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2021-01-09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學習,我們將繼續圍繞「善不受報」的觀點展開討論。

01五逆十惡

假設有一個非常年輕帥氣,無惡不作的富二代,聽說自己老爸私自立下了遺囑,要在死後將所有財富全部捐贈給慈善機構,於是這個富二代心生嫉恨將自己的老爹謀殺了,奪取了家產,那麼這個富二代應該承受怎樣的惡報呢?

如果您還記得之前提到過的,殺害親生父母將墮入無間地獄,那麼恭喜你回答正確。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佛學中判定殺生罪業的一個核心指標是「動機」,也就是心存了什麼樣的念頭進行的殺生。

顯然這個富二代不但動機是壞的,行為也是可恥的,毫無辯護的餘地。在佛學標準裡面,殺害親爹屬於「五逆」之一,所謂的「五逆」也就是我們習慣中稱呼的「五無間罪」,凡是做了以下五件事情其中一樣,就會墮入無間地獄,每一剎那都備受折磨,都在忍受煎熬。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五無間罪」的判定標準還不一樣,小乘佛教中「五無間罪」指的是:殺害母親、殺害父親、殺害羅漢,分裂僧團、把佛打傷流血。大乘佛教中的「五無間罪」說的是:誹謗大乘佛教、妨礙出家人修行、破壞佛經和佛教建築、犯了小乘佛教「五逆」中任何一種、不相信業報還犯十惡道。

這裡又涉及到了「十惡道」,說的是十種大壞事,這與「五逆」連用,合稱就是「五逆十惡」。「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

02阿闍世王的故事

然而這「五逆十惡」,如果犯下了是否有通融的可能?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來看一下,與佛陀同時代的一位印度國王:阿闍世王的故事。似乎這位阿闍世王在佛教界很出名,經常都會有他的身影。

阿闍世是他名字的音譯,如果換成意譯的話應該是「未生怨」,意思是說他在娘胎裡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帶著怨念。阿闍世王也確實對得起他這個名字,他的一生只是「五無間罪」就犯了兩個,一個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然後強行登基做了國王;第二個是他曾經組織士兵偷襲佛陀的僧團,佛陀的頭被他所傷,流了很多血。

這還不算完,最令人驚訝的是,阿闍世王居然清楚地知道犯下「五無間罪」會墮入無間地獄,並且對此深信不已。於是他在做了這兩件事情以後整天提心弔膽,坐立不安,後來在一位大臣的勸說下,只有厚著臉皮去找被他傷害過的佛陀求助。

03佛陀的心理疏導

佛陀當然不會對阿闍世王懷有怨恨,於是開始了一場高水平的心理疏導,簡單來說佛陀對阿闍世王勸導主要還是「文殊按劍」那一套驅除分別心的法則:只要能夠消除分別心,人和人就不存在你我之別,任何人際關係上的稱呼都只是「假名」,「假名」背後的真相是「六大」聚合與分離,如果達到這種境界那麼「兇手」與「死者」也就不存在了。

接下來佛陀又換了一個角度來說:從時間上「色蘊」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在過去和現在殺人,過去已經過去了,想殺也殺不了,現在是剎那幻滅,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實相的現在,所以現在也沒有辦法殺人。

只有未來可以殺,但是既然過去和現在都是不確定的,那麼未來又怎麼能夠確定呢?又換句話而言,或許連「殺」是否存在都不確定了,所以報應也就不確定了。這段講述,邏輯關係非常燒腦,歡迎仔細體會。

然後佛陀又從現實主義對阿闍世王說:如果你有罪,那麼諸佛也一樣有罪。為什麼?因為你的父親前世乃至萬世都在供養各位佛祖,所以種下善根,今生才能成為國王。因果是互相牽連的,如果你有罪,諸佛也就都有罪了,既然諸佛都沒有罪,你又憑什麼一定認為自己有罪呢?

阿闍世王的故事似乎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佛學早就參透了「五惡十逆」的報應並且已經告誡眾人,另一方面則是阿闍世王不但殺了父親,還打傷了佛,犯下兩件「五惡」大罪,佛陀卻說他不一定有罪,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評論。

好了,關於「「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五逆十惡大罪有哪些?第二、阿闍世王不但殺了父親,還打傷了佛卻不一定有罪。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佛教#

相關焦點

  •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內容的第十三篇,也是佛學中對於殺生解釋的第三篇。我每周更新一篇「佛學內容」頻率似乎有一點低,不過如果您對佛學感興趣,還是請持續關注,畢竟「王庶文講壇」除了佛學之外,還有其他內容,也請諒解。
  • 阿育王施捨給佛陀一把沙子,就成了印度最偉大的王
    阿育王在集會上當中取出了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能瞬間到達目的地的魂靈),各隨一光飛行,就在光盡之處,安立舍利塔。而我們的阿育王寺建寺之初,正巧有這樣一個傳說。晉武帝太康三年的時候,并州(古州名,禹治洪水,後劃分九州,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離石人劉薩訶病危之時,夢見一位梵僧來給他治病。
  • 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對疫病及救治方法所作開示
    佛陀曾經在《生經》卷5中講述自己的過去生曾為魚,被維耶離國人食用:「告諸比丘:「爾時魚者,我身是也;爾時食我肉者,今維耶離國人是。」(CBETA 2019.Q3, T03, no. 154, p. 107b21-22)「中毒病者,頭痛寒熱,百節慾解,蘇者甚少,死者無數」一段是阿難對於當時疫病症狀的描述,從這裡可以看到,死亡率很高,而患者的痛苦程度也很嚴重。
  • 《法華經》序品第一之佛陀現祥瑞之相,眾皆惑
    接經文;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親聞這樣的教言:當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跟隨世尊的有一萬二千位大比丘,他們都已達到阿羅漢的果位,已經摒除了各種欲望,不再為各種煩惱所纏縛,並由此得到真正的利益,消除了令人流轉生死的種種障礙,因此內心得到極大的自在。
  • 佛教「五逆十惡」都墮落無間地獄,其中什麼罪業最重?排序如何?
    「五逆十惡」,這是無間地獄的業因,五逆裡頭極重的罪業。《佛學大辭典》裡面給我們說出五逆的輕重。大乘義章第七卷說,「殺父最輕」,是五逆罪裡頭輕的。西方三聖最重的罪,破和合僧,所以「破和合僧最重」,就是破壞僧團。「故成實雲」,《成實論》裡頭說的,「破僧最重」。為什麼?「離三寶故。可入聖者,不得入聖。坐禪學問,讀誦禮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
  • 佛不積怨的故事,文殊師利菩薩的恩惠,以身作則的佛陀
    佛不積怨的故事  從前佛陀住世的時候,就曾經授予提婆達多一碗鹽湯。    缽飄到光明王佛的國土上空時,停住了,佛國土裡的侍者看了,連忙去問光明王佛。  光明王佛回答說:「從梵天上釋迦如來飄來的缽,是來拯救求菩薩道不堅定且退縮的人。」  缽飛過的地方,人人知道釋迦如來。因此,堅定了所有學佛者的決心。  這缽落下後,沒多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如來對舍利弗說:「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 「造業」是否真有「果報」呢?
    如阿闍王在聆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時,已具備了證得「須陀洹果」的一切因緣,但他曾因篡奪王位而弒父,即使親在佛前懺悔並歸依,仍因此而未能當生得法眼淨(證初果)。相對的,殺人魔鴦崛利摩羅出家前信奉殺人可得涅槃的邪見,以砍人手指作指鬘的邪法修行,在他正要殺害親生母親時,幸蒙佛陀趕往度化,才沒有犯下重業,在懺悔改過後,出家精進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 「優曇婆羅花」與「曼殊沙華」
    況且號稱三千年一開的稀有花朵能搜出大把圖片,也不順帶解釋一下金輪王頻頻現世為哪般。甚至一些知名媒體也在傳播此類消息。    查詢得知,隋代智顗解說《妙法蓮華經》,弟子記錄成《法華文句》一書,其《卷四 上》云:「優曇華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實際上,「優曇婆羅」是梵文「उडुम्बर (uḍumbara)」的音譯。
  • 佛陀宣示得《法華經》之四法,普賢菩薩說神咒護佑持經者
    普賢啟問如來滅度後,如何能得《法華經》,佛陀宣示若能成就四法,當得斯經。普賢菩薩說陀羅尼神咒,並發願當於未來護持此經,及受持眾生。接經文;這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無礙的神通之力及威得名望,與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的大菩薩一起,從東方出發前來此法會,途中所經諸國,大地皆震動,空中散下如雨一般密集的寶蓮花,並奏響百千萬億種歌舞與音樂。
  • 佛陀與其妻子的前世因緣
    根據《未曾有因緣經》的記載,在佛陀之子羅睺羅九歲的時候,佛陀派遣弟子目犍連把兒子接回來剃度,讓其修習聖道,但是他的母親耶輸陀羅卻不同意交出自己的兒子,甚至關閉城門不讓目犍連進城,這時候,目連尊者運用神通來到了耶輸陀羅面前進行勸說,但耶輸陀羅並未聽勸,不肯交出兒子,佛陀的父親淨飯王知道這件事之後讓佛陀的姨母波闍波提前去勸說,也同樣遭到了拒絕。
  • 覺真法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八字概括佛陀精神
    覺真長老晚年為國內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學、上海交大、長江商學院等講授「佛學與企業管理」「佛學與人生智慧」「和諧是道」「蕅益大師四書解」等課程,著有《快樂人生》《和諧人生》《徹悟人生》《感知人生》《享受人生》《有容乃大》《當管理遇到佛學》《此心安處是吾鄉》《素往來》等書籍。 佛陀精神,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 母校故事 | 闍西山下的老沙中
    校園北靠闍西山,南面是校門,正對著一片無垠的水稻田,視野極佳。放眼平田,稻浪起伏,南風裹著稻香穿窗灌滿課堂。春天山上滿是不知名的野花,入夜,蛙鳴噪耳。田間小路彎拐無序,河湧交錯,舉步登船。校園西鄰闍西小學,兩校互無圍牆,八達四通。兩校上課鈴聲相聞相擾,下課學生相竄相鬧,好像從沒發生過小學生打哭中學生事情,反之則常有,互有投訴。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佛陀卻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覺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則,由是「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語)。這個法則就是緣起法。緣起法非佛陀創造,因為無論佛出世或未出世,只要有生命,有世界,便有此法則。佛陀只不過以正智慧,經過深微的觀察,覺悟其理,從而得到大解脫,並為有情開演而已。此如《雜阿含經》第299 經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這時候,大眾中得到成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也對佛陀發願說:「世尊,我們亦自己發下誓願,要去異國土廣泛演說這個《法華經》。」五百阿羅漢為何不在本土弘揚《法華經》,而要去異國土弘揚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從修行看,阿羅漢是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成就的。由於他們剛剛滅掉了世間煩惱,對世間煩惱多多少少還是心有餘悸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