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邊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60課

今天講會通四科,四科是什麼東西?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個解釋層次。這四個解釋層次無非就是我們常現在感受的精神和物質層面,他就要不斷地介紹真性全體都是我們當下物質和精神的體現。在此之前已經講完到五陰六入,就是前兩科,一科一科的科目已經講完了。今天我們要開始講到十二處,這十二處幹什麼呢?就是破相顯性的。

前面的五陰六入的時候,每一句後面都會調一句說,觀相原是虛妄,觀其性則本是非因緣、非自然的如來藏性。每講完一段,他一定會下面列這麼一句。後來有的同修還問過我,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總說,所有我們現見的這些都是虛妄之相。一旦把這個相給破了,擺平了,折合到一起圓融以後,不加分別,自然而然見的就是性,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雖然你見到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如果從相上來講,它是這麼一個規律,從性上來講,它就是非自然、非因緣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體現,當下就是。

什麼叫做破相顯性?你看我這裡要喝水,這碗水是溫的。冬天的時候如果拿到五臺山的話,這水即刻就成固體了,就成冰了。如果再放到鍋裡燒一會,譁地就化作霧,又化飄了,冰、水、霧都是相。我們認定了冰就是冰塊,在看見冰的時候,基本上都想不起水。特別是我們看到霧的時候,有幾個人能想起水?都說這是霧,這就叫見相。

如果你把這些相擺平,見到它這些東西都是潮的溼的,見到它的溼性,這就叫性。戒指、耳環、項鍊都是金子。那你覺得戴在耳朵上的是耳環,戴在脖子上的是項鍊,手上的是戒指。把這個相破了,見到的就是它的金的性。

我們現在一直在做這個工作,講這個道理。有意思的是什麼呢?講到六入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那個時候破這個相是怎麼破的呢?是就緣破的,就是就外在的塵,所有呈現出來的外在的世界,就塵緣而破的,沒有局限本法,沒有破眼耳鼻舌身意。廣破外緣。

比如:破眼的時候,眼的相、妄相的時候,他就說外在的要麼是明的、要麼是暗的兩種境界。破耳朵的時候是從外面的聲音來講,一會動一會靜。都是從這來破的。這個裡面有個訣竅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想撲這個火,滅這個火,但是所用的方法不是去滅火,而是去抽薪。就是就外緣破,耳怎麼來的,眼怎麼來的,見色聞聲,所以他就在色塵和聲塵上面大做文章,把薪一抽,火就自滅了。

所以,講到六入的時候,只是就著外緣破的,這個聲音是怎麼來的?色相是怎麼見的?明暗之間的關係等等。這裡開始的十二處開始,要十二入怎麼破呢?他是根塵互破。為什麼呢?因為十二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對色,耳對聲,相互攪在一起的。

這個時候就是從根從塵兩處地方去下手,因為二法是相依而有。在這個祖師講到的時候有個非常恰當的比喻,打個比喻是什麼?就跟蛟龍跟水一樣。我們現在見不到這種情形,蛟龍就是生水的,水就是養蛟龍的,這是確實真的,現在我們已經肉眼凡胎看不見了。

這兩者如果多了的話,古時候常說的就會生水患,一般水患就是蛟龍在作浪。所以要破這個患的話,其中一個方法驅蛟,把這個蛟龍給趕走,那麼它就生不了水,就絕了水的這個生起之本了,這是一條。

再一個洩水,就是把這個有水的地方給它洩掉,蛟龍所居之處就沒有,它也進行不下去了。所以,驅蛟絕水之本,洩水破蛟之居,所居的地方。所以這樣進行分析來擊破我們現前的幻境,就是從這十二入上來進行的,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

相關焦點

  • 佛教的主要經典包括哪些
    從五蘊到六根、六識、六塵,十八界皆依照因緣變動而組合,妙明真心好比電影院的幕布,十八界的森羅萬象就好電影的劇情,鼻、舌、身所感覺到的香、味、觸,都是我們自己的感知,除了心的感知以外,外面沒有一個真正的世界。
  • 佛教:隨緣在《楞嚴經》中原來是這種意思,你可能還不知道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這一段,特別有加持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這兩句是贊什麼呢?贊佛和法的妙,贊佛贊法。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佛教中的三界指什麼?佛教的世界觀,修行之人都該看看!
    佛教術語中的三界指的就是三種無為解脫之道,三界可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除此之外,三界也可以指斷界、離界、滅界,或是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佛教認為在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情慾的,欲界有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從欲界六重天再往上去,就到了色界。色界共有十八層天,每高一層,福報就多一分。
  • 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聊聊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概念
    五蘊,其實也被稱為「五陰」,指的是五種像烏雲一樣的東西,正好擋住了我們光明的自性,使得我們無法「明心見性」,而我們修行的過程如果簡單來說,也可以理解為驅除內心這五陰的過程。究竟是哪五蘊或者五陰呢?分別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處,咱們來逐一談談。
  • 佛教: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層層不同,各有凡聖
    然而許多人只是知曉」三十三天「,可對於佛教中的二十八天一無所知,其實二十八天乃是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共同組成,今天便為大家一一介紹:02欲界六天從大地水輪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為這裡的眾生還有情慾。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佛教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就人數規模開看,卻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第一大教,已經超越了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又反過來影響著傳統文化。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
  •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照見五蘊皆空」。當觀自在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用般若智光照見五蘊悉皆空幻,無有實際。「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佛法中的「色法」,指物質現象。「蘊」是聚集之義,因緣和合是就會聚集起某種暫時的現象。
  • 佛學:佛教四種夢、五時、六識、七界、八功德水
    六識十八界中的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了別的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所依,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為所緣,而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七界七界又稱七心界、七識界。即十八界中,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外,再加上六根的意根。
  • 十八羅漢的故事!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到了清代,世人在為十六羅漢造像時,出於尊敬,將慶友尊者及玄奘大師加進去,於是,十六尊者即演變成十八羅漢,只是後兩位羅漢名號時有變化。清幹隆年間,由幹隆帝欽定,將十七、十八羅漢定為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十八羅漢名號才最終確定。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吽」,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就的意思,意謂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度眾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
  • 佛教裡的「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論大家是否信仰佛教,相信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不會陌生。我們到寺院禮佛的時候會發現到處都寫得有這六個大字,而且許多僧眾的嘴裡也常常念這句話,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信眾並不理解,甚至有許多人讀音都不正確,將「南無」按照習慣性的讀音來讀。
  • 玉帝是三界之主,但天地有六界,另外三界在誰的手裡?
    因為按照生靈的不同,將天地劃分為了三界,即九天仙界,凡塵人界,幽冥鬼界,此乃三界。但實際上,天地間存在的生靈卻又六類之多,分別為:神、魔、仙、妖、冥、人 。那麼為什麼玉皇大帝卻只掌控了三界?其餘的又在哪裡?讓我們慢慢說起。
  • 佛教中所說的「橫死」是什麼意思?
    分段生死指從投胎到死亡一生之間有著相續性的一段形體和壽命,一期死亡之後再開始另一段生命,用佛教的術語說,死亡是一期陰界入相續的斷絕,如果沒有證得涅槃就要不斷地這樣輪迴。雖然段段有別,但眾生段段皆執為自我。分段生死即通常所謂的生死,微細生死既指隨剎那生滅的生理性新陳代謝,也指精神性的念念遷流,感官都難以覺察。
  • 《楞嚴經》講解: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是什麼東西?
    特別是我們一路講過來,大的板塊內從四科,還記得我們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樣地去層層地去分析,就是他這個經文法義的展示,跟我們現前現實社會的這個現前人生的對照,可以源源不斷地把我們這個曾經無暇顧及的虛幻之境給它真實地揭露出來,把我們的身心扶持在這個認知層面。所以越是對於經教的這種展開,一個必然的功德是什麼呢?
  • 《三界九地之圖》—— 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
    界,這裡指的是一個境界範圍或領域,如同現代語言中的商界、政界。佛教認為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須彌山設立三個生命層次此為三界。把三界細化之後稱為九地,地,這裡指的是區域或領地。持五戒,修十善,廣泛布施,修「散」可入欲界天。以上為欲界六天段5 色界十八天
  • 佛教:阿羅漢這個果位,是什麼境界?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菩薩、阿羅漢都是佛教的果位。這些果位,代表著修行者不同的境界。修行的僧人那麼,阿羅漢這樣的果位是什麼呢?也就是說,阿羅漢這樣的果位,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但對於眾生來說,他們已經能夠證到了「苦的真相與苦的止息」,也就是說,我們世人的苦,其實是從貪嗔痴煩惱而來,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徹底消滅了貪嗔痴,把苦連根拔起,這就是「苦的止息」,也叫「涅槃」。所以,佛教中所謂的阿羅漢,至少需要證悟到這樣的境界,即:一、開悟,真正認識到了天地萬物的本質以及真相,即苦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