呢?
  • 幼兒園家長不要跟老師對抗,老師也不要惹毛家長,不然結果自己看
    跟一個做教育的朋友聊天,說起現在幼兒園老師、孩子和家長三方的問題,這位朋友直言道,幼兒園孩子是最不好管理的,3-6歲的孩子還沒有形成上下級關係,也沒有集體意識,個個都是家裡的寶貝,剛剛步入這種社會性的集體生活中,所以在管理上就需要更加盡心盡力。
  • 部分老師為什麼不被家長尊重?到底是家長變了還是老師變了
    讓這樣的老師來教育學生,來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艱巨任務還是不那麼讓人放心。再看看部分老師的師德修養,的確讓人覺得義憤填膺。儘管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三令五申不允許在職老師辦補習班,還籤訂了承諾書,依然有個別膽大包天的老師偷偷辦補習班,要求孩子去補習。不去上課就用各種方法給孩子穿小鞋,各種方式的刁難讓家長苦不堪言。
  • ...共享教師成長 行知新城幼、海潮幼舉辦幼兒園課程背景下的班本...
    四個園區每個年級組選出一個優秀班本,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模式相互交流與學習,共享活動亮點、啟迪教育智慧,促進共同成長。  新城園區大班組帶來《秋天的願望》班本主題匯報,大班組教師通俗易懂地解釋了在班本主題行進前、中、後都貫穿的ID評價。主題實施前,通過評價表,收集來自孩子和家長們對於秋天的認知,以及對秋天的期待,使得老師們對主題開展有了新的定位。
  • 孩子對學習無所謂,除了崩潰,家長還能做什麼?
    最近學校組織的考試孩子又退步了好幾名,他卻一臉無所謂。我們做家長的很著急,不知道對他講了多少次大道理,可軟硬兼施都沒有什麼效果,眼瞅著就要小升初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宋老師答:孩子對學習「無所謂」的態度,多半是家長不當的教育行為導致的。我們現在有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經常因為學習對孩子「軟硬兼施」:一軟就哄,一味地鼓勵表揚孩子;一硬就打罵,各種貶低責備孩子。
  • 真善美大尋訪|「共享陽光·快樂成長」普陀區紅領巾學院新居民子女...
    同時積極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活動場所,開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生命教育,組織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和科技文體活動,保障我區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不斷優化有利於未成年人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共青團普陀區委、普陀區教育局、普陀區文明辦、普陀區青少年宮聯合開展了「共享陽光·快樂成長」新居民子女「真善美」主題實踐活動,為新居民子女送上冬日裡的燦爛陽光。
  • 正確答案是4,學生寫4被老師打叉,家長找老師理論,卻被老師教育
    在這一理念下,教育模式多種多樣,側重點也是眾多,很多時候,連孩子家長都摸不透老師的用意。相信很多當了父母的人深有感觸,老師留作業,不是給孩子留的,而是給家長留的。有一天,同事進了辦公室後,說要用photoshop給孩子做手抄報。我們都問,畫的不行嗎?同事答,不行,老師要求要用ps。當時我就震驚了,孩子才小學一年級啊,能好好畫畫就不錯了,怎麼可能會用ps。
  • 和孩子相處時,家長多和他們說這三句話,引導孩子心理成長
    導語: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孩子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和家長進行生活,孩子也會對家長進行模仿。所以通常有人都會說你家孩子和你長得像,其實就是這個原理,孩子在家長時間很長,一看就像是家長年輕的時候。一般什麼地方最能影響孩子呢?
  • 學生背誦偷懶,家長建議罰抄!老師這樣說
    但是,學校老師常常在抽查中發現,有的孩子常常完不成這類的作業。通過和父母溝通後,家長們往往義正言辭的建議:「老師,你狠狠的罰,讓他抄幾百遍,他就記下了……」面對這類回答,老師們往往哭笑不得。那麼,家長建議罰抄背誦到底可取嗎?從事一線教學二十多年的王老師這樣回答:「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沒有任何好處!
  • 猴子老師邀請家長 狀元娃一起來玩轉彩虹傘
    :家長朋友們,讓我們一起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傾聽孩子、欣賞孩子、鼓勵孩子,讓每個孩子在玩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在體智能課中得到全面發展!        愉快的玩耍,在玩中成長的孩子是幸福的。我園一直以孩子的快樂成長為宗旨,努力將幼兒園打造為真正屬於孩子們的樂園,不斷地嘗試著、探索著。
  • 孩子學習和成長,並不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父母思想的高度更重要
    教育孩子已經是家長最為重視的事情,想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和最好的教育,很多家長覺得,自己沒有很好的家庭條件,沒有很高的學歷,擔心自己不能有好的家庭教育,其實影響一個孩子成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最大的影響因素便是父母的思想和思想的高度。
  • 老師孕期堅持上班,讓娃懂得生命的意義
    「媽媽我從哪兒來」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噩夢,家長不好意思跟孩子解釋,也不知道該怎樣解釋,但接下來要說的幼兒園老師,把這個問題回答得更加有意義。最近刷到了一位比較特別的幼兒園老師,她每天不僅要照顧班級裡的小寶寶,肚子裡面還「揣著」一個小寶寶在和她一起講課。
  • 「平」說教育(32) 日照這個學校的「生命教育」 讓每一個孩子都精彩
    儀式課程,擦亮童年的每一個日子,讓童年充滿感動,收穫成長;戲曲課程,長袖盈風,餘音繞梁;吟誦課程,平長仄短依字行腔,詩韻飄逸,宛轉悠揚。學校的新文化藝術體育課程,將詩文、歌曲、樂器吹奏、武術、啦啦操融為一體,在課程整合中為生命拔節提供多維素養;感恩教育課程、節日課程,為生命構築了一抹抹溫暖的底色;七彩研學課程,為成長提供了豐富的身心滋養。
  • 學校要求學生網課時共享電腦內容,這手是不是伸太長了
    該up主上傳一段視頻,一位老師當眾共享學生屏幕,並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指令打開相應文件夾。最後老師要求學生打開一個可能比較隱私的文件夾,學生多次表示拒絕但老師並未機會,並說學生說的不打開文件夾的理由很難服人,最後讓學生不要解釋了,並要求學生關閉屏幕共享。無獨有偶,前幾日又流出了一張老師給家長布置任務去查孩子手機的截圖,也是在微博上一石激起千層浪。
  • 盤點老師最喜歡和最討厭的家長類型(學齡前)
    我們家長要做的是不僅要讓老師喜歡孩子,也要讓老師喜歡自己。今天就結合我之前所遇到的家長做一個總結。喜歡的家長類型今天我們先說學前的,學齡前的孩子一般上的是興趣班,繪畫、運動之類的,這一類的老師最喜歡的是「不管不顧」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