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山大附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孩子們收穫自信和快樂。(資料片) |
開欄的話
日前,濟南市對外發布相關指導綱要,針對兒童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家庭教育重點及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品德培養等方面的內容,面向家長展開分類指導,以期建立「參與式」家校攜手共進模式。自本期起,《大眾日報·濟南新聞》特開設「家校攜手共進,提升教育溫度」欄目,圍繞「如何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何打造有溫度的教育」這一主題,聆聽教育專家、名師校長的獨到見解,展示成功的工作活動成果,以期形成更廣泛的交流和探討,並為調適家校關係、優化家校溝通、實現科學育兒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 本報記者 申紅 田可新
擔任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山大輔仁學校、山大附中實驗學校校長以來,趙勇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創新型校長的豐富內涵。日前,這位以意氣風發、敬業實幹、銳意進取在業內著稱的校長,在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小學部)「家長學校」活動中,以「陪孩子一起上學啦」為題,與全集團一年級家長面對面交流。他在現場提出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關係好才是真的好,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等真知灼見,連日來已經刷爆了參與活動家長的朋友圈。「要讓孩子陽光、快樂、自信、有尊嚴,獲取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要實現老師、家長、孩子共享生命成長。」11月26日,趙勇這樣詮釋自己的教育觀。
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界限感
記者:焦慮是如今中小學生家長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不少人認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大量的補習班,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趙勇:「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其實被商業培訓機構作了過度解讀。他們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劣勢」——家長對子女都寄予厚望,為了孩子什麼都能做。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界限感和距離感,家長更喜歡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全權負責也全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在親子關係中被弱化。一些類似於「不報三五個輔導班怎麼能出人頭地」的觀念,無形中就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孩子們被迫學習,很容易滋生厭煩、叛逆心理。
記者: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
趙勇:得問一問自己擁有什麼才不會輸掉人生。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終身有自己往前走的動力和能力」。大多數家長更願意盯著孩子一時成績的好壞,忽視了未來人生路上更需要的各種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這包括身心健康、品行優良、修養良好……而這些都需要從小培育,且絕大部分由家庭賦予,最終能支撐孩子不斷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還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我們總以為權威才是教育的手段,其實良好的關係才是。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都是無效的。因為關係不好,孩子不配合,就算我們窮盡所有的教育方法也不會有用處。所以,家長一方面要修煉自己,有良好的三觀,有健康的生活,要多讀書,另一方面,更要營造一個充滿愛意的家庭環境,讓子女在其中自由地成長、自由地對話。家是孩子的港灣,孩子可以在這裡發洩,在這裡休養生息,在這裡獲得更多的力量和支持,然後有更多勇氣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所以,人心比方法重要,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給予孩子自主成長的權利
記者:有人說中國的教育,讓孩子缺少責任意識和選擇的能力?
趙勇:很多家長每天最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家甚至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其實,每天吃完飯刷刷碗、倒倒垃圾、擦擦桌子,耽誤不了多長時間。日久天長,就形成了一種習慣,慢慢地就會轉化成孩子的一種價值判斷——在家裡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有什麼分工。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保持這種分工意識、責任意識,將來進入一個團隊,也會主動思考「自己應當做什麼」。
經歷即成長,可有的家長,除了學習之外,什麼也不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這樣做反而讓孩子缺失了學習的動力。在家長的一手包辦下,孩子沒有選擇權,不會明確自我責任、不懂得規劃自己未來的道路。其實,即便是在與玩伴的玩耍中,孩子也會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解決矛盾。要多豐富孩子成長的經歷,只有如此,孩子才能獲得自我對話的機會,才能夠成長。
所以,不能忽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不能忽視他們自主成長的權利。做到這些,家長需要離孩子稍微「遠一點」,實現「觀察陪伴」;還要「慢一點」,對待孩子的成長,一定不能急於求成,尊重孩子在當下年齡段的成長需求,要尊重孩子的生命節律,相信孩子在自己獲得了經驗之後,能自我調整;還要「理性一點」,真正地尊重孩子,不要盲目與「別人家的孩子」攀比。
成績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記者:「您把孩子送來,我感謝您對我們的信任,但如果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那對不住了,明天我就給您辦理退學手續」,為什麼常說這句話?
趙勇: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教育的成功。讓我自豪的是我們讓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考出好成績。能上清華北大的,我們能助他一臂之力,並儘可能地保持他們的那份天性、自尊,還能讓其對自然、社會更加充滿探究感和學習欲。這才能彰顯出教育的意義。
學習成績不是衡量所有孩子的標準,要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有什麼能力,有什麼缺點,有什麼愛好,引導孩子增強規劃人生的能力。真正的幸福,我覺得是能夠早早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一輩子能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享受其中。
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生命充滿張力。在生命場中,彼此激勵、彼此啟發、彼此影響。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觸動靈魂、深做教育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山大附中不為分數所累、不為升學率所縛,我們在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時,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學習就不再是負擔。同時,我們在學校中,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活動、社團、場景,讓學生在其中找到喜歡的內容,找到自信、有所感悟,這就是激發生命的過程。我們也希望,在家庭教育中,廣大家長也能夠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獨有性,尊重教育的規律性,與老師、與孩子共享生命成長,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