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公元1949年5月7日,70年前的今天,溫州和平解放。無數先烈為此獻出了生命。他們的故事,有的見諸史書,有的廣為流傳,有的鮮為人知。溫州新聞網支站-甌網特推出英雄家書專題,講述一個個這樣的故事。這些故事,緣於一封封烈士的家書。這些英雄家書,有的因特殊的時代背景不敢用真實姓名落款,有的寫於陰森的牢房,有的落筆在血與火的戰場,有的甚至剛寫完就焚毀在烈火中。信中承載的夢想和執著,力透紙背,永不褪色。回望歷史,是為告慰先烈,他們於信中記下的心願和夢想已一一實現。回望歷史,更是為今日之重任,為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者凝聚智慧和力量。
劉英(1906-1942),原名劉聲沐,化名林遠志、可夫、愛群等,江西瑞金人。自幼家境貧寒,九歲起入小學讀書,好學勤奮,成績優秀,十八歲時在小學支教。
1929年,劉英投筆從戎,參加毛澤東、朱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鬥爭。曾任紅軍連指導員,營、團、師政委,軍團政治部主任,抗日先遣隊政治部主任。
1935年1月,劉英與粟裕一起率部進入浙江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浙西南、浙南、浙東遊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歷任紅軍挺進師政委、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省軍區政委、中共浙江臨時省委書記。
1939年3月,劉英率省委機關從溫州秘密遷入麗水,在四牌樓開設「興華廣貨號」商店作為聯絡處,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抗日救亡運動。7月21日,浙江省一大召開,選舉劉英任浙江省委書記,後任華中局委員、華中局特派員等職。
1941年省委機關由麗水遷回溫州,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賣,劉英在溫州被捕,浙江省委遭到破壞。5月18日劉英在永康方巖壯烈犧牲。此後未重建浙江省委,各地黨組織或直屬中央及省外上級組織領導,或獨立堅持鬥爭,直至浙江解放。
劉英夫婦結婚照。
在浙江省檔案館彙編的一本黨史資料中,看到這封劉英在結婚當天寫給「嶽母及諸兄」的信,原本心中那個藏在「浙江省第一任省委書記」「革命先烈」這些詞彙背後平面化、臉譜化的形象突然立體生動、色彩鮮明了起來。一個智慧、英勇、堅貞,又充滿浪漫情懷的劉英,就這樣穿過一封封親筆書信向我們走來。
給嶽母及諸兄的信
在爺爺奶奶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劉英的孫子劉紅宇展開家書,輕聲誦讀。
我倆從此結合,結成牢不可破的終身伴侶,為抗戰建國偉業共同努力!
——1939年10月16日新婚第一天給嶽母及諸兄的信
近日,溫州市鹿城區九柏園頭狹窄的巷弄裡。
推開「19號」的院門,劉紅宇有一瞬的恍惚。小小天井裡,迎春花開得熱烈,堂屋廂房儼然舊模樣,竹椅木榻擺在簷下,仿佛剛剛有人在此促膝密談。
他第一次知道,就是在這個小院子裡,這個當年新四軍的溫州通訊處,他的爺爺劉英和奶奶丁魁梅第一次相遇。
文成劉英紀念館前,市民在瞻仰劉英雕像。
那是1938年的初秋,劉英32歲,丁魁梅22歲。
那一天,台州姑娘丁魁梅,受組織派遣調到省委工作。她從天台步行到樂清,橫渡甌江,趕到九柏園頭報到。還沒來得及自我介紹,劉英就準確無誤地叫出了她的名字。「初次見面,他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丁魁梅在回憶文章中說,「離開時,劉英提醒我換上便裝。我才意識到我已從公開的革命鬥爭,轉入更艱苦複雜的地下鬥爭。」
很快,丁魁梅就見識了劉英的「機智果斷」。
幾天後,九柏園頭的聯絡處突然被國民黨查封,7位同志被捕,藏在天花板上的秘密文件和槍枝還沒來得及轉移。
劉英讓幾個同志穿戴起國民黨軍官的裝束,裝作搜查,長驅直入,把物資安全取出,然後大搖大擺地撤退了。
大家又驚又喜之餘,不免談起許多劉英的故事。
他在瑞金參加紅四方面軍時,曾賦詩明志:
幼時不知路,今日上坦途。
赤心獻革命,決然無返顧。
他因為字跡清秀、文筆流暢,被毛澤東同志看重,特地調到身邊從事文秘工作。
他右臂被子彈打穿,腕骨粉碎性骨折,仍不下火線繼續指揮戰鬥。
他和粟裕等人率隊從瑞金出發,一路轉戰閩浙贛,組建紅軍挺進師開展遊擊戰爭。
他英勇善戰,從1935年到1937年,無數次粉碎敵人的大規模圍剿,讓敵人聞風喪膽。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
許許多多「劉英的故事」和日常工作相處中的點點滴滴,漸漸在丁魁梅心中交疊出別樣的情感。
1939年7月21日,浙江省委在平陽鳳臥召開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劉英當選為省委書記。這次大會是在國民黨開始積極反共,瘋狂捕殺共產黨人的嚴峻形勢下召開的。也是在這樣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高壓下,劉英和丁魁梅的愛情之花盛放。
1939年10月16日,他們在平陽冠尖一戶農家結婚。戰友們用稻草編織墊褥,鋪設他們的婚床,簡樸又甜蜜。那天,他們為自己準備了禮物:一張結婚紀念照、一封寫給嶽母及諸兄的家書。
劉英在家書中承諾:「我倆從此結合,定能本著互尊、互勉、互諒、互助之精神,結成牢不可破的終身伴侶,為抗戰建國偉業共同努力!」
在那個最壞的年代,他們遇見彼此,血雨腥風和艱苦卓絕的鬥爭從未動搖他們的革命理想,反讓愛情的花兒越發燦爛。
新婚的承諾,兩人終身未悔。
任何麻醉欺騙與利誘,均不能絲毫動搖我們的鬥志和決心!
——1939年為妻子丁魁梅題寫
劉英的孫子劉紅宇。
麗水市蓮都區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當地百姓稱之為「劉英紀念館」。
從麗水市黨史辦退休後到這裡擔任志願講解員的周德春,帶大家走進一處寧靜的小院。院中草木蔥蘢,門簷上掛著一塊牌匾: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
左廂房就是劉英當年的臥室。室內陳設簡單,牆上掛著一張劉英和丁魁梅的黑白合照,夫妻倆淡淡地笑著。
這個小小四合院,曾留下許多「王老闆」的傳說。
劉英(左一)與戰友們合照。
1939年3月,省委機關從溫州移至麗水。劉英裝扮成避難的富商「王志遠」,在四牌樓開設「興華廣貨號」商店作為聯絡處。他和丁魁梅、交通員王德珊及其親人組成「五人避難家庭」,租住到廈河村保長家這個四合院裡。
很快,這個時常頭戴銀絲草帽,身著嗶嘰長衫的「王老闆」就贏得村民的信任。
王老闆每天在村裡散步,給生瘡的孩子洗手、換藥、講故事。保長家孩子的毒瘡,也被治好了。保長識字不多,平時有公文來,就讓王老闆讀給他聽,上司要苛捐雜稅派壯丁,也找王老闆商量。王老闆利用這種關係,設法複製了許多印章和路條證明,給地下黨活動出條子開證明。
每到夜深人靜,夫妻倆就借著昏暗的煤油燈光,小心翼翼地用碘酒揩著白天收到的情報和上級指示,王老闆看後起草發通知,丁魁梅「用鋼筆尖盡細地抄許多份」,讓阿珊分送各個聯絡點。小院裡的煤油燈常常亮到天明。
1940年,被派到麗水清剿紅軍的敵人進駐廈河村。一時間人心惶惶,王老闆樂滋滋地對妻子說:「他們派了一連兵來保護我們啦!」
他果然很快把敵人變成了「朋友」。「敵軍中很多人生瘡,他們知道王老闆可以治,就紛紛來揩油,」丁魁梅曾回憶,「王老闆趁機探聽軍情。」這位敵連長做夢也沒有想到,王老闆就是他費盡心機想要剿滅的「共匪」省委書記。
王老闆出外談生意的時候,就是他往來溫州麗水發動工作的時候。
「魁妹,在我們每天十幾小時工作之餘,除閱讀各地新聞外,唯可慰我心靈者,便是你的來信和照片。」
「魁梅戰友,站穩自己的立場,把握住事件的真理,任何麻醉欺騙與利誘均不能絲毫動搖我們的鬥志和決心!」
來回奔波時,唯有紙墨間,他們能傾訴理想和思念。
雖然刀光劍影不斷,但在廈河村的這兩年時間,大約是劉英和丁魁梅結婚後最安穩、最幸福的一段時光。30多年後,丁魁梅回憶這一段生活的文章,筆觸輕快,字裡行間透著種難言的活潑。
各種苛刑我是有份的。若通訊都沒有了,或許我已赴九泉,但我時刻這樣準備著。
——1942年劉英於永康方巖獄中寫給獄友的信
日前,永康方巖劉英烈士陵園。暴雨如注,雷聲如戰鼓般轟鳴,劉紅宇將一束鮮花奉至墓前,深深鞠躬。圓形的墓室後,有一塊略小的墓碑,那是屬於丁魁梅的。
劉英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胡曉明在冒雨準備祭掃需要的東西,永康市裡幾十名黨員恰在這一天趕來祭奠先烈。
劉紅宇避開人群,在展廳的僻靜處輕聲讀著爺爺於獄中寫給獄友的信。
「我的問題與你們不同。各種苛刑我是有份的。若通訊都沒有了,或許我已赴九泉,但我時刻這樣準備著。」這也許是劉英生前最後一封信。
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賣,劉英在溫州小南門被秘密逮捕,敵人如獲至寶。國民黨溫州行政督察專員張寶琛得意地說:「捉獲劉英一人,勝俘敵十萬。」
在永嘉看守所,敵人動用了各種審訊手段,沒能得到一點口供。他被押解到永康方巖,拘禁在特製木籠中,雙腳被戴上5公斤重的腳鏈。
叛徒勸降,他怒斥「生平最恨沒骨氣的叛徒」;嚴刑逼供幾乎每隔一天就來一次,他安然處之。
5月17日,蔣介石自重慶發來要求處決劉英的急電。
5月18日清晨,天下著小雨,劉英在方巖一個小山坡上從容就義,時年36歲。當地兩個村民,悄悄將他的遺體掩埋在馬頭山麓,並種了兩株刺柏為記。
不知那一刻,他有沒有惦念身懷六甲的妻子。就在他犧牲兩天後,5月20日,兒子劉錫榮在上海出生。
丁魁梅得知丈夫被捕後,急怒交加,立即將家中的秘密文件、電報密碼、閩贛兩省的關係、中央領導的照片忍痛焚毀,轉道溫嶺趕往上海,聯繫上級領導組織營救。
劉英犧牲的消息傳來,丁魁梅幾乎沒有時間讓自己陷入悲痛。之後10餘年裡,她也都沒有時間悲傷,她一直帶著孩子跟著部隊轉戰各地,孩子幾乎是在馬背上的籮筐裡長大的。
1986年,丁魁梅在病榻上留下遺願:與丈夫劉英合葬。
不到3年的婚姻生活,留給她的禮物是長女幼兒和40多年的懷念。
丁魁梅曾執筆寫下:你的壯志已償,你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已像巨人一樣站在東方,祖國在奮勇飛躍地前進著,孩子們在健康地成長著,一切都可告慰於你!
記者手記
毛澤東曾深情地說:「劉英為人民而犧牲,人民就會永遠紀念他。」
1996年5月18日,溫州文成劉英紀念館開館,那是54年前他犧牲的日子。紀念館第一段臺階共36級,因為他犧牲時僅36歲。紀念館裡,還有珊溪鎮為革命獻身的96位烈士。1993年,文成珊溪鎮的一群老黨員提出籌建紀念館,為了劉英曾在這片山區灑下革命的火種。人們紛紛自發捐資,一名拾荒的女黨員就帶頭捐出105元,各路捐款如涓涓細流匯聚而來。當地一位99歲的老黨員劉際洽告訴我們,當年劉英的隊伍進入羅山村時,他才16歲,他父親曾給劉英帶過路。他們在村裡時自己埋灶做飯,從地裡摘了蔥、茄子,就在將錢用石頭壓在田頭。
包學冠老人講述劉英在文成進行革命活動以及建設劉英紀念館的情況。趙用攝
84歲老人包學冠,從學校退休後志願成了劉英紀念館講解員已持續23年。
劉英短暫的一生,被後人凝練成文,記錄在宣傳畫和各類書稿史料裡。他的雕塑在山頭遠眺全新的珊溪鎮,瘦得衣袖空蕩蕩的,但眼神堅定如初......
哪怕70多年過去了,人民依然沒有忘記他。
他曾經那麼鮮活,仿佛近在眼前。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