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一生精於書法,早年作品秀潤勁利,晚年書風則揮灑自如

2021-01-13 文藏書畫

米芾是宋代書法新風的代表人物。宋代書法是能與晉唐相提並論的。宋四家中,米芾同蘇軾黃庭堅三人的書法是北宋書法新風的代表,而米芾名氣主要得益於書法。

元佑戊辰(1080年)八月所書的《苕溪帖》和同年九月寫的《蜀素帖》是米芾書法的代表作品,時年三十八歲。前者書於紙上,秀潤勁利,欹側生姿;後者書於絹上,多有渴筆,筆鋒轉側變換刷掠之妙,毫髮畢現。

米芾《苕溪詩帖》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苕溪詩帖》故宮博物院藏

二帖肥不沒骨,瘦不露筋,用險得夷,似欹反正,體勢在開張中有聚散,用筆在遒勁中見姿媚,確實可稱「有雲菸捲舒翔動之氣」。米芾自稱學褚遂良最久,稱褚書:「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這個評語,正可用於他自己的書法,其書神採正從這昂然的「驕色」中來。

米芾《河事帖》臺北故宮藏
米芾《伯充帖》臺北故宮藏
米芾《拜中嶽命詩卷》故宮藏

米元章中年以後,存世墨跡更多。《非才當劇帖》、《河事帖》、《烝徒帖》書法瘦硬,牽連細筋入骨,筆畫力透紙背,欹側縱放,轉換多姿;而《伯充帖》、《拜中嶽命詩》、《淡墨秋山詩》,則筋豐骨健,轉折肥美,八面出鋒;《逃暑帖》、《歲豐帖》、《穰侯出關帖》等,用險得夷,似欹反正,姿態各異。較長篇的《與魏泰唱和詩》固可見其結態用意;只三行的《參政帖》亦可見其筆意的俊爽。

米芾《淡墨秋山詩》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歲豐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米芾《參政帖》 上海博物館藏

《元日》等四帖《道味帖》(《與葛君德忱書》),與《論書帖》(《草書入晉帖》),皆為米芾《草書九帖》中帖,是米芾草書的代表作品。因為要入「晉格」,反不如其行書的揮灑任意,遊行自得。與薛紹彭書同一機杼,「晉格」是有了,同時也有按模脫墼的痕跡。

米芾《衰老帖》 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論書帖》 臺北故宮藏

如果刻石傳拓,置於古法帖中,或就會被認為是古人法書。《新恩帖》、《公議帖》、《衰老帖》、《清和帖》、《甘露帖》、《面諭》等九帖,則由於不受什麼格的束縛,出于振奮天真,或任意揮灑,顧盼生姿;或筆勢凌厲,倜儻超群;或頤指氣使,驕縱雄逸,結勢造態,幾達於渾然天成,為米芾五十歲前後幾年所書精品。

內容整編自:王連起《米芾書法概論》《紫禁城》2011年2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這位六指醜八怪,書法精妙入神,筆下書法盛傳近500年
    明朝中期的書壇之上,有這樣幾個人撐起了一片天,他們就是名留青史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以及徐禎卿,這四人的書法各有各的特點。就拿祝允明來說,他被後世多位書法家,奉為「明朝狂草第一人」,其草書功力遠超同代之人,說是冠絕大明朝也不為過。
  • 學瘦金體的優質字帖,筆法融會貫通,結體挺瘦秀潤,趙佶書法品鑑
    趙佶書法品鑑:書者介紹: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 米芾一生仕途不順 晚年任知軍無為而治
    書畫自成一家,精於鑑別,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學而優則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千百年來滋養了一批又一批學人,在書畫方面自成一家的米芾沒能免俗,但其癲狂的個性註定了他的仕途不順。翻看米芾的履歷表,多是校書郎、書學博士這樣的閒職。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他到了晚年,竟在無為當上了知軍這樣的實權派。
  • 張瑞圖書法作品
    邢侗精研東晉二王,臨摹幾可亂真,自謂「拙書唯臨晉一種」;米萬鍾擅行草,作為米芾後裔,謹守家法,在米字體格中唯增圓潤。兩人雖不學趙孟頫之體,卻未離二王樊籬。自他之後,除陳、隋·智永《真書千字文》略守祖法外,只有唐·孫過庭的《書譜》和宋·米芾的不少書作,仍然強調了這個重要的技法。
  • 米芾55歲寫的自薦信,賣弄水利知識,這書法美了900餘年
    米芾《張都大帖》 《張都大帖》又稱《河事帖》,是米芾一封自我推薦信。 此帖作於崇寧四年(1105年),時米芾55歲,為米芾「晚年」佳作,兩年後米芾病故。
  • 書法中的「飛白」筆畫怎麼寫?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毛筆書法中的「飛白」筆,是一種特殊筆法,常常在一幅作品中成為「字眼」,特別出彩!這種筆法,相傳為漢末蔡邕見役人以掃帚寫字而創立的「飛白書」,後來在王獻之等人的傳承下成為一種經典筆法。唐太宗甚至全篇以飛白筆寫出了著名的《晉祠銘》。
  • 明代大學士唐順之書法秀雅峭麗
    ■福建南平 支榮慧 明代大學士唐順之以書法出名,一生取王羲之的姿媚風神、趙孟頫的朗逸古雅、宋人書法的率意自然,形成秀雅峭麗的書法風格。 唐順之是蘇州吳縣人,鄉試、會試皆第一,殿試一甲第三名。
  • 米芾、黃庭堅、文徵明書法好,因為擅用「聚散」與「收放」技巧!
    寫書法,特別是寫行書,一定要學會古代書法家常用的「聚散」與「收放」技巧。書法中的「聚散」與「收放」,是指結字章法中的兩種常見手法和技巧。古代優秀的書法家,常常應用「聚散」與「收放」技巧,達到字中有勢、聚散分合、縱橫俯仰、平平見奇、險中求勝等書法美學視覺。
  • 關於醜書,王鏞回應:我六七歲就寫字,米芾看顏真卿的字也是醜書
    如果說得相對專業一點,那就可能是王鏞的書法與傳統的、習慣性的大眾心智理解中的「傳統書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對比之強烈讓人無法接受,因此便形成了抨擊和質疑,醜書由此而來。王鏞當然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釋:「醜,只要符合藝術規律就不是醜,要歷史的看問題,如米芾看顏真卿的字就是醜書,可我們當今承認顏真卿是最重要的書家。」
  • 筆隨意行 情於墨中——楊恢和他的書法藝術
    作品先後獲得國際華人書畫大賽全能金獎、「正氣杯」全國書法大賽金獎、「京古齋杯」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一等獎、21世紀全國首屆書畫篆刻展優秀獎等全國書畫大賽金獎、一等獎數十次。榮獲河南省行草書大賽優秀獎、開封市宋詞書法大賽一等獎。
  • 米芾寫得最「狂」的一幅字,讓你看懂什麼叫做「八面出鋒」!
    在這一個高度文明且偉大的時代,蘇東坡以超凡之才學,坐上了書法史上第三把交椅,而黃庭堅則是憑藉自己超凡的穎悟,獨自一人扛起了宋朝的草書大旗,但就書法的技法而言,米芾則是當之無愧的宋人第一!米芾《多景樓詩冊》行書長卷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當中,書法基本可以算是「貴族」藝術,只有達官顯貴或者在朝為官者,或者是家世盈富之人才有機會學習書法,才有學習書法的資源。米芾一生衣食無憂。
  • 金鼠迎春 禮讚中國——書法名家董廷超橫幅書法恭賀鼠年新春大吉
    作品欣賞 觀賞書法名家董廷超先生的翰墨作品,會被其中輕湧動心的儒雅質觀所感染。所以他師成法帖的選擇方向就會趨於正宗,把歷史上最好的文人書法帖本當成書韻專修的磨礪基石,然後融合個人書風崇雅尚儒的修養氣度,執筆寫書法,也是快意渡文章,書法的形態外象與筆墨所釋解的彬彬文質的合意度非常高,一看就是完美無缺,詩書雙韻,恰攀天衣無縫的境界高度。 凡寫行書,必然會想到王羲之的書法習宗。
  • 米芾這10個「秋」字,寫得真爽!
    米芾這10個「秋」字,寫得真爽! 米芾筆法的多變堪稱宋人第一, 古人所謂八面開鋒,即是指米字而言。
  • 誰撥轉了盛唐書法(上)
    書史是由歷史和後人書寫的,唐代書風變遷是否肇始於李邕,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確證,都難下定言,至少唐代書家史家諱莫如深,張懷瓘在其《書斷》中隻字未提,竇蒙也將李邕屏於品外,有意迴避,他們都低估了李邕改革探索的引領意義,疏忽了對其書法實踐和價值的認識,這樣的偏見甚至影響到後世。
  • 原福建書協副主席陳朱:無太多「花俏」的書法作品,才是好作品!
    1986年他的書法作品獲「福建省青年書法邀請賽佳作獎」,1989年作品《蘭亭序》獲「全國硬筆書法特等獎」,1990年出版了《陳朱鋼筆字》,苦練幾十年,精誠專至,強調傳承與創新並練出真本領。他就是福建著名書法家陳朱先生。
  • 「歷代名人詠光山詩詞」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傅紹尉
    傅紹尉,又名傅九思,福建莆田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柳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柳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廣西十大青年書法家;       書法作品獲獎:全國第三屆草書展最高獎; 首屆「沈延毅獎」 全國書法作品展最高獎;全國「王安石獎」書法作品展最高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最高獎;千年宋詞全國第二屆專題書法展一等獎
  • 健朗灑脫的米芾詞:富貴功名,老境誰堪寵辱驚
    米芾這樣安於老境, 既是因為當時「物阜時和」的承平政局使他得以安享晚年生活, 又是因他本人無意功名、樂遊山水、喜好書畫的性格決定的。這在下面一首詞中尤能得到充分體現:平生真賞, 紙上龍蛇三五行。富貴功名, 老境誰堪寵辱驚。寸心誰語?只有當年袁與許。歸到遼陽, 玉簡霞衣侍帝旁。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黃山市),山水畫一代宗師,早年以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晚年以黑裡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 一生注重教育事業,收集古畫,精鑑別善書法。
  • 來看看福臨劉墉董其昌年輕時書法作品
    這件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的作品(圖1)。筆跡稚嫩,字形東倒西歪,尚未得法。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件青年之作竟然也是「暮年之作」——第二年就去世了。吳昌碩這件作品(圖2)沒有落款時間。此前所見其最早的篆書作品,乃是他30歲時一件取法鄧石如的篆書,已經有模有樣。這件整體看尚未開門,似是自己寫了玩,不知篆法和筆理,極其稚嫩。但一生中那種隨意自然落筆的習慣,已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