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是由中國著名導演費穆執導,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時的故事。該片於1948年上映,1995年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2005年被金像獎評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同時也被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846位影評人評為影史TOP250的127名。這是中國電影界一致公認的經典性作品。
電影的故事是發生在抗戰勝利後的一座南方小城裡。又一個春天到來了,章志忱的到來使原本平靜的玉紋一家發生了一段關乎人倫道德的故事。全片平靜自然,鏡頭十分流暢的表現故事情節和人物感情。沒有過多的複雜情節設置,沒有華麗的背景音樂,沒有鮮明的光線對比,導演只用客觀的敘述給觀眾帶來一個溫情的南方故事。
導演費穆以淡淡哀愁詩意地抒寫人生的無奈。「我不是在講述三角戀,而是在描述人生的無奈」。他只在電影中安排了五個演員,講述一個離亂年代的平淡故事。他設置了50年來關於人文精神感知,費穆將人物設置的環境剛好反映時代的背景。
女主周玉紋與病殃殃的丈夫戴禮言在被戰爭摧毀的江南小城之春過著一潭死水的沉寂日子。直到有一天這種生活被從城裡來的醫生,玉紋的初戀情人,李言的老朋友章志忱打破。這些人物的設置讓觀眾感到簡單情節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導演在人物身上的溫情讓影片保持了清明格調,讓人用一種感受卻不沉溺的態度看故事。以時代創痕的痛與深,人在其中的渺小無力帶動氣氛,渲染主題。
片子中的旁白之味也十分值得關注。第一點,旁白開場創立了中國電影主觀化敘事的先河。第二點,女主玉紋的旁白類似戲曲中說唱者的一人分飾兩角,敘事和代言雙重身份,這種雙重身份實際上給電影敘事帶來了時空變化。第三點,旁白拉進觀眾距離,直接將自己傾瀉而出的特徵,旁白電影的敘事視角和敘事空間轉換空前的自由和空靈,出現「你」第二人稱,那是玉紋對章志忱的稱呼。
鏡頭的運用也是為人稱讚的一個點。片子鏡頭不斷轉向男女主人公的臉,採用由下而上的仰視拍攝男女主角,有點像義大利大師安東尼奧尼的手筆。而費穆的這一拍法,比安東尼奧尼早了二十年。此電影反多數電影而行之,這樣也恰是費穆表現人性的特點。此電影也因此被稱為「民族電影的典範」。
《小城之春》用東方色彩倫理觀念表達夫妻,情人,朋友,兄妹間的矛盾衝突。以此來挖掘人倫情感的複雜性,以及極具東方色彩的倫理觀念加深藝術豐富內涵。片中最為衝突的兩個男人,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經過戰爭的流亡,再次相見已是恍如隔世。唯有在一片廢墟中休養生息的戴禮言苟且活著,他與功成名就的章志忱形成了強烈對比,反映了戰爭時代對人的一種摧殘和打擊。
電影將感情糾葛引入略帶惆悵而終於復歸原位的道德平衡中,以「發乎情,止乎禮」的含蓄處理情與理的方式,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影片結尾看似確定又實際是開放的,是傷感的也是光明的。費穆獨到而深刻的表現「人性的美好」和「人生的無奈」。
詩意與溫情的電影風格,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由於費穆對東方美學的獨特把握,充滿了中國戲劇美感和古典詩詞的悠遠意境。為中國電影百年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詩人導演費穆,用他那靈慧的影片把畫面如畫軸一樣徐徐展開,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