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國學到底怎麼樣?從他本人所寫的《白話易經》中可以領略

2021-01-15 心慧文化

《白話易經》原名《周易今注今譯》,是南懷瑾先生及其學生徐芹庭先生,在1974年合著的書籍。

該書首先於1974年12月在臺灣出版,並於1988年2月由嶽麓書社在大陸出版,這應該是南懷瑾在大陸出版的第一本書了。

根據《白話易經敘言》,該書自乾卦至觀卦的二十卦,是南懷瑾本人所寫的,後來由於實在太忙,才讓徐芹庭來接著寫,所以自噬嗑卦至未濟卦的四十四卦,則是其學生徐芹庭所寫的。

南懷瑾之所以讓徐芹庭來完成《白話易經》的後面四十四卦,是「因為芹庭剛進師大的那一年,便認識我。除了欣賞他誠樸的氣質以外,還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善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一個孝子,每個星期都要趕回苗慄鄉下,赤腳耘田,幫助父母去種地。所以我就叫他先從《來注易經》入手,希望他對《易經》下番工夫,結果他的碩士論文照著這個目的來完成,博士論文則研究漢易。」

可是過了十年之後的1984年,南懷瑾又在《《周易今注今譯》再較後記》中說:「《周易今注今譯》出版發行以後,經諸學子發現有漏今譯今釋者,已悔付託匪人,狂簡從事,愧疚不已。近年以來,又經諸學子陸續發現誤譯及簡陋之處者,更加惶悚。」而且對徐芹庭已不再稱其為芹庭或徐芹庭,而是稱其為後續者,還後悔「付託匪人」。

就在南懷瑾來大陸以後,還不止一次地對外表示,《白話易經》的前二十卦是他本人寫的,他只對自己所寫的內容負責。

很顯然,南懷瑾對於《白話易經》一書中的「有漏今譯今釋者」和「誤譯及簡陋之處者」,是非常的不滿。

那麼,南懷瑾自己所寫的《白話易經》前二十卦,有沒有問題呢?

如果認真查閱南懷瑾所寫的《白話易經》前二十卦,起碼有三處大的硬傷。

一,脫字、脫句、誤作、誤抄多達十多處:

1,第17頁17行,「文言曰」的「乾,元、亨、利、貞」,脫漏「乾」字。

2,第20頁26行,「九五曰」的「火就燥」,「燥」誤作「躁」。

3,第59頁14行,「象曰」的「需於郊」,「郊」誤作「效」。

4,第59頁16,17行,脫漏「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無咎,未失常也」一句。

5,第59頁22行,按照南懷瑾的注釋規律,對每一爻的「初九」或「九二」都是有注釋的,此處已經對「初九」打了注釋標記,卻沒有注文,顯然是脫漏了對需卦初九爻的注釋。

6,第70頁24行,「象曰」的「弟子輿屍」,「屍」誤作「師」。

7,第78頁,小畜卦的綜卦應該是履卦,卻誤作成姤卦。

8,第84頁,履卦的綜卦應該是小畜卦,把「小畜」誤作「大畜」。

9,第108頁,謙卦的錯卦應該是履卦,把「履」誤作「姤」;謙卦的綜卦是豫卦,把豫卦誤作剝卦。

10,第114頁,豫卦的綜卦應該是謙卦,把謙卦誤作復卦。

11,第119頁,隨卦的綜卦應該是蠱卦,把蠱卦誤作歸妹卦,而且還在第122頁的講解中,也把隨卦的綜卦誤說是歸妹卦。

12,第125頁,蠱卦的綜卦應該是隨卦,把隨卦誤作漸卦。

13,第138頁19行,把「象曰」誤作「象辭說」。

以上是南懷瑾自己所寫的《白話易經》,引用原文時的錯誤,而在《易經》的翻譯講解過程中,錯誤同樣不少。

如第21頁13行,把「孔子借用九五爻的爻辭」,誤作成「孔子借用九五父的爻辭」;第25頁5行,把「乾卦元、亨、利、貞」,誤作成「乾卦元、亨、利、賁」,類似於這樣的錯誤,還有很多。

嶽麓書社在出版《白話易經》的時候,共校對出了三十多個明顯的錯誤,其中南懷瑾的錯誤就有十五個以上。

以上這些內容,全部都在嶽麓書社《白話易經》第426頁的《編者附言》上,可絕對不是胡編亂造出來的。

二,南懷瑾對《易傳》彖辭的理解,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1,在《易傳》的彖辭中,有很多卦的彖辭講到「剛柔」、「順以動」這樣的話,比如師卦:剛中而應,行險而順;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等等。

凡是認真讀過《易經》的人,都應該看得出來,彖辭中的「剛中而應」、「柔得位而上下應之」等,都指的是爻位;「險而順」、「健而巽」等,都指的是上下卦。

師卦:剛中而應,指的是師卦的第二爻,也就是下卦的中爻為陽爻,故稱為剛中;師卦的第五爻,也就是上卦的中爻為陰爻,這就是上下卦的中爻陰陽相應,故稱為剛中而應。

師卦的上卦為坤為地為順,下卦為坎為水為險,故稱為險而順。

南懷瑾的《白話易經》:內在相應以至剛中正的德業,雖然是行於險道,也是順合於天理與人情的。

小畜卦: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指的是小畜卦的第四爻為陰爻,也是全卦唯一的陰爻,剛好在陰位上,故稱為得位;而與四爻相對應的初爻為陽爻,剛好上下陰陽相應,故稱為上下應之。

小畜卦的上卦為巽,下卦為乾為健,故稱為健而巽。

小畜卦的第二爻和第五爻都是陽爻,也就是上下卦的中爻都是剛爻,故稱為剛中而志行。

南懷瑾的《白話易經》:有陰柔得位而上下互相響應的象徵、它有強健如順風而行的現象,但必須中心具有陽剛的志氣去行動。

隨卦:剛來而下柔,指的是隨卦的上卦為兌下卦為震,整個卦象看上去好像是上爻的陽爻跑到下面來變成了初爻,而初爻的陰爻跑到了上面變成了陽爻,整個卦象就像是陽爻從上卦的上爻下來而居於下卦的陰爻之下,故稱為剛來而下柔。

隨卦的上卦為兌為悅,下卦為震為動,故稱為動而說,說通悅。

南懷瑾的《白話易經》:有秉陽剛而謙下於陰柔的象徵,動中含有愉悅的景況,這便是隨卦的現象。

蠱卦:剛上而柔下,指的是蠱卦的上卦為艮下卦為巽,整個卦象看上去好像是初爻的陽爻跑到上面去變成了上爻,而上爻的陰爻跑到了下面變成了初爻,整個卦象就像是陽爻從初爻跑到了上爻,陰爻從上爻跑到了初爻,故稱為剛上而柔下。

蠱卦的上卦為巽,下卦為艮為山為止,故稱為巽而止。

南懷瑾的《白話易經》:陽剛在上而陰柔在下,而且在下面的內卦是巽卦,巽有順而止的意義。

由上面四個例子可以看出,南懷瑾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彖辭中的「剛柔」指的是爻,「順而動」指的是上下卦,更荒謬的說出「巽有順而止的意義」這樣的話。

其實,對於「剛柔」、「順而動」這些句子的解釋,只要認真對照上下卦和六爻的陰陽,是完全可以看出其中的規律的,而且每一卦都是如此,無一例外。

就算一下子看不出其中的規律,但只要參考一下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這些書中也是講過這樣的規律的。

南懷瑾讀過全部的《道藏》和《大藏經》,難道就沒有認真讀過《周易正義》這樣的書嗎?

三,南懷瑾對於履卦的卦辭,存在著斷句上的錯誤。

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利、貞。南懷瑾把卦辭斷成:履虎尾,不咥人,亨、利、貞。咥,馬王堆帛書作真。

根據《序卦》: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就是說,當物資有了積蓄之後,就應該合理的使用好這些物資,禮不能單純的理解為禮貌,而應該理解為做什麼事情都要恰當適宜,恰當適宜也就包含了禮貌。

能夠恰當適宜的使用好物資,就是對客觀需要的履踐,就是按客觀要求履行好自己的行為,所以履就是履行、履踐、照做的意思。

因為履行、履踐、照做都是需要行動的,並不是不動的,所以《雜卦》:履,不處也。

由此可見,履不能理解為踩的意思。

履行,就是跟著要求來,就像老虎的尾巴,是跟著老虎的頭和身子走的,不是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不能由著自己來,所以卦辭說「不真人」。

馬王堆帛書作「不真人」,就是指由不得自我,在履行客觀要求這件事情上,是由不得自己的。

很顯然,傳世的版本上作「不咥人」,是由於不理解「履,虎尾」的意思,就把「不真人」誤作成「不咥人」。

彖辭: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真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因為客觀要求是剛性的,就像現在常說的「鐵的紀律」、「剛需」一樣,所以履行就是要柔順的隨著客觀要求而來,這就是「柔履剛也」,履的上卦為乾,下卦為兌為悅,所以「說而應乎乾」,說通悅。

履卦的第二爻和第五爻,也就是上下卦的中爻都是陽爻,這就是「剛中正」,能夠按照中正的客觀要求來履行,就算職位最高也不會內疚,因為這是正大光明的事情。

履卦,就是柔順地按照客觀需要來,所以履就是「柔履剛也」;履卦的上下卦「說而應乎乾」,所以履就像老虎的尾巴一樣,是跟著老虎走的,是由不得自己的,這就是「履,虎尾,不真人」,亨;而客觀的要求又是中正的,所以履行中正的客觀要求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南懷瑾的《白話易經》:履卦的現象,有以柔順的履踐,追隨於剛正之後的象徵。雖然處於下位,但為上位的乾剛所喜,悅而互相感應。所以便說,履踐在虎尾的後面,人不致於被咬傷。所謂亨通的現象,這是說以至剛至中自處,即使踐履帝位,也不致於內疚自心。自然具有光明正大的象徵。

從南懷瑾的白話講解中,明顯可以看出四個問題。

1,《易經》的六十四卦,都是以卦名開頭,然後才是卦辭,從來就沒有把卦名和卦辭組成一個句子的,如「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泰,小往大來,吉,亨。」

可是南懷瑾的《白話易經》,把「履虎尾」當成一個句子來理解,顯然是錯誤的。

儘管這不能完全怪南懷瑾,因為歷來有不少版本,把履、否、同人、艮這四卦的卦名和卦辭,是連成一個句子的,成了「履虎尾」、「否之匪人」、「同人於野」、「艮其背」,當然這樣的斷句肯定是不對的。

2,南懷瑾對於「說而應乎乾」,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上下卦的卦象。

3,馬王堆帛書的《易經》,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面世了,在2000年以後是非常普遍了,可是南懷瑾對於新出土的《易經》、《老子》等文獻,都沒有給予重視,故對於《白話易經》中一些文字上的錯誤,一直未作任何修改。

4,南懷瑾對於「剛中正」,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指上下卦的中爻都是陽爻。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南懷瑾對於國學中的《易經》,其實很不在行,非但沒有對《易經》作出很深入的研究,而且在寫《白話易經》的時候,也是秉承一貫天馬行空的風格,自己想怎麼寫就這麼寫,這才造成了這麼多明顯的硬傷。

本篇文章指出南懷瑾的錯誤,並沒有貶低南懷瑾的意思,只是為了對大家負責,免得不明就裡的讀者,誤把這些錯誤也當成是正確的理解。

對於南懷瑾這個人物,我們是很尊重的,對於南懷瑾在中國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指出並糾正南懷瑾的少部分錯誤,想必南懷瑾的在天之靈也是欣慰的。

所以,我們對南懷瑾,稱其一聲南師也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不能因為南懷瑾有許多值得讚嘆的方面,就把南懷瑾看得十全十美;也不能因為南懷瑾還有不少的錯誤,就對他全盤否定,甚至罵他為騙子、邪師,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至於「否之匪人」、「同人於野」、「艮其背」這樣的斷句錯在哪裡?否、同人、艮這三卦該如何理解?還有履卦的六爻又該如何理解?將在以後的文章中,再跟大家分享。

為了維護和發揚中華文化,請不要胡編亂造《易經》中沒有說過的話

用孔子《易傳》的思想,讀解《周易》的益卦,感覺非常通順

站在道的高度,讓心靈跳在空中看自己,才有智慧看清一切

齊物論說了什麼,只要對比我們和別人的不同理解就知道了

相關焦點

  • 文武奇才,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老陽按:嗚呼,南懷瑾先生,國學大師,他的文章著述等,曾經影響了一代人,國內外對於南懷瑾先生的評價都是極高的,老陽也看了很多南懷瑾老師的書,也是特別尊敬他,今天和大家介紹一下南老師。正應了《論語》裡所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南懷瑾雖說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但是自小其祖母、父輩們並沒有要求這位「南門獨子」將來能夠顯達一方或者富貴榮耀,相反其祖母還對其說:「讀書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更是要求很低,只要能夠養活自己平安度過一生,即使不讀書也可以。
  • 南懷瑾經典|國學大師十六個改變命運的方法
    南懷瑾經典語錄|國學大師十六個改變命運的方法改變命運古老以來一直就是人類所探索的話題。不管是中國的儒釋道文化中,都有種種教育讓人們如何靠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如佛教文化,提倡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讓人們懂得緣起因果,富有正能量的積極人生觀去創造自己的命運。在中國的科教大典之稱的《了凡四訓》就是一部較有影響力的大作品。
  •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在哪裡
    國學大師南懷瑾|四句經典語錄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都是過於執相,著相了,佛也會變成魔國學大師南懷瑾: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 從「南懷瑾大師的自我評價」說起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學習國學傳承經典的熱潮。談到國學,南懷瑾大師是婦孺皆知的。南懷瑾大師,1918年3月18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大師是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 南懷瑾大師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不用害怕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就是這樣,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修行,在修行之中有許多人生的感悟,並向世人提出要堅持修行,勇於接納修行過程中出現的身體上出現的變化。提到修行,我們總會認為那是大師、方丈、道長之類的高人的特定行為。其實不然,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修行,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可以是修行,做瑜伽放鬆可以是修行,獨自思索著走一段路也可以是修行。所以修行並沒有我們想像當中的那麼高深莫測。
  • 中國現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中國知名的十大國學大師名單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中國知名的十大國學大師:南懷瑾  南懷瑾(1918年3月
  • 南懷瑾:孩子讀書,先讀大學,再讀中庸,接著讀論語,最後讀孟子
    而是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宋朝所編的"四書"入手。——南懷瑾《誦讀經典從何處入手》 在南老看來,《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只是教兒童識字的教材,並不是培育兒童德行的書本。
  • 為何南懷瑾大師稱:年輕人不要去研究易經和佛學?
    對於許多人對佛學、或者易經所產生的好奇,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表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我們應當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我們最熱愛的事業當中。學海無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哪怕是死了也心滿意足。
  • 9月29日 當代大德南懷瑾居士往生紀念日
    南懷瑾(1917~2012),當代學者、詩人、居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幼年接受書院教育,後肄業於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及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自幼喜好佛道,初學道家仙道丹經,其後潛心佛學,服膺禪宗。遇禪宗碩德袁煥仙、虛雲老和尚等,成為袁氏弟子。後入峨嵋山中峰大坪寺閉關三年,出關後講學於四川大學、雲南大學,其後入康藏學密教。
  • 孔丹憶南懷瑾:他是中國文化的守望者
    文/孔丹 編者按:南懷瑾先生(1918—2012),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是於國家民族前所未有之歷史大變局中,投身歷史文化的救亡、清理與重建,續接文化命脈
  • 南懷瑾:人,能逃出這3件事,就是跳出三界外了
    到了現代社會中,隨著科學素養的普及,人們更不相信有所謂的神域仙境了,但一方面是對神仙存在的不相信,另一方面卻已經是宗教修行的繁榮,這兩個矛盾的現象,體現的無非還是大部分在內心想要逃避現實。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蘇州經常的開堂授課,講授人生的道理,對於普通人來說,南懷瑾是一位在佛法上有著非常精深鑽研的大家,按理來說這樣的人就應該是超脫煩惱了吧?
  • 他是晚清富豪,髮妻病故後娶妻子妹妹,生一兒子成為當代名人
    南懷瑾這個名字,對當代中國人來說並不算陌生。南懷瑾精研儒、釋、道,將中國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對於醫學、卜算、天文、拳術、劍道、詩詞等皆有專精,可謂是博學多才。南懷瑾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著述極為豐富,影響了眾多中外人士。南懷瑾先生是當代名人,但他的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不算上等。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金剛經》包含了對人生、生死、宇宙、法意等種種思考,佛在與弟子的對話中,為我們解惑種種答疑,是一部開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不僅是大乘佛教宗派都會涉及的一部佛典,更是禪宗的必讀經典。南懷瑾先生不僅多次講《金剛經》的智慧,還多次分享自己與《金剛經》的因緣,誦念《金剛經》的體驗。
  • 招生信息 | 2021春季線下招生進行中,少年國學院國學初階課程等你來!
    國學課程體系階段課程內容國學初階識韻知事詠史班文化班韻律班國學中階夫子有教哲思班剛開始發蒙學多少沒關係,只要堅持就可以,要細水長流,開個好頭。國學初階課程——詠史班熟讀三字經 可知千古事課程都有哪些內容?
  • 南懷瑾八句人生格言,一條比一條經典!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一、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 南懷瑾:1987年以後中國有兩百年大運,比康乾盛世還好
    前言:南懷瑾先生在1974年的一次講課中曾預測,中國丁卯年(1987年)以後會有200年的大運,未來比康乾盛世還好。這句話曾在網上引起熱議,是無稽之談,還是真有這種可能呢?我們不妨結合南懷瑾先生在其有生之年為自已所做的幾個重要抉擇,閒侃一番,看看他是否有洞察先機的「神通」。
  • 南懷瑾:玩了一輩子,我會看相但從來不看相,你們就沒有資格學了
    ——南懷瑾中國有句古話:「相由心生」,說的是可以從一個人的面相推測出這個人的品行。這是一種古老的八卦學說——面相學。雖然現代社會相信科學,但就因為面相學神秘中又帶有一絲靈驗,所以相信這門學說的人也不在少數。看相,是一件頗為講究的事情,尋常的算命先生是不精通這個的,能把這門功夫研究透的都是大師,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就十分懂得看相這門學問。
  • 吹噓史前文明,歪解五行,南懷瑾的學術能力難以服眾
    在之前,我一口氣寫了兩篇文章,即《黃帝陵下的洞穴可以通往南京?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男人的精液有七種顏色?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我在第一篇文章中說,南懷瑾「不懂氣功,不懂瑜伽,不懂傳統文化。可以說,南懷瑾是一個神秘主義糟粕集大成的人物,他的崇拜者集中在玄學愛好者陣營,科學素質都不是很高。」
  • 傅佩榮的「國學」生意
    基於新書宣傳的考慮,圖書策劃公司借用他曾頻頻在臺灣校園外演講的功力,安排了演講場所,並聯絡媒體,營造出迎接臺灣「大學者」的氣勢。10天時間,6個城市,10所大學。  傅佩榮對當時受到的禮遇印象深刻。「南方開始,浙大、復旦、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然後上海社科院、中國社科院,加起來總共10個學校,都講國學。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對於境界,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有過一番開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人生的境界。我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若能達到這三句話所說的境界,前程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