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園地】不要再犯二了!佛教中的「不二」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1-01-15 月山寺



 

  佛法中的不二是


  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


  謂之不二。


  這不是否認萬物客觀存在的差異,


  而是要我們不生主觀的愛憎取捨。


  猶如蓮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我們出去旅遊,常常會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點,看到寫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門」的匾額及題字。


  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


  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在《佛學大辭典》中,「不二」被解釋為:「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



  因為與「一實」相應,所以我們平常在佛教寺院及景點中看到的「不二」,常常也對應著「一實」。


  「一實」,也就是「真如」,是指世間萬事萬物「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的本真。「一實不二」,就是講世間萬事萬物原本就是一體平等,而無分別的。


  「不二」,就是不去「分別」。「分別」,在《佛學常見詞彙》中被定義為:「思量分別一切事理,如分別人我、是非、愛憎、善惡、美醜等等。分別由妄心而生,真心則視一切皆如。」


  搞清楚了「不二」在佛教中的本義,我們會發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真的常常很「二」。


  這個「二」,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生起的「分別心」。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刻意分別著這世間的一切:對的,錯的;美的,醜的;富有的,貧窮的;高貴的,卑賤的;可口的,難吃的;舒適的,難受的……



  當然,或許你會說,難道佛教提倡的「不二」,就是讓我們混淆一切,將世間萬物各異的形態特徵視而不見嗎?當然不是!


  世間因緣和合的萬事萬物,因為不同的因緣,體現為不同的形態特徵。我們看到的色彩有赤橙黃綠青藍紫,我們嘗到的味道有酸甜苦辣鹹,空間方位有東西南北上下,季節有春夏秋冬,天氣有陰晴雨雪風雷電,人類膚色有黃白黑棕,人的情緒有喜怒哀樂……


  佛教說的「不分別」,不是去否認萬事萬物客觀的差異,而是要我們不生主觀的愛憎取捨。不分別:不是讓我們面對顏色假裝是色盲,而是讓我們不對各種顏色生主觀愛憎情緒;不是讓我們嘗到各種味道假裝麻痺,而是不對五味產生喜惡;不是讓我們忽視季節,而是不對季節產生強烈主觀偏好;不是否認人類的膚色不同,而是不因不同膚色心生貴賤之分。



  這種主觀的愛憎取捨,在佛教核心教義裡,就是因「無明」而產生的「十二因緣」中「觸、受、愛、取」的環節。因為我們由「妄心」而生的這些愛憎取捨,我們才深陷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事事如意,希望每天面對的一切都能如我們心願。然而正是由於世間萬事萬物因緣各異,我們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間所行之業不同,我們面對的一切也都是不盡相同的。世界永遠都不可能是我們只喜歡的那個樣子,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源源不斷的痛苦、煩惱。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宋代慧開禪師那首著名的禪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是對「不二」的「不分別心」最好的闡釋。



  人世間日升月落,四季輪迴,這是自然規律。我們不應該對這自然之四季產生愛憎分別之取捨。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可愛之處。只要擁有一顆靜享當下的清淨之心,無論春夏秋冬,都能在花月風雪中體味生命的自在與輕安。


  理解了佛教中的「不二」真義,願我們每個人也都能從當下開始,在生活中踐行這種修行,修一顆「不分別心」,不再「犯二」,從而遠離一切痛苦煩惱的根源。



客堂電話:0391-8368688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月山寺

相關焦點

  • 不二是不要犯二嗎?揭秘佛教中「不二」的真實含義
    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 佛教中「不二」真實含義是什麼?教你不再「犯二」!
    我們出去旅遊,常常會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點,看到寫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門」的匾額及題字。有時也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  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 「 不二 」 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教你不再 「 犯二 」
    有些朋友,將自己在旅行中拍攝到的「不二」或「不二法門」發到網上,他們覺得佛教中竟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詞,挺有意思的。當然,如果當你看到「不二」這個詞,也像那些朋友以為「不二」就是我們日常語境中所理解的不去犯二,那你也許就真的有些犯二了。
  • 為何南懷瑾大師稱:年輕人不要去研究易經和佛學?
    對於許多人對佛學、或者易經所產生的好奇,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表示,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我們應當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我們最熱愛的事業當中。學海無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哪怕是死了也心滿意足。
  • 佛學揭秘,佛學是迷信還是智慧?世間最寶貴的智慧財富在哪裡?
    所以一般家裡都敬奉土地、門神、灶君等等,路上有路神,穀場中有穀神,火中有火神,河裡河神,上個廁所還有廁神。尤其在農村,還供奉一些天仙、真人、仙姑、娘娘,甚至一些狐大仙黃大仙,等等。其實,佛教本身的教義思想,並不承認神是人的主宰力量,佛教認為人自己是自己的主宰,善惡因果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修善積德,必然就得到善報;作惡多端,必然要自嘗惡果。
  •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施主,梵語檀越,也音譯為陀那缽底、陀婆。意為行布施的主人,一般指出資供養僧眾或者舉辦法會的在家信眾。廣義來說,樂於布施者都可以稱施主。《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願說: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
  • 佛學:佛教四種夢、五時、六識、七界、八功德水
    佛學中充滿了非常之多的智慧,今天我們就要聊佛學中的四種夢、五時、六識、七界、八功德水,佛學雖淵深,但心誠仍可靈:四種夢根據《善見律》的記載,夢有四種:四大不和夢一這是因為身體的機能不調適所產生的,比方睡覺時夢到山崩,或者在虛空中飛騰,成者見到有老虎、子
  • 佛教中的四希有,七寶是指什麼?
    《每周一課》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四希有「」七寶「是指什麼?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佛教中的四希有是指:一、時希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曠世所常有。二、處希有:佛陀不出現於三千世界中的他處,唯降生於迦吡羅衛城。
  • 語文園地二(小學二年級上冊,掌握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進入小學二年級後,要學習的字詞越來越多,有時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生字,這時如果有一種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查找到該字的讀音、意思、組詞等,那麼對學習的幫助非常大——今天我們就將學習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語文園地二》查字典如上圖,在「查字典」中給出了一段兒歌
  • 佛教:28天層層有何不同寓意?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
    ,真為曾經的坐井觀天感到羞愧,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28天層層分別有何寓意?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一是空無邊天,二是識無邊天,三是無所有天,四是非想非非想天。因為這裡的眾生色相都無,心識住於微妙禪定,所以叫做無色界。這是三界的最高處。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還不了悟「妙覺明心」。因此天福一盡,又入輪迴。以佛眼來看,總稱為未出世的凡夫。道家所說的三界,是上中、下界,與此不同。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三寶的種類,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種說法,從大體上說,主要由事相和理體所組成。 從事相上來說,有住持三寶和化相三寶兩種。
  • 佛教:「咒」這個字,原本的含義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如《心經》、《楞嚴經》等,都有關於「咒」語的記載,有些宗派,甚至把「咒」當成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那麼,在佛教之中,「咒」這個字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咒」,其原本的含義是什麼?
  • 佛教:人不要去算命,人生是自己掌握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
    其實在佛教裡面我們是不提倡算命的。先不說算命的準確不準確,就算你算出來結果了,你不去有作為,你不去勞作又有什麼意義呢。知道了後果又能怎樣?正常的行走路線是對的,但是你提前知道了結果,可能會鬆懈,一鬆懈就導致結果不是對的了。佛教告誡我們,人生是自己掌握的。我們現在吃的果是我們前世所種的因,我們現在種的因是下世才出果。有什麼好算命的。
  • 「迴光返照」是什麼意思?修佛者:這個境界,一般人達不到
    在生活當中,也許我們聽過一個詞,叫做迴光返照,這在詞原本是用於佛教和道教的用語。到後來民間的人們將迴光返照作為形容將臨死時精神振作者稱為迴光返照。"迴光返照"是什麼意思?修佛者:這個境界,一般人達不到。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佛教當中"迴光返照"的佛學含義吧!
  • 佛學:如果你也信佛,遇到這3種人,千萬不要傷害,會有報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於公元前565年左右,誕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公曆紀元前後,佛教開始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之後漫長的時間長河中,佛教逐漸在我國傳播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佛教。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作者從北京出發,由北往南一路尋覓到香港,這個路線與禪宗從北往南的發展、壯大吻合,也是作者精心設計安排的行程。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地域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通。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
  • 佛教:「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不要再無知了!
    在佛教寺院裡,這六個字也隨處可見,它們被佛教淨土宗奉為「六字大洪名」,淨土法門主要就是通過稱念佛號往生淨土,因此,在佛教裡,這句「阿彌陀佛」被人稱誦得最為廣泛,幾乎所有的出家修行人都要日日念此佛號,精進道業。許多信佛的善信也喜歡念這句佛號,但是事實上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讀音都不正確,這樣就容易鬧笑話,也會讓人更加迷惑,於學佛修行是無益的。
  • 一線語文教師,細緻講解語文第六單元的語文園地,注重目標和拓展
    下面我們就跟隨杜du老師的腳步,走進這個語文園地,進入細緻預習吧!一、交流平臺1.目標: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梳理歸納理解古詩意思的方法。首先,孩子們交流自己學習古詩的心得,重點交流在理解古詩詞意思的方面有哪些好的方法。比如「藉助注釋、想像畫面、了解傳統文化知識」這三種方法都能加深我們對古詩詞的理解。
  • 佛教:阿羅漢這個果位,是什麼境界?
    其就是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還沒有親歷親證,證悟到這個層次的人,就是阿羅漢。另外,阿羅漢又因為其功德不夠,所以,還沒有能夠成佛。但對於眾生來說,他們已經能夠證到了「苦的真相與苦的止息」,也就是說,我們世人的苦,其實是從貪嗔痴煩惱而來,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徹底消滅了貪嗔痴,把苦連根拔起,這就是「苦的止息」,也叫「涅槃」。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01五逆十惡假設有一個非常年輕帥氣,無惡不作的富二代,聽說自己老爸私自立下了遺囑,要在死後將所有財富全部捐贈給慈善機構,於是這個富二代心生嫉恨將自己的老爹謀殺了,奪取了家產,那麼這個富二代應該承受怎樣的惡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