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了一輩子《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什麼意思?悟透受用一生!

2021-01-08 慧光雲聚

《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卻道理深深。人們所有苦惱都是因為我們執著所帶來的,執著自我,執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執著自己所認識的一切,讀《心經》就是要破除執著,在自己得到覺悟的同時,幫助他人醒來。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就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角度,一起來聊一聊「《心經》中所講到的空性」。

《心經》裡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意思是說,因為遠離了一切戲論,所以空性的本體既沒有色,也沒有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成立。有些人認為,《心經》中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但明明我們的眼睛、耳朵等等就是客觀存在的,這怎麼能說得通呢?以前有個良介禪師,他從小出家,天天跟師父一塊讀《心經》,有一次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他突然問:「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心經》說沒有呢?」師父猛然一驚,無從解答,說:「我回答不了你的問題,當不了你的師父,我介紹你去一個地方,請某某禪師度化你……」可見,受無自性的道理,一般人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既然空中沒有這些,為什麼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有的呢?這些都是從世俗諦的角度而言的。雖然從本體的角度來說是虛幻的,但從凡夫的角度而言,卻是真實不虛,而不是虛幻的。這些虛幻物質對我們的作用,也和真實的物質所產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樣的。因為我們有了執著,隨之便有了對境。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對境與執著合在一起,就會產生一些實為虛假,卻仿佛真實的作用。

然而,這一切都只能在虛幻、無明的狀態下存在。當我們還被無明迷惑的時候,才會產生這些現象。在我們脫離了虛幻世界以後,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色、受、想、行、識。這就像電腦顯示屏或電視機螢光屏上面所顯示的完整圖像一樣,雖然從遠處看來,是一個人的臉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條河等等,但實際上卻只是由一些紅、黃、綠等顏色的螢光點所組成的而已,除了這些光點以外,並沒有什麼人、山、水等等。

《心經》中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句話是說,六根、六境、六識這十八界都不存在。五蘊、六根等萬法都是剎那性,都是生滅法,唯一是以迷亂力無而顯現,諸佛照見萬法皆空,消歸法界,所以是「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界」是種子的意思,因為持各自不同種類的種子,所以取種種界的名稱。比如眼界、耳界等等,在還執著生滅的期間,仍然是在識田當中薰習生滅種子,從而變現十八界的顯現。而佛已經證入不生不滅的法界,沒有生滅,沒有以分別心薰習,又哪裡會有諸界呢?所以是不具諸界。

有些人很想挑《心經》的過失,他們認為一切法空性的話,世間上千差萬別的法全部不容有了,但實際上,真正以正理觀察時,他們所認為的一切見聞,比如我見的白色與他見的黃色、悅耳的聲音和不悅耳的聲音等,全部都是空性的。世間上所安立的種種差別,其實全部是世俗中虛偽的一種觀念而已,真正了知這一點,在學佛過程中非常重要。否則,很多人認為:《心經》中為什麼說眼耳鼻舌身全部不存在?為什麼說色聲香味全部沒有呢?如果都不存在,世間上的眾多差異難道都不合理嗎?這些人其實就是分不清勝義諦與世俗諦才會這樣說的。

相關焦點

  • 宏圓法師: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合稱為十二入,入是涉入的意思,這個根能涉塵,塵能入根,根塵互相涉入而產生識。我們人的身體,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生,因緣和合,緣生性空,無有自性,無實體,所以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所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就像我們身體的所有的部位都是四大和合而生,沒有一個本來的實體,都是妙有真空的這種影相,所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眾生六根所對的六塵的境界。塵有兩種含義,一是染汙。
  • 《心經》的白話直譯及禮讚
    上一次,我們已經了解了《心經》的白話的大意。現在,我們用更加簡潔的白話,把《心經》直譯出來,以便大家能夠更加直白地了解《心經》的意思。是故空中無色,所以,在緣起性空的空性中,並沒有「色」這類物質形態的存在,無受想行識,也沒有感受、想像、心行、意識這些精神現象的存在,無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存在,悟到六根的空性,不要執著。
  • 四句精華品讀《心經》智慧
    《心經》全文260字,但卻是字字珠璣,是一部幾乎家家念誦,眾人皆知的佛經,可以說是佛家「風行天下」的一部經文。雖然言簡意賅,但意義卻廣博而深遠。本文,精選經文四章四句,供大家品讀。這句話的主要講的意思就是「五蘊皆空」,不論物質現象(色)還是精神現象(受、想、行、識)都是因緣分所聚,沒有固定不變的道理,若是以其真實為依據,則需要將「虛妄」進行區別,所以說色的本質是空。3、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裡所說的「諸法」指的是萬法的意思,也就是我們當前所講的「存在」、「現象」等意思。
  • 《心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抄寫背誦,功德無量
    心經全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心經》260字中,唯有一個字最要緊,修佛人一定要知道
    想要學習佛學的人,通常都是先從《心經》這類經書入手。《心經》在佛教的經文之中是最簡短的,攏共不過260個字,但其實它唯有一個字是最要緊的,只要明悟了這個字,就讀懂了心經,乃至於明悟了何為菩提。性空縱觀《心經》所言,圍繞的其實不過就是一個「空」,人的五蘊之身、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於世間種種的「有為法」,都不過是「空」。何謂「空」?不是不存在,而是無有常住。「昔斯朝帝紅顏士,今則郊原白骨人」,縱然曾經是帝王寵愛的紅顏勝人,又如何免得了埋葬在荒原之中變作白骨的下場。佛教對待頑石,就非常偏愛,在佛陀看來,頑石不為俗世種種動容,蘊含著深刻的禪意。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是這四個字,悟透受用一生!
    《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以《金剛經》印心,用來驗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祖師在開悟偈中說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就是經文中的般若思想,落實到具體的經句,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說,五千餘字的《金剛經》,歸結起來無非「無住生心」這四個字。悟透了,將會受用一生。
  • 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他們有什麼不同?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這裡開始講到,教阿難悟圓入一了,為了悟圓滿的妙真如性,從一門入了。因為什麼?
  • 學習《心經》或者誦讀、抄寫《心經》究竟有什麼神奇的效用呢?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一句話,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這句話而大徹大悟的。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
  • 觀音菩薩《心經》共7個版本,玄奘法師譯本,去掉頭尾更易傳播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
  • 念了一輩子《心經》,經題是什麼意思?悟透心開意解、獲福無量!
    《心經》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此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是整個佛法的精華,而《心經》又是所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精華,因而是非常重要的。《心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以延伸出極其深廣的內涵,這次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經題的含義。《心經》中的心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裡邊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60課今天講會通四科,四科是什麼東西?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個解釋層次。這四個解釋層次無非就是我們常現在感受的精神和物質層面,他就要不斷地介紹真性全體都是我們當下物質和精神的體現。
  • 五行相生看舌,眉,鼻,口,耳
    #何雯娜#麻衣道人認為人體的舌,眉,鼻,口,耳與五行中的木,火,金,土,水一一對應,因而具有了五行的屬性,這就是著名的五行相法。耳朵如輪珠一樣渾圓,鼻子猶如橫梁高高挺起,這是金水相生的好面相,有如此面相的人是大富大貴之命,這種人從商,必會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滾滾達三江。
  • 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指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從人體的眼睛,鼻子,嘴,耳朵就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六腑的變化。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一、舌與心正常人的舌頭是有光澤,很靈活,淡紅色,可以品出百味。
  • 無論你信不信佛,常誦或者抄寫《心經》竟然有這麼多的好處
    無論你信不信佛,常誦或者抄寫《心經》竟然有這麼多的好處《心經》是什麼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有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全文包括標題共計268個漢字(此處以通行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版本計算),卻蘊含著佛教的大智慧及人生的諸多大智慧。
  • 《心經》最後一句話給我們傳遞的是什麼?
    文/一隻孤獨的老鷹生活百味雜陳,世界其實很美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都多多少少接觸過,有的人能默誦,有的人會讀,有的人能理解其中的大意,的確常念此經心性會得到清淨,智慧能得到提高。在《心經》中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最後這句話是一句咒,「咒」一般不會翻譯成漢語,而是直接用梵語來表示,這樣念出來才會更有力量,效果會更好,如八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這些咒只有明白其中的意思念出來才會有功效,得到佛法的加持。如果只會念而不知其意,那麼就只有念誦的功德。
  • 眼耳口鼻舌身意,越鄉龍井嵊州美!
    眼耳口鼻舌身意,越鄉龍井嵊州美。「茶香有道——群媒品嵊州」大型採風活動於2018年4月13日-14日在嵊州精彩開啟。來自全國近百家媒體齊聚嵊州,聞著那一片茶香,相約春天,攜手春景,走進嵊州,聚焦剡越,品茗論道,共襄盛舉。
  • 把《心經》圖解法布施一次,廣結善緣
    無眼耳鼻舌身意 (沒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體、意根,)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在這種對空的悟境當中,無所謂無明愚痴,也無所謂無明愚痴的消滅)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大和尚慈悲揭示:「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