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俞錚)中國天文學家成功研製了世界上口徑最大、最先進的空間太陽望遠鏡,這座口徑達1米的熱光學望遠鏡2008年升空後將成為實時觀測2009年太陽黑子大爆發解析度最高的空間儀器。
負責空間太陽望遠鏡工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金聲震12日對新華社記者說:「平均周期為11年的太陽黑子大爆發將於2009年開始再度發生,這座人類在空間觀測太陽解析度最高的『超級銳眼』,屆時將發回獨一無二的科學數據。」
已耗資8000萬元人民幣的空間太陽望遠鏡實際上是一顆重2噸的人造衛星,在離地球約73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長5米、寬2米、高2米的空間太陽望遠鏡包括一對主光學望遠鏡、軟X射線望遠鏡組、寬帶頻譜儀、氦譜線和白光全日面望遠鏡、太陽和行星際頻譜儀,設計運行壽命為3年。
金聲震說:「極限解析度為01角秒的主光學望遠鏡和世界上最先進的二維同時太陽光譜儀將對準太陽表面直徑為70公裡的圓形範圍進行觀測。」這個解析度是此前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國SOHO望遠鏡的10倍。
安裝了50個中央處理器的星載高性能計算機每天可以處理數據1728千兆字節。在衛星每天飛過中國上空的30多分鐘時間內,計算機將以每秒100兆字節的速率向位於北京郊區密雲的地面站傳輸數據。
這些科學數據主要是對太陽磁場、太陽大氣結構、太陽耀斑以及日地空間環境精細觀測的結果,幫助解決太陽物理學領域最尖端的問題。
直徑為139萬公裡的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上光與熱的源泉,研究太陽對研究太陽系以及整個宇宙的演化過程至關重要。
在建造空間望遠鏡之前,科學家在地面使用望遠鏡觀測太陽。但由於地球大氣層的幹擾,地面觀測太陽所得數據並不十分精確。
發達國家一直優先支持太陽觀測,先後發射了130多個空間望遠鏡,其中20多個目前仍在軌運行。日本、美國、英國正在聯合研製太陽望遠鏡乙,計劃在2007年左右送入太空。太陽望遠鏡乙的口徑為05米,解析度比中國的這座望遠鏡低1半。
世界權威天文學家、美國國家太陽觀測臺研究員威廉·利文斯頓評價中國的空間太陽望遠鏡「是雄心勃勃的大項目,將能提供獨一無二的成果,並具備使太陽物理學取得重大進展的潛力」。
據了解,到2008年衛星升空時,該項目的總投資將超過10億元。由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領銜的專家評審委員會稱:「它雖然是中國第一座空間太陽望遠鏡,但將成為21世紀初世界空間天文探測的領先項目。」
刊登:新華通訊社通稿2005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