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劉備陣營中的猛將是比較多的,但是說到和諸葛亮關係好的、能成為心腹的卻找不出幾個。關羽是個傲嬌的將領,心高氣傲是他的性格特色,在他的價值觀中復興漢朝排在第一,三兄弟感情排第二,其他的人和事很難入他法眼,所以他成不了孔明心腹。張飛是個四肢發達、重情義的主兒,他的價值觀中大哥、二哥最偉大,無論錯對都誓死追隨。
趙雲作為一個智勇雙全的忠順猛將為何也沒法成為「亮」的親信或心腹呢?有人會說:趙雲一直是孔明命令和計策的忠實執行者,可以說是孔明在劉氏陣營中依靠的支柱。「亮」第一次上臺謀劃的火燒新野就是他親自執行的,還聽從諸葛亮計策關鍵時刻救出伐吳失敗的主公等等。
但是趙雲更準確的來說是個可靠的朋友、同事但不是親信。親信是什麼?親信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兩者心照不宣,完全執行自己主張的人。按照這個觀點張飛是他大哥二哥的心腹無疑了,當二哥被東吳殺死後,他就跑到大哥那裡去哭訴要報仇,見大哥有些遲疑就說:「當年的桃園情誼你忘了嗎?」
劉備後來果然要出兵為弟復仇,此時朝堂上所有的大臣都不敢揚言反對,只有趙雲不卑不亢的諫言反對。趙雲是那種價值觀超級正的人,他有正確的大局意識敢於說出這樣的不合時宜的話!這種性格是很好的,但是卻是不合時宜的,忤逆領導意思的。
正是趙雲這種超正的價值觀,讓其永遠只能成為諸葛亮戰場上信賴的夥伴而做不成重要的心腹。孔明的親信是誰呢?那就是馬岱,就因為他表忠心表的很到位。馬岱最初是奉皇上之命來前線犒勞士兵的,只有三千兵馬。孔明見他一表人才,想要試探一下就對他說:「我現在急需用兵,你手下的兵馬能否先借我一用?」
馬岱聽到這樣的話沉著思考片刻就說:「都是朝廷的兵馬,幹嘛說借,丞相若要用,我馬岱雖死不辭!」結果一場戰役過後三千士兵死傷過半,馬岱回來後沒有抱怨,而是立刻向領導如實報告。
諸葛亮的安排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的考驗:心腹就要對命令堅決執行不問緣由,他馬岱明知道自己是來勞軍的,不是來打仗的但還是說出來「雖死不辭」!心腹不會向你抱怨,雖然死傷過半困難很多,但親信不抱怨!心腹遇到問題是趕緊上報,而不是自作主張隱瞞自行補救,這些我想正是符合了成為親信的標準!馬岱也從此慢慢走向巔峰,最終手刃魏延就是他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