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過春節時在門上貼門神的習俗。
門神,即為「司門之神」,它源自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神性,如家中的門、灶、床等。
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佔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霤、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古時祭祀門需要將狗、雞、羊等牲口血塗抹門戶,後世演變為門神。
大家都知道門神為尉遲恭與秦瓊,除此之外,民間到底還供奉哪些門神呢?
神荼和鬱壘二神
自周代開始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供奉的便是神荼和鬱壘二神。
傳說商末周初,度朔山上生有奇桃,肉甜味美,食之可延年益壽。桃下住著兄弟二人,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鬱壘,他們為人正直,力大無比,養著一隻兇猛老虎為他們護林看桃,野牛嶺上有個山間精怪成精的野大王,心狠手毒,喝人血,吃人心,殘害百姓。
一日,野大王覬覦山上奇桃,派人到度朔山上索取仙桃,被神荼、鬱壘轟走,野大王仍是不死心,趁夜帶領他的徒子徒孫,裝扮成惡鬼前去報復,被神荼、鬱壘用桃條捆起來扔給了老虎,桃木闢邪說法就由此而來,同時它也成為闢邪驅鬼的工具。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也有記載:「滄海中有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木,蜿蜒盤曲三千裡,其枝東北,是萬鬼出入的鬼門。門上有二神,名曰神荼、鬱壘,職掌萬鬼。用葦索捉拿惡害之鬼,餵食老虎。黃帝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惡」。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印證,在河南密縣漢墓墓門畫像上,便繪刻有神荼、鬱壘二神形象,相對而立,手中各執一虎。
到了先秦秦漢時,人們將神荼、鬱壘神像繪刻至桃木之上。逢臘月除夕時,將「桃符」懸掛在門戶上,以驅鬼除害,保佑家人平安。
尉遲恭與秦瓊
秦叔寶、尉遲恭作為門神形象真正普及開來是在《西遊記》和《隋唐演義》兩部小說。
《隋唐演義》中記述: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業期間殺人無數,繼位後身體極差,夜間夢寐不寧,多做惡夢,實在受不住折磨,召集群臣商議。魏徵獻策,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門於宮門兩旁,於是數日下來,果然無恙。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製二將之戎裝像,怒目發威,手持鞭鐧,懸掛於宮門兩旁,此後邪崇全消。
各式各樣的門神
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物加入到了門神的行列,如賜福天官、鍾馗與王靈官、包公和文天祥等。依據身份地位的不同,需求的不同,張貼的門神也不盡相同。
平凡之命門戶所張貼門神,所持兵器應背向以消減鋒芒;大富大貴之命門戶,貼門神所持兵器正向更增威嚴之氣;臨街之戶多張貼武門神,如之前所說的尉遲恭,秦瓊外,還有溫將軍與嶽元帥。
門神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是源自於對美好安寧生活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