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在古印度被視為最偉大的皇帝,他的孔雀王朝所統治的區域,幾乎囊括了整個的印度次大陸,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王。
阿育王當時實行的治國方針,基本是遵從於佛教的精神,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我國著名的阿育王寺也與他有關。
阿育王寺坐落到浙江寧波,有「東南佛國」之稱,也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的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以及玲瓏精緻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
相傳,佛祖去世後,在古印度拘屍那城南火化,弟子在灰燼中,發現了一些奇異的舍利,這些舍利在世界上自然有著舉足輕重作用與影響,而這去七中最重要的「幕後推手」就是阿育王。
在阿育王統治時期,有一年阿育王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集會。阿育王在集會上當中取出了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能瞬間到達目的地的魂靈),各隨一光飛行,就在光盡之處,安立舍利塔。
而我們的阿育王寺建寺之初,正巧有這樣一個傳說。
晉武帝太康三年的時候,并州(古州名,禹治洪水,後劃分九州,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離石人劉薩訶病危之時,夢見一位梵僧來給他治病。夢醒後,果然病好了,於是劉薩訶因此感受到了佛之力量,就出家為僧,法名慧達。
慧達大師後來成了我國佛教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遠赴印度取經的大師,比唐玄奘早了230年,並且他還是最早學成歸國弘法度生的高僧,不僅被神化為觀世音菩薩,更與佛陀釋迦牟尼並比齊肩,是佛教的第二十二代宗師,視為佛教徹底中國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之一。
慧達大師在出家之前,也就是病好以後,就按照自己夢中所見,去尋求寶塔,到了鄮山(在浙江鄞縣東)烏石岙這個地方的時候,就聽到有「錚錚」的鐘聲響徹於地下,於是他便就此膜拜誦經,三日三夜後,竟有一寶塔從地下湧出,光明耀眼。寶塔呈黑色,似石非石,內懸寶謦,中綴舍利,五層四角。
於是,慧達大師就在此修建房屋,修持行道,這就是後來的阿育王寺開基的開始,也就是說現在的阿育王寺就是從此開始的。
我們說完了慧達大師,再說回到阿育王,說說阿育王與佛陀的交往。
阿育王小的時候,有一天,正在路邊玩泥巴,見一僧人從南而來,手裡還稱託著一個缽,在沿途化緣,行至阿育王身邊之時,他忙站起身來,從地上抓起來一把沙子,很是恭敬地施捨到了僧人的缽裡,還說,我現在只能以這個供養與你了。
僧人見此,很是喜悅,就說,善哉!善哉!一把沙子雖不能食用,但卻是你的真心施捨,異常珍惜。僧人並因此預言,這個孩子將是一位治世的帝王。
這位僧人當然就是我們後來的佛祖,他的預言成真,阿育王在日後,果真就成了印度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不過,因為當時阿育王供奉給佛陀的是一把沙子,也因此在他日後一生都患有皮膚病,奇癢無比(此事佛經所載,不知為何)。
阿育王一生信佛,並以佛治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一生都愛施捨,關於他的施捨還有一個故事。
阿育王廣發布施,從不吝嗇,以至於最後都快要把國庫裡的錢都布施盡了,朝中大臣還有太子見這樣不行哦,所以就把阿育王再行發布的施捨命令攔截,不去實行。當時阿育王年事已高,躺在病床,也無力改變這個現實,但心裡卻是非常的難過。
有一天,他把太子與眾大臣叫到床前,問,當今世上,誰的權力最大?太子以及眾臣當然回覆說,阿育王,您的權力是最大的。阿育王無奈地笑笑說,我是權力最大,但現在連布施的權力都沒有了,好吧,我明白現實,但現在我就只能把我這塊吃剩的梨子,再做一次最後的布施吧。
阿育王這麼一說,太子與眾大臣再也沒法拒絕了,就把宮裡的人以及附近的百姓,都召集了起來,把阿育王的那半塊梨子熬湯,分散給大家。
阿育王這是做了自己最後一次的布施,才心滿意足的圓寂了。
阿育王的布施,是誠心誠意,一念的誠意供養,就比如布施給佛陀的那把沙子,在佛陀看來比金子還要金貴,因為這是有心,這就叫不住相布施(真如佛心的布施),也是最有效的布施。
如果說,你為了得到某些東西或者為了得到福報而布施,帶有明顯的目的與功利心,這樣的布施是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的。
#學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