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祈雨,雨從何來?

2021-01-10 戴仙昇

古人總結人生最得意的四件快事是:「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可見古人對莊稼久旱得雨是何等的重視。在古代,人們沒有現在發達的科技設備,也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科學知識。所以,人們靠天吃飯,有需求大多都是祈求上天,如果幹旱少雨,當然是去祈雨。

古時的求雨儀式,比過年時還要興師動眾。在古代,祈雨這種事都是大事,需要地方官員來組織祭拜祈雨儀式,再有甚者,是由一國之君來主持祈雨,以求潤澤子民。

一、祈雨的歷史記載

每逢大旱之年,人們往往祈願於上天,求賜甘霖。歷數中國各朝各代,基本都有祈雨的記載,上至帝王百官,下至黔首庶民,祈雨,作為一種祭祀儀式早已有之。而巫,作為溝通天地的載體,在祈雨儀式中往往起著重大的作用。

「湯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湯乃以身禱於桑林,剪其髮,自以為棲牲。祈福於上帝。於是大雨總至,洽於四海。」

商湯克夏後,大旱七年。於是既身為政治領袖又擔任祭祀之首的商湯便剪去頭髮,以自己作為犧牲,禱於桑林,方換來「大雨總至,洽於四海」的局面。

歷覽文獻古籍,我們常常會發現一種較為殘忍的「曝巫焚巫」的祈雨方式。

早於《山海經海外西經》中便有載「十日炙殺女丑」一事。

《山海經·海外西經》:「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其背景大致是在神話時代。在大羿射日前,十日同輝,曝曬大地,酷熱難當。時人便通過將女丑置於烈日下曝曬的手段,以達到求雨的目的。女丑即是當世一有大神通的女巫,常常乘龍魚逡巡九州,然而在十日的曝曬下,很快便香消玉殞了,死前還努力用手遮擋著眼前灼熱的太陽。

這雖然頗有些神話色彩,然而在三代,「以人祀雨」是頗為常見之事。如《春秋繁露·求雨篇》有載:「春旱求雨,暴巫聚尫」、而《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也有言:「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可見,當天久旱不雨時,「暴巫焚巫」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祈雨方式。

在《論語》中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記載。雩祭是古代求雨的祭祀,《禮》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禮。」據記載,從殷商就有官方的祭祀求雨的儀式。

「凡禱雨,先一日齋戒,約正等禁鄉內屠宰。黎明,帥約眾詣社。取齊,社祝伐鼓十二聲,用牲於社,唱鞠躬、再拜、平身,約正以下皆鞠躬、再拜、平身。約正詣讀祝位,跪,社祝讀祝文曰:『維某月日,鄉約正某等敢禱時雨於五土之神、五穀之神,皇皇上天,照臨下土,集地之靈,神降甘雨,庶物群生,鹹得其所。惟神俯從民願,某等不勝瞻望,哀懇之至。』祝畢,唱,鞠躬、再拜,平身。約正以下皆再拜而出。次早,禱亦如之,惟不用牲,必得雨乃止。若雨多,求止雨,則鳴鼓百聲,用牲於社,祝曰:『雨已太多,五穀不和,人民失養,傷如之何!社靈,社靈!幸為止雨,調變陰陽,除民所苦。』禮亦如之。謝得雨及雨止,俱用牲於社。」

二、道教祈雨

仙術由來能致雨,誠心所感可回天。

歷史中記載古代道士利用清微雷法或者神霄雷法祈雨,比如,元朝道士張守清,宋朝道士林靈素,和林靈素同時代的王文卿,等等都會祈雨,並因此多次受到皇帝的嘉獎。道士祈雨常行齋醮。道教齋醮祈雨,要設道場、設醮、建醮、薦青詞,祈雨禱告之神,有山神、水神、龍神、天師和諸廟神、諸城隍等神靈。

《七真因果傳》第二十六回「祈甘霖回天轉日」載,元順帝張掛皇榜,請道行清高之人「祈禱雨澤」。道士邱長春應詔而往,稱:「必須高設雨壇,皇上親自拈香禮拜,臣然後禱告上帝,限三日有雨。」順帝依言而行,「長春俯伏雨壇,奏言懇切。……以柳枝蘸淨水,向紅日灑去。」果然天降大雨。

清·潘昶《金蓮仙史》第十五回「劉處玄駙馬獄祈雨」,寫海州「天氣亢旱」,「那州官設壇,命僧道祈禱,毫無應驗」,道士劉處玄,欲祈雨,令知州柳邦政 「設三丈六尺高潔淨的法臺於荒野之處,香燭供養」,「與太太親身率領在州紳士」及僧道齊集法臺,左右叩拜,雨下時,不可走散,亦不可遮蓋。至祈雨時,劉處玄「上了法臺,焚符一道,口誦真言,手拿令牌一擊,龍王急忙興雲布霧。真人再運神,焚符二道,令牌二向,雷部霹靂轟轟。真人復含咒語,焚符三道,令牌三向,雷電交掣,大雨如注。」

李商隱《為舍人絳郡公鄭州禱雨文》說:「鄭州刺史李某,謹請茅山道士馮角,禱請於水府真官。」唐代杜光庭則以道者的身份求雨,《蜀王青城山祈雨醮詞》云:「甘雨愆期,農畝虧功,」「是用披心雲洞,拜手仙峰。佇真侶之感通,冀明誠之御達。賜臣以時合歲稔,拯臣以風順雨調。」

唐獨孤霖文中則多處提到女道士禱雨。《玉晨觀祈雨嘆道文》云:「旱苗方瘁,膏潤不沾。女道士某等奉為皇帝依教發誠,循儀啟願,……遂使觸石未周,遽聞泛灑,隨風而遠,俄睹滂沱」。

三、祈雨儀式調用的雨從何而來

《衝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記載了下面兩件事。

問曰:天數高亢,雖持內修何以斡旋?答曰:數在天,固已定斡旋之念,又在臨機應變。如昔日未趨京時,郡治欲餘祈雨。未行持已前,郡家遍行祈禱不應。一日靜定,忽空中使者默報云:天數當旱,非法可治。今郡近五十裡有雷澤潭,在建昌秀源之地,此中雷神雖奉命封潭,於道法中亦能用力,宜以符命起之。餘覺,遂以符命就,命使者追之。再入坐,恍見一老子忽到壇上,以口吸盂中蔽太陽墨水一呷而去。未幾,天地晦冥,下微雨一霎而止。覺不及,復旱。後問使者,乃謂:老子者,不過所起龍神耳。彼已違命出洞,所下一霎微雨,是壇上一呷浄水爾,不過為法中一報應。於是,再遣章奏,飛告真王請旨,後得帝旨,降雨三日,方得復旱。

王文卿還沒奉召進京的時候,他所居住的郡縣,要求他祈雨,在他祈雨之前,郡縣當地的人試過種種辦法祈雨都不靈驗。有一天,王文卿入定的時候,突然聽到空中有使者對自己說,天數應該如此乾旱,不是法力所能解決的。現在,郡縣附近五十裡的地方有一個雷澤潭,裡面的雷神奉命封閉住了潭,但是你可以在道法上用功夫,用符法讓它起來。於是,王文卿按照要求去做,作法之後,果然在恍惚中看到一個老者到法壇上,吸了一口水朝太陽噴去,天上立刻下雨,但是很小的一陣雨,立刻又停止了,根本就無法解決旱災。

王文卿就問空中使者,使者告訴他,那老者只不過是一個龍神而已,他已經違抗天上的命令而出洞,所下的一點雨,只是他從壇上吸的一口水而已,只是為了應付你的法術召喚而已。於是,王文卿繼續作法,奏章飛告真正的管雨的神,果然得到玉帝旨意,降雨三天,終於解決了旱災。

問曰:若如此,又何以感動?答曰:法當默朝之法,以央有無之應驗。餘昔入覲時,再遇火師曰:子行朝堂有重委,故來報汝,但今歲天數當示早災,非子之可以祈也。遂叩火師,何以見教。師曰:天下龍潭泉源,皆為玉帝封閉,雖有符法,其數未滿,亦難祈也。餘再問師何以教我?曰:子此行,惟黃河不曾鎖閉,惟宜檄使者,黃河借水蘇旱而已。餘依訓到京,朝廷果命祈雨。餘檄雷神,於黃河內借水三尺救旱,後京畿奏上,所降之雨皆泥水也。以此見火師之言的也。

宋徽宗命林靈素祈雨,沒想到,林靈素那一次祈雨竟然失手,祈雨不靈驗,趕緊向宋徽宗推薦一位更厲害的道士王文卿,也就是王侍宸。王侍宸接到聖旨之後,由於那個季節的確不適合祈雨,所以和他師父商量,他師父說,當今的天數是應該旱災,不是依靠法力可以求得雨的,天下的龍潭和水源都被玉帝封禁了,即使用符法來調用,但是天數沒夠,也難湊效。

王文卿就問他該怎麼辦?他師父說,現在只有黃河的水沒有被玉帝封鎖,所以,仍然可以借黃河的水來解決旱災。後來,王文卿那次祈雨,天上降下來的雨,都是黃泥水。由此可見,他祈雨求來的竟然是黃河水。這件事在《林靈素傳》、《大宋宣和遺事》和《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都有記載。

從上面兩件事,我們可以發現,古代道士祈雨,所調用的雨水,其實並不是直接來自天上,而是來自地上,是直接調用黃河、江水、湖泊、甚至大池塘的水,從天而降化為雨水而成。

四、謝雨儀式

自古祭祀,有祈有報。祈雨活動一般包括事前祈禱和事後酬神兩個階段,祈雨後還要進行謝雨儀式,祈禱獲應後報謝神靈,是整個求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值得重視的是,無論君主、臣僚、道徒,凡旱時祈禱,均有罪己懺悔的言詞,如:「吏實有罪,仰累陰陽之和。」「政績繆戾,致幹陰陽之和。」與祈雨儀式上的悔罪相對應,謝雨時則有「紓吏之過」,「赦吏之罪」「吏失其職,以為神憂;不誅其瀆,終賜之雨。」等自陳己過,祈雨謝雨之詞,在「祈求」的同時,時刻反省時旱不雨的真正緣由,加強畏「天」意識,樹立保護自然的觀念,這才是祈雨儀式所具有的深厚德政內涵及現實教化意義。

本文轉自#中華道家#公眾號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天機!積陰德,可以衝破先天八字的束縛!

全真教主。浩德恩師

青城山道教丨皈依與戒律

華夏一城一城隍 那麼城隍老爺到底誰能當?

碧霞元君下廟泰山靈應宮|城中古道院 清靜祈福地

相關焦點

  • 道教道士行法的秘密
    《道法九要》註解——行法第六瓊琯先生白玉蟾編陽真道人黃元誠注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超凡入聖。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註:欲行道法者,先須洞曉陰陽造化之理,明達鬼神部司麾所之駐地,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此等可累積功行,滿足者則與道合真超凡入聖。而於此之先必心明其理,條條分明不存可疑之處,方可運用自如。欲祈雨救旱,先擇龍潭江海、碧壑深淵,雲龍出沒之地,依法書篆鐵札投之。如不應方動法部雷神,擇日限時登壇發用。註:此為祈雨之法要。
  • 二月二,龍抬頭,地方特色民俗祈雨,你聽說過嗎?
    那年那七個孤兒寡母,那年到底祈求下來雨沒有?我也記不清了,我只記得那一年,我被大人弄到戲臺後面,被畫了一個花臉,有唱戲的人,舉著我在戲臺上轉了一圈。奶奶告訴我,是保佑我健康成長,有好處,具體什麼意思,我到現在也沒整明白。後來,我再也沒有見到過類似的活動。想起來的時候,問過村裡老年人,他們告訴我這是封建迷信,不過是老輩子留下來的「祈雨」之法,也不靈驗,只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一個傳統民俗。
  • 這篇文章在學術層面把道教令牌說得明明白白(上)
    本文摘自雲臥三更仙夢醒公眾號,作者為李遠國 李黎鶴,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令牌為道教重要的法器之一。在各種道教科儀或法事活動中,令牌是較常用的法器,應用令牌是道教歷代祖師們為了宗教法事活動的需要。
  • 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道教四大名山供奉的真神都是誰?
    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現在,逐漸形成了幾大流派。在文化的演變過程之中,洞天福地的存在對於其起到肯定積極的態度。在道教之中素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說法。在我國境內有四座山是道教的聖地,更是道教文化傳承的搖籃,分別是安徽齊雲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和江西龍虎山。
  • 補財庫到底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全網第一通透的解答
    大羅靈寶天尊,又稱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玉宸道君、上清高聖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等,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第二位大天尊。在道教官觀「三清殿」中,其塑像位於元始天尊左側,大多手捧如意或者太極。道教「三清」分別為:元始天尊 盤古大帝 玉清真人 洞真教主靈寶天尊 玉宸道君 上清真人 洞玄教主道德天尊 萬法教主 太清真人 洞神教主從根源來說,陰債是來自道教經文,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五鬥金章受生經》有詳細的陰債查詢之法,也有還陰債的具體方法。而太上老君,我就不多贅述了,是公認的道教始祖。
  • 小畜卦:卦象應為雲行天上,巽為風,風當解為雲,雲積不足故無雨
    要準確釋象,理解、明白卦象的內涵,我們需了解先秦時期古人對於「天、山、風、雲、雨」的認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一、天:上天、天帝布雲施雨。《春秋》中「雩」[yú]字出現的相當頻繁,《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經】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傳】秋,書再雩,旱甚也。」。雩祭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雩祭即祈雨。
  • 這雨還真的下了,老農的話我信了
    老人們說,不管這一年的上半年如何乾旱,再怎麼滴雨不見,但絕不會旱過農曆五月十三,因為農曆五月十三這天會下雨。農曆五月十三是雨節,也被稱為關老爺救生日。這一天關老爺要磨刀,所以一般都會降雨,並伴隨著轟轟的雷聲。雨水是磨刀灑下的水滴,雷聲則是磨刀發出的聲音。據傳很多年以前,東海裡一條惡龍作惡,很長時間不下雨,到處都是難民。百姓們倒關帝爺廟祈雨,關老爺怒髮衝冠,要去斬殺惡龍。
  • 道教服飾為什麼多是青色?
    道教崇尚青色,黑色也是青色的一種,道士頭戴黑色(青色)的冠、巾,代表著頭頂青天。道士服飾,在道教早期無有定製。到了南朝劉宋時期,著名道士陸修靜對南方道教進行了總結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經籍的同時,編著了道教齋戒儀範類道經百餘卷,並立道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
  • 沒有動情,何來思念,沒有深愛,何來不忘
    沒有不舍,何來期待? 沒有不甘,何來心傷? 沒有動情,何來思念?
  • 從太歲「平安瓶」來說說道教符籙的密碼
    說到這道教「符籙」,對很多信眾來說,都很神秘,除了知道符籙為道教特有又頗具神通外,對其他方面常常並不是很了解。今天就來說說,符籙的奧秘。各類符籙符籙是道教傳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用硃筆或墨筆所畫的一種點線合用、字圖相兼、且以屈曲筆畫為主的神秘形象。符籙源於秦漢期間懸掛「桃符」的習俗,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
  • 仙真祖師 | 張三丰祖師與嶗山道教
    古老的中國道教,自其創始以來便不斷追求著超越世俗的神仙理想。而遍布於華夏大地的名山大川,多有為道教「洞天福地」者,從而承載了一代又一代道士們在實踐長生成仙道路上堅實而又凝重的足跡,並以大量的古蹟遺存成為道教文化的天然博物館。在山東半島西南部的大海之濱,有一座被人們稱為「神仙窟宅,靈異之府」的道教仙山——嶗山。
  • 道教書符方法淺析:分四季、別陰陽,入筆須準,神號籤押!
    本文摘自嗣漢天師府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符法中書符是基礎。書而後備,備而後用,常理如此。書符有許多講究,這裡且分幾層意思敘述。
  • 道教中四瀆聖王和四海龍王分別是哪幾位尊神?掌管人間的什麼禍福
    四瀆龍神,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掌管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大水脈的水神,居住於鄱陽湖中。山嶽以五嶽為尊,水域則以四瀆為長為神聖的載體。四瀆者,指中國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瀆神源於中國古代對河流的崇拜,古人認為河流給人們豐富的水源,有可供人們食用的各種魚類,但也有威脅人類生命的各種怪物,於是對之產生敬畏之情,立廟祀之。
  • 解密玄門道教:「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盾去其一」是何意思?
    太極我們常常聽到玄門道教中的一句話,為:「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盾去其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日大家一塊來探討一下。「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盾去其一」大道五十圓滿,其道衍四十九;意為天地都不全,世間何來完美一說,那遁去的一更是一個變數,為冥冥之中變數。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東漢在大理有名的符篆派道上還有楊波遠,八號為「神明大士」,常騎三角青牛出沒於蒼山、巍寶山、雞足山和洱海之間,傳布道教和為人禳災析福(李元陽《萬年雲南通志》)。到了唐代,南詔蒙氏王族崇奉道教,《南詔德化碑》有「闡三教,賓四門」的記載,三教即儒、釋、道三教,其中道教就是符篆派。胡蔚本《南詔野史》也載:「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立廟,把晉右軍將軍王羲之為聖人。」
  • 持誦道教北鬥經需凝神叩齒端坐調息,閉目靜思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前面我們站在齋醮角度,先後從鬥壇陳設禁忌(含供品的選擇擺放、五帝四司考紏等)、二十四解厄符、朝鬥章表牒疏、九皇七元宮銜、朝真的星鬥真誥等六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在朝真告鬥的基本過程。
  • 道教齋醮禮儀:祈禱、符籙、青詞、雲篆、禹步踏鬥
    明代以後,道教轉衰,但齋醮仍流行於民間。齋醮儀式中使用了許多讚頌詞章和祭祀音樂。宋代所出《玉音法事》,還匯集陸修靜以來的其他詞章,附有曲調符號。齋醮道場配置多種樂器,音樂內容豐富。【祈禱】指在神前祈求福利日祈禱,各宗教皆行之。道教祈禱科範與儀式甚多,如祈晴、禱雨,祈福、消災,祈薦亡靈,禱請延壽等。為最完備、普及之儀式。久旱祈降甘霖,古稱雩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