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世界上萬事萬物種類繁多猶如過江之鯽,如果每一個都想深入了解,學習透徹,那這一生的時間必然是不夠的。
我們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裡,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要工作賺錢安身立命,還要養老撫幼和樂親朋。「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只有將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捨去才有可能能得到我們最想要的。
看影視劇的時候,經常看到主角去佛寺尋求慰藉,感覺佛法博大精深,因此自然而然的想要去了解更多。但每次了解的時候又會不知道該從何學起。
對於許多人對佛學、或者易經所產生的好奇,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表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我們應當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我們最熱愛的事業當中。
學海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哪怕是死了也心滿意足。
追逐知識本身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但世界上有趣的知識那麼多,如果每個都去追尋,每個都去投入我們有限的精力,那麼我們往往會顧此失彼。
佛教典籍浩瀚無垠,粗分可以分為「經、律、論三藏」,細分又可分出許多類別,要想用一生的時間將這些都鑽研透徹很明顯是不現實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這一生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無論是升學所必須要學習的內容,還是為了工作所要學習的工作技能,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只有掌握了這些,我們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父母親人勞作大半輩子哺育下一代,期間遭遇艱辛無數。「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若是當他們一步步都已經規劃好,一點一滴都為下一代想的仔細了後卻突然發現,下一代沉迷於佛學典籍,終日悶在書本當中,就此過上一生,大概只能望而嘆息。
佛教「約在公曆紀元前後」傳入中國,然後經過發展與變化在中國大地上經演變變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佛教。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流傳千年依舊鼎盛,因此,它本身的吸引力毋庸置疑,若是隨意就踏入它的海洋,很容易無法輕易抽離。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有時在生活中遭遇了打擊因而想尋求佛教的慰藉這再自然不過,但若是因此沉迷就是本末倒置了。
人生短暫
「不進則退,不喜則憂,不得則亡,此世人之常。」人行走於世上,大家都在往前走,這時如果不前進就是後退。在生活當中,如果沒有值得開心的事情就會憂患,如果沒有得到就算是失去了。
古往今來,易經吸引了無數能人異士。「如果想要把事業做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定要去讀一讀《易經》。」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對易經就非常推崇,覺得其中韻味無窮。
可當那些站在金字塔頂層的人物都說要讀《易經》並不代表其他人也要去讀,中國正統文化傳播者南懷瑾認為,易經和佛學都是無比深奧的學科,是需要有極高的智慧,或者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人,才可以去鑽研的。
如果完全沒有讀過書,那也就代表還沒有識字。實際上,把大師的話換個意思理解,如果想要用一生的時間去鑽研,那麼要麼你有著無限的大智慧,即使鑽研這兩門也不會耽誤日常的生活,要麼,你本身就師從這兩門中的一個,本就是以此為生。
「人生匆匆數十載,行路漫漫千百回。」每個人都只有有限的生命,但佛學廣博、易經深奧,這些都是學無止境的。如果輕易就將我們的生命投入這其中,那其他的事情就會很容易被荒廢。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易經非常喜愛,時常鑽研到深夜,鑽研出一個難點後興奮不已,於是便無法安然入睡,只得繼續研究。
唐朝宰相說不讀易經就無法當宰相,而同為唐代的醫學大家孫思邈則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易經本身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只爭朝夕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縱使易經蘊含無窮奧秘,佛學之路廣闊沒有止境,引人前往,但這些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了解的。
大師南懷瑾先生出生於1918年3月,是中國當代的是文學家、學者、教育家。他認為,如果真的將佛學和易經鑽研到底,反而不是對自己的保護。
清朝順治皇帝因為苦難而尋求佛學慰藉,鑽研過後遁入空門,選擇了出家這條路。身為一國之主,為了佛學而置天下人於不顧,這樣的選擇,雖然無關對錯,但對他的家人,對那些還等著他工作的人,無疑都是一種傷害。
我們都是在父母親朋的期待中來到的這個世界,「人生在世,譬如蜉蝣,朝生夕死者不知何其多也。」如果我們只是將我們的生命全部投入到無盡的易經與佛學當中,那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會讓我們的家人朋友失望。
易經與佛學縱使趣味無窮,容易引人朝思暮想,但這世上還有其他許多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終生的,比如事業,比如家庭。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個人做每一件事都是需要選擇的,當代年輕人就是祖國的未來,只有他們強盛祖國才會強盛。
易經涉及八卦佔卜,進而可以衍生無數,佛學流傳千年,典籍經文數不勝數,無論是哪一個都是窮盡一生也無法研究透徹的。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年輕人若是想要不被時代所淘汰,就必須儘快學習最新的知識,熟練最新的技術。有了本事才能修身齊家,才有可能為祖國的偉大富強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因為一時失意想要尋求佛教安慰,尋找心靈慰藉,這當然無可厚非,如果因為一時好奇,一時興趣,想要了解易經,這也非常自然,但如果想要認真研究這兩門,想要將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到這兩門當中,就需要慎重考慮。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只有把握住當下,時時刻刻為了家庭、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才是每個年輕人當下所最需要做的事情。
小結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生在世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對那些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對那些不是和生存息息相關的事情就可以先放一放。
大師南懷瑾精通儒家、釋家、道家等多類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正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大師將研究典籍作為人生的工作,因此他可以耗費所有的生命在佛學和易經上。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認真學習,不努力工作,那麼連生存都可能會變得困難,因此,當對易經和佛學好奇時,應當先有一番考量。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並不是表示大師不認同這兩門學科,恰恰相反,大師是覺得這兩門學科深奧晦澀,如果不窮盡一生很難得其一二,而人生在世匆匆數十年,我們只有將人生所必須要完後的使命完成,才能再考慮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