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佛教四種夢、五時、六識、七界、八功德水

2021-01-19 國學歷史教堂

佛學中充滿了非常之多的智慧,今天我們就要聊佛學中的四種夢、五時、六識、七界、八功德水,佛學雖淵深,但心誠仍可靈:

四種夢

根據《善見律》的記載,夢有四種:

四大不和夢一這是因為身體的機能不調適所產生的,比方睡覺時夢到山崩,或者在虛空中飛騰,成者見到有老虎、子、野狼來追逐,這些都是虛假而不實在的夢。

二、先見夢:一般人所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指的就是這種夢,因為從前看見某些事物和現象,留有深刻的印象,再加以不斷地思念而把內容排列組合,浮現在夢境當中,這也是虛假而不實在的。

三、天人夢:天神為行善的人示現吉祥的夢境,使他能繼續行善。為造惡的人示現不祥和恐怖的夢境,以動阻他為惡。這種夢是真實的。

四、想夢:一這是因為人們過去的福德和罪障所感現的夢。例如:有福德的人,常夢到吉祥和行善的事情。有罪障的人,常夢到恐怖和不善的事情。夢見在禮佛、誦經、持戒、布施也是屬於善業夢。夢到吉樣和行善的事對道德修養有益處。

五時

天台宗把釋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為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範略,所以叫五時。

六識

十八界中的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了別的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所依,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為所緣,而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七界

七界又稱七心界、七識界。即十八界中,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外,再加上六根的意根。於十二處中,意根收攝其他六識,成為意處一者。又於十八界中別說六識,意根僅存其名,於六識外並無別體,即攝於六識中。所以「七界"一詞,雖有七之名,實質僅為一或六。

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指具有八種好處的水,即一、澄淨,指水澄清潔淨,沒有汙穢;二、清冷,指很清淨涼冷,沒有渾濁煩;三、甘美,指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輕軟,指水的性質,輕浮柔軟;五、潤澤,指滋潤滑澤,有益身心;六、安和,指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七、除患,指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去餓:;八、增益,指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人們的善根。

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滿於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和須彌山與七金山之間的內海中。

佛教的文化中充滿了無數令人嚮往的存在,但同樣這些極樂世界,還有這些七寶池的泉水也需要有功德之人方可服用。所以在想得到諸佛庇佑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秉承一顆純潔善良的心繼續前行。

相關焦點

  • 鋶璃美人煞,璇璣天生六識殘缺,丟失是哪六識
    識」就是辨別各種事物的官能活動——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作用「受」才是感覺各種事物的官能活動——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在《藏傳佛教辭典》中的解釋《佛學詞典》六識的定義是:了別所緣境。當眼根去緣色塵時,光是眼根,不起了別的作用,一定要有眼識起作用,然後始生了別,也可以這樣說,起了別作用的因素,便叫做識。換而言之,眼根只等於一個攝影鏡頭,它將外境攝入底片,絲毫不加識別。凡鏡頭所及的範圍,它都將之攝了進去。但有了眼識便不同了,等於能區別出攝影的主題。耳識等亦如是。
  • 佛學揭秘,佛學是迷信還是智慧?世間最寶貴的智慧財富在哪裡?
    佛學揭秘,佛學是迷信還是智慧?世間最寶貴的智慧財富在哪裡?佛學其實是研究生命和宇宙的高級科學,佛學博大精深。人們很容易自以為陷入固有的思想模式,不肯花時間學習了解。如螻蟻一樣忙忙碌碌一輩子,只為爭名奪利,不肯停下一秒去想想生為何物?死為何事?生死事大,生命真正的奧秘和意義,被懵懵懂懵地拋之腦後,真是可悲可嘆啊! 一提到佛教,許多人總會自以為是地將它和迷信聯繫在一起。
  • 【佛學園地】不要再犯二了!佛教中的「不二」原來是這個意思……
    猶如蓮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我們出去旅遊,常常會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點,看到寫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門」的匾額及題字。  在《佛學大辭典》中,「不二」被解釋為:「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
  • 佛教:十二因緣、第八意識
    01開篇語在佛教的文化之中,人們往往只關注諸佛菩薩的神通,因此常常燒香拜佛以祈求得到護佑,卻不知佛家更有著許多經典的傳承,以讓眾生更清晰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十二因緣、第八意識:02十二因緣《法華經》說:無明緣行:明指前世無始以來的煩惱痴暗。緣指生,行指所造的業、前世因為愚痴昏暗,所以造業。行緣識:識是初起妄念,想要託母胎。識緣名色:名色指初託胎後,六根成形即神識與物質的混合體。
  • 中國佛教6大高僧,玄奘上榜,還有一個是中國禪宗始祖
    中國佛教6大高僧,玄奘上榜,還有一個是中國禪宗始祖雖然佛教不是中國本地的所產生出來的宗教,但是卻在很早的時候就傳進了中國,所以佛教在中國也非常的盛行,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就曾經產生了6大佛教高僧,見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第一就是法顯。
  • 必推修仙玄幻小說榜單神書,逆天子,萬滅徒,相逢日,七界無!
    道友書荒莫要慌,餘生帶你盤一盤,大家好我是今天帶大家盤一盤七界傳說 [1] 是由網絡知名作家心夢無痕創作的一部巔峰仙俠小說。作品簡介本書講述一個被上蒼詛咒天生殘缺一魂一魄的少年陸雲,無意中隨父入住西蜀歸隱尋醫,得遇一怪人傳授十年修真法訣,後得到六千年前,百世先祖所留之神兵補全殘魂和天地無極功法,並進入六院中的易園修煉,從而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玉符現,天地亂,虛無出,七界哭。逆天子,萬滅徒,相逢日,七界無。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釋迦牟尼佛對古印度諸外道主張「我」及諸法具有實在之自性等論點予以否定,而謂萬有皆相互依存,無有獨立的自性,並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建立特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徵。「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
  • 佛教四種最好的「護身符」,你有嗎?
    在佛教裡,常常聽有「護身符」一說,能夠幫助人們逢兇化吉、消災解難,化解流年不利等等,真的有這種「護身符」嗎?我們要知道,佛教裡其實並沒有什麼外在的事物能夠幫助人消災,如果認為有外在存在的事物具有某些神秘力量,這種思想是愚痴的。真正的「護身符」是什麼?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談佛學與科學對話之展望—釋見見
    3.佛學中的認知研究佛學中的論理本來即以心智為核心,若論及對於心智認知活動本身種種的研究,則小乘有部與大乘法相宗皆有之。首先,就心的功能而論,小乘有部佛教將心分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而在大乘唯識宗則說除六識外,尚有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
  • 《佛學基礎》(171) - 五方佛代表五種智慧
    六大五智五佛地、水、火、風、空、識名曰六大。體性廣大名大。遍一切法,此六大能造一切佛,及一切眾生器界等類,為宇宙之根本。前五大是色法,識是心法。依六大之識,又可分為五智。金胎兩部曼荼羅各有五佛,以表五智。
  • 那年我們追的小說遠古篇:朱雀記、泡沫之夏、七界傳說、邪神傳說
    第三部:《七界傳說》心夢無痕大神的作品,堪稱是當年為幻劍書盟續了一口血的參天大樹,可惜最後依舊沒能拯救幻劍。此書於2005年9月首發於幻劍書盟,所以不知道的人可能覺得它的名氣不夠大。實際上,這本在當年,真的是非常火,火到出完正傳,出後傳,出完後傳出前傳的地步,大概修真體系中的築基一詞,就是由這本書帶火的。
  • 《悉達多的心理學》|佛教與心理學
    悉達多即佛陀,《悉達多的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金木水說,用悉達多來稱呼是表示,我討論的不是那個神,而是在這個世間顯示的人。金木水,不知道其人,看這個名字似乎有點五行之氣。此書的副標題是:對心理學說「不夠」。
  • 萬古神帝:崑崙界註定要成為功德戰場,那參加七界功德戰幹什麼?
    文/小小說編年史導讀:一直以來,有一個疑惑讓我挺想不通的,既然崑崙界註定要成為功德戰場,那麼,最開始參加在祖靈界的七界功德戰幹什麼呢?總不可能是為了湊數吧?如果雙方陣營各自去掉一人,天庭七界去掉張若塵,地獄修羅族去掉羅乷(我認為這種狀態下才是最公平的功德戰,畢竟沒有「掛」),大家不妨猜一下,最終的結局將會如何?如果要我說,最起碼百人前往不足一人回,整個崑崙界年輕一輩死傷殆盡,並且,還是最後一名,事實也證明,哪怕在張若塵有意無意的幫助下,如果不算神戰,崑崙界也是最後一名。
  • 千萬不要去佔卜的五種夢
    古代佔夢就有一條著名的原則,叫「夢有五不佔」。其一是神魂未定而夢者,不佔。這是因為夢是由人的神魂感應所產生的,按照道教的理論,人的精神由魂與魄共同組成,民間口語常說「喪魂落魄」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它們是人的精神的陰陽兩個方面。
  • 佛教:28天層層有何不同寓意?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
    01開篇序我們時常會聽見人們說「天外有天」,曾經固執的以為頭頂蔚藍的天空就是「天」的全部,長大後才知原來天外世界如此奇妙,真為曾經的坐井觀天感到羞愧,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
  • 中國主要文人對於佛教的看法
    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梁啓超: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他在《梁啓超談佛》這本書裡說道:「一般人多以佛教為談玄家,在後此各派佛學誠有此傾向,原始佛教卻不然。釋迦是一位最注重實踐的人。然則釋迦絕對的排斥理論嗎?不不!當時正是《奧義書》研究極盛的時候,諸家學說,都以哲學的思辨為後盾。釋迦若僅如基督之宣傳直覺的福音,或僅如孔子之提示極簡要的實踐倫理,決不足以光大其學。
  • 講座—溫州佛協2010年首次星期佛學講座在太平寺舉辦
    智明法師講座現場佛教在線溫州訊 2010年3月7日下午,浙江省溫州市佛教協會在太平寺般若講堂舉行2010年首次星期佛學講座,市佛協會長、江心寺方丈智明法師應邀為四眾做精彩的開示。講座通過「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相比較展示出佛教圓滿教育的特色,深刻闡述歐陽競無先生提出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的觀點,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學佛一定要從為人處事做起,修身養性為基礎、解脫生死為目的,同時強調學修並重,學是為了知道如何去修,要邊學邊修,才能真正了脫生死,成就佛道。
  • 為何南懷瑾大師稱:年輕人不要去研究易經和佛學?
    佛教典籍浩瀚無垠,粗分可以分為「經、律、論三藏」,細分又可分出許多類別,要想用一生的時間將這些都鑽研透徹很明顯是不現實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這一生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無論是升學所必須要學習的內容,還是為了工作所要學習的工作技能,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只有掌握了這些,我們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