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南懷瑾大師稱:年輕人不要去研究易經和佛學?

2021-01-09 秦思君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世界上萬事萬物種類繁多猶如過江之鯽,如果每一個都想深入了解,學習透徹,那這一生的時間必然是不夠的。

我們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裡,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要工作賺錢安身立命,還要養老撫幼和樂親朋。「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只有將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捨去才有可能能得到我們最想要的。

看影視劇的時候,經常看到主角去佛寺尋求慰藉,感覺佛法博大精深,因此自然而然的想要去了解更多。但每次了解的時候又會不知道該從何學起。

對於許多人對佛學、或者易經所產生的好奇,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表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我們應當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我們最熱愛的事業當中。

學海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哪怕是死了也心滿意足。

追逐知識本身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但世界上有趣的知識那麼多,如果每個都去追尋,每個都去投入我們有限的精力,那麼我們往往會顧此失彼。

佛教典籍浩瀚無垠,粗分可以分為「經、律、論三藏」,細分又可分出許多類別,要想用一生的時間將這些都鑽研透徹很明顯是不現實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這一生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無論是升學所必須要學習的內容,還是為了工作所要學習的工作技能,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只有掌握了這些,我們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父母親人勞作大半輩子哺育下一代,期間遭遇艱辛無數。「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若是當他們一步步都已經規劃好,一點一滴都為下一代想的仔細了後卻突然發現,下一代沉迷於佛學典籍,終日悶在書本當中,就此過上一生,大概只能望而嘆息。

佛教「約在公曆紀元前後」傳入中國,然後經過發展與變化在中國大地上經演變變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佛教。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流傳千年依舊鼎盛,因此,它本身的吸引力毋庸置疑,若是隨意就踏入它的海洋,很容易無法輕易抽離。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有時在生活中遭遇了打擊因而想尋求佛教的慰藉這再自然不過,但若是因此沉迷就是本末倒置了。

人生短暫

「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人行走於世上,大家都在往前走,這時如果不前進就是後退。在生活當中,如果沒有值得開心的事情就會憂患,如果沒有得到就算是失去了。

古往今來,易經吸引了無數能人異士。「如果想要把事業做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定要去讀一讀《易經》。」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對易經就非常推崇,覺得其中韻味無窮。

可當那些站在金字塔頂層的人物都說要讀《易經》並不代表其他人也要去讀,中國正統文化傳播者南懷瑾認為,易經和佛學都是無比深奧的學科,是需要有極高的智慧,或者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人,才可以去鑽研的。

如果完全沒有讀過書,那也就代表還沒有識字。實際上,把大師的話換個意思理解,如果想要用一生的時間去鑽研,那麼要麼你有著無限的大智慧,即使鑽研這兩門也不會耽誤日常的生活,要麼,你本身就師從這兩門中的一個,本就是以此為生。

「人生匆匆數十載,行路漫漫千百回。」每個人都只有有限的生命,但佛學廣博、易經深奧,這些都是學無止境的。如果輕易就將我們的生命投入這其中,那其他的事情就會很容易被荒廢。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易經非常喜愛,時常鑽研到深夜,鑽研出一個難點後興奮不已,於是便無法安然入睡,只得繼續研究。

唐朝宰相說不讀易經就無法當宰相,而同為唐代的醫學大家孫思邈則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易經本身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只爭朝夕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縱使易經蘊含無窮奧秘,佛學之路廣闊沒有止境,引人前往,但這些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了解的。

大師南懷瑾先生出生於1918年3月,是中國當代的是文學家、學者、教育家。他認為,如果真的將佛學和易經鑽研到底,反而不是對自己的保護。

清朝順治皇帝因為苦難而尋求佛學慰藉,鑽研過後遁入空門,選擇了出家這條路。身為一國之主,為了佛學而置天下人於不顧,這樣的選擇,雖然無關對錯,但對他的家人,對那些還等著他工作的人,無疑都是一種傷害。

我們都是在父母親朋的期待中來到的這個世界,「人生在世,譬如蜉蝣,朝生夕死者不知何其多也。」如果我們只是將我們的生命全部投入到無盡的易經與佛學當中,那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會讓我們的家人朋友失望。

易經與佛學縱使趣味無窮,容易引人朝思暮想,但這世上還有其他許多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終生的,比如事業,比如家庭。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個人做每一件事都是需要選擇的,當代年輕人就是祖國的未來,只有他們強盛祖國才會強盛。

易經涉及八卦佔卜,進而可以衍生無數,佛學流傳千年,典籍經文數不勝數,無論是哪一個都是窮盡一生也無法研究透徹的。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年輕人若是想要不被時代所淘汰,就必須儘快學習最新的知識,熟練最新的技術。有了本事才能修身齊家,才有可能為祖國的偉大富強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因為一時失意想要尋求佛教安慰,尋找心靈慰藉,這當然無可厚非,如果因為一時好奇,一時興趣,想要了解易經,這也非常自然,但如果想要認真研究這兩門,想要將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到這兩門當中,就需要慎重考慮。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只有把握住當下,時時刻刻為了家庭、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才是每個年輕人當下所最需要做的事情。

小結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生在世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對那些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對那些不是和生存息息相關的事情就可以先放一放。

大師南懷瑾精通儒家、釋家、道家等多類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正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大師將研究典籍作為人生的工作,因此他可以耗費所有的生命在佛學和易經上。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認真學習,不努力工作,那麼連生存都可能會變得困難,因此,當對易經和佛學好奇時,應當先有一番考量。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並不是表示大師不認同這兩門學科,恰恰相反,大師是覺得這兩門學科深奧晦澀,如果不窮盡一生很難得其一二,而人生在世匆匆數十年,我們只有將人生所必須要完後的使命完成,才能再考慮其他。

相關焦點

  • 文武奇才,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老陽按:嗚呼,南懷瑾先生,國學大師,他的文章著述等,曾經影響了一代人,國內外對於南懷瑾先生的評價都是極高的,老陽也看了很多南懷瑾老師的書,也是特別尊敬他,今天和大家介紹一下南老師。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作帝王或者諸侯、士大夫們都有身兼(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的任務和標榜,而師道超越以上兩者而獨立存在,是在周朝中葉以後的事情。這裡是其明顯的「分水嶺」,應該是(公天下和家天下)本質意義的不同。[27] 從領略部分南懷瑾學術研究的成果開始,談談其現實價值和意義。自從南懷瑾的著作上重新認識《論語》;讓孔子更近於真實、平凡和可愛。
  • 9月29日 當代大德南懷瑾居士往生紀念日
    南懷瑾(1917~2012),當代學者、詩人、居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幼年接受書院教育,後肄業於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及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自幼喜好佛道,初學道家仙道丹經,其後潛心佛學,服膺禪宗。遇禪宗碩德袁煥仙、虛雲老和尚等,成為袁氏弟子。後入峨嵋山中峰大坪寺閉關三年,出關後講學於四川大學、雲南大學,其後入康藏學密教。
  • 從「南懷瑾大師的自我評價」說起
    談到國學,南懷瑾大師是婦孺皆知的。南懷瑾大師,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大師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
  •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談南懷瑾:佛學唯識論跟認知科學比較很有意思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原校長朱清時談南懷瑾:另外就是南老師給我們講得最多的就是佛學有一個唯識論,唯識論實際上是一種認識論,就是佛學認為人有八種識。眼耳鼻舌身這是五識,再上升就是思想意識,思想意識這是人的一個重要特點。
  • 中國現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中國知名的十大國學大師名單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 鬼怕《易經》,為何南師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
    但不可否認,《易經》在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定位。既然是民間有流傳,鬼怕《易經》,但是為何南懷瑾大師卻告誡人們晚上不要讀《易經》。假如真的有鬼的存在,那我們晚上讀《易經》豈不是更安全,南師的這個說法就是在害人?還是說有別的......有鬼只是一種猜測,老賈認為世上是沒有鬼的,鬼只是人性醜惡所展現的一面。
  • 研究《易經》,是要理解整句卦爻辭的象,而不是單詞的卦象
    通過前面《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專家們都不同,卻跟孔子一模一樣》等多篇文章,我們已經明確說明了《易經》的象,就是用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來象徵具體的六十四類社會事務,用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的象徵意義,來象徵人們在具體事務中的做法及其吉兇後果。可見,《易經》的象,指的是整句卦爻辭的象,也就是整句卦爻辭的象徵意義,而不是卦爻辭中某個單詞的象。
  • 《易經》來回答……
    當代南懷瑾先生評價邵雍:「他是研究《易經》的專家,他的成就是跨越時代的。他把『易學』整理出一套法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易經》是不是科學?《易經》不僅僅科學,而且是一門偉大的實踐科學!幾千年來,中國曆朝歷代那麼多人研究《易經》且從無間歇,甚至有詩曰「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且研究者多數都是社會精英!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難道《易經》還不「科學」?不必因為我們的無知褻瀆了祖先們的大智慧。雖然「看相」是《易經》中的「小道」(較之「幽明之故」「死生之說」,確實也是小道),但是還是有歷史名人在這方面著力頗深,有著優秀的研究成果。
  • 南懷瑾:玩了一輩子,我會看相但從來不看相,你們就沒有資格學了
    看相,是一件頗為講究的事情,尋常的算命先生是不精通這個的,能把這門功夫研究透的都是大師,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就十分懂得看相這門學問。南懷瑾先生又憑什麼說別人沒資格學呢?南懷瑾先生會看相,倒也不奇怪,看相本就是中國一種傳統文化,南懷瑾先生學識淵博,對古代典籍研究很深,而且南懷瑾先生對禪宗佛理、道學八卦都有所涉獵,是一個實打實的「全能高手」,正因為南懷瑾先生涉獵甚廣,所以他才會接觸到「看相」這門學說,而且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裡頭奧妙領悟的很是全面。
  • 南懷瑾經典|國學大師十六個改變命運的方法
    南懷瑾經典語錄|國學大師十六個改變命運的方法改變命運古老以來一直就是人類所探索的話題。不管是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中,都有種種教育讓人們如何靠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如佛教文化,提倡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讓人們懂得緣起因果,富有正能量的積極人生觀去創造自己的命運。在中國的科教大典之稱的《了凡四訓》就是一部較有影響力的大作品。
  •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在哪裡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都是過於執相,著相了,佛也會變成魔國學大師南懷瑾: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 南懷瑾先生:男人為何情執深重?答案是女人的「八條繩」
    著名國學與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此有過很深刻的研究,他說:「男人情執深重,主要是女人用這八條繩子把男人捆住了。」01女人的八條繩南懷瑾先生說:「女人身上,八處所涉可愛淨相。八處分別是歌、舞、笑、睇、美容、進止、妙觸、就禮。
  • 兩位法師繼承太虛大師遺志 籌劃建立世界佛學苑之事
    老兄囑我:「繼續大師遺志,建立世界佛學苑,我願為你作後盾,此誓」。承兄如是勉力,感荷可言!世苑為大師事業之一。憶自民國十七年冬大師自法國寄書,囑我發起此事業後,己屆卅年矣。世苑之建立,先以武院為基礎,為總苑。世苑之宗旨在研究世界佛學——即南傳之巴利文系(包括梵文)(小乘原始) 中文系,藏文系,及新興之歐美佛學。二十年來,在抗戰前,除武院成立世苑圖書館及渝成立世苑漢藏院外,則別無所成。
  • 《易經》揭示成功的定律:一個人拼到最後,靠的並不是努力和運氣
    知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晚上的時候千萬別讀《易經》,是因為一不小心天就亮了」。從而不難看出這本書的博大精深之處。中國知名的建築物之一,故宮,它的設計構思實際上便是參照了《易經》中的卦理,這才促使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在經歷了上百年的風吹雨打後,依然不減當年的恢宏。而對於平常人而言,《易經》是1部修養福氣的著作。
  • 人死了之後,究竟會去哪裡?科學家和佛學大師如是說
    朱時清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原話我記不住了,大體的意思是說:「曾經科學們受盡了宗教的打壓,當科學家走上歷史舞臺後,開始專注於物質研究,拋棄了意識思維的研究,但是隨著量子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逐步發現,未來科學想要繼續發展,就必須開始重視意識的研究,因為物質和意識在量子世界中,本來就是一體的。」
  • 我們質疑《易經》,外國專家卻證實這是超科學!還研究出2大理論
    《易經》是已經傳承了6500多年的上古奇書,絕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從古至今,學習易經的人都非常多,比如說孔子,諸葛亮等。但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人們相信科學開始,易經就開始被質疑,因為裡面的記載的卦象,陰陽理論,都讓人感覺是純粹的迷信。我們質疑《易經》,但沒想到的是,外國專家也研究易經,而且還證實易經是超科學!
  • 南懷瑾的國學到底怎麼樣?從他本人所寫的《白話易經》中可以領略
    他是一個孝子,每個星期都要趕回苗慄鄉下,赤腳耘田,幫助父母去種地。所以我就叫他先從《來注易經》入手,希望他對《易經》下番工夫,結果他的碩士論文照著這個目的來完成,博士論文則研究漢易。」可是過了十年之後的1984年,南懷瑾又在《《周易今注今譯》再較後記》中說:「《周易今注今譯》出版發行以後,經諸學子發現有漏今譯今釋者,已悔付託匪人,狂簡從事,愧疚不已。
  • 南懷瑾的八字,讓我們知道空亡不可怕
    乾造:戊午 乙卯 甲子 乙亥(戌亥空)大運:丙辰 (1924,6歲)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命批:身旺之格,用戊忌乙,但忌乙忌的是月支乙木,而喜時支乙木,為何會忌月支乙木而喜時支乙木,在於亥水空亡無力助子水,且生在卯月,
  • 來自易經的告誡:人老後,就別跟這3個人「混」在一起了,難看
    等我們老了,要儘量不要和下面三種人『混』在一起,免得自己長得醜。第一個人:帶你「大吃一頓」的朋友《易經》:帶你「大吃一頓」的朋友要遠離朋友有很多種,有的願意和你共患難,一起經歷過困難的,叫真朋友,有的叫酒肉朋友。人老了,一定交了很多朋友,但很多老人對朋友沒有準確的預見,以為自己是天下兄弟。
  • 最好的起名大師都有誰-改名字最著名的大師顏廷利先生
    「樂觀的人如同太陽,走到哪裡都能帶來光明和溫暖,悲觀的人就像烏雲,飄到何方伴隨的總是寒冷和黑暗」。無意中看到這些文字,樸實無華,卻令人開悟,給人力量。這些語句的作者就是求前大師(顏廷利),他已不單單是位易經風水大師,更是一位幫助別人恢復自信、心靈重塑的工程師,受人尊敬、受人擁護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