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國製成人類觀測太陽「最銳利的眼睛」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俞錚)中國天文學家成功研製了世界上口徑最大、最先進的空間太陽望遠鏡,這座口徑達1米的熱光學望遠鏡2008年升空後將成為實時觀測2009年太陽黑子大爆發解析度最高的空間儀器。

負責空間太陽望遠鏡工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金聲震12日對新華社記者說:「平均周期為11年的太陽黑子大爆發將於2009年開始再度發生,這座人類在空間觀測太陽解析度最高的『超級銳眼』,屆時將發回獨一無二的科學數據。」

已耗資8000萬元人民幣的空間太陽望遠鏡實際上是一顆重2噸的人造衛星,在離地球約73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長5米、寬2米、高2米的空間太陽望遠鏡包括一對主光學望遠鏡、軟X射線望遠鏡組、寬帶頻譜儀、氦譜線和白光全日面望遠鏡、太陽和行星際頻譜儀,設計運行壽命為3年。

金聲震說:「極限解析度為01角秒的主光學望遠鏡和世界上最先進的二維同時太陽光譜儀將對準太陽表面直徑為70公裡的圓形範圍進行觀測。」這個解析度是此前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國SOHO望遠鏡的10倍。

安裝了50個中央處理器的星載高性能計算機每天可以處理數據1728千兆字節。在衛星每天飛過中國上空的30多分鐘時間內,計算機將以每秒100兆字節的速率向位於北京郊區密雲的地面站傳輸數據。

這些科學數據主要是對太陽磁場、太陽大氣結構、太陽耀斑以及日地空間環境精細觀測的結果,幫助解決太陽物理學領域最尖端的問題。

直徑為139萬公裡的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上光與熱的源泉,研究太陽對研究太陽系以及整個宇宙的演化過程至關重要。

在建造空間望遠鏡之前,科學家在地面使用望遠鏡觀測太陽。但由於地球大氣層的幹擾,地面觀測太陽所得數據並不十分精確。

發達國家一直優先支持太陽觀測,先後發射了130多個空間望遠鏡,其中20多個目前仍在軌運行。日本、美國、英國正在聯合研製太陽望遠鏡乙,計劃在2007年左右送入太空。太陽望遠鏡乙的口徑為05米,解析度比中國的這座望遠鏡低1半。

世界權威天文學家、美國國家太陽觀測臺研究員威廉·利文斯頓評價中國的空間太陽望遠鏡「是雄心勃勃的大項目,將能提供獨一無二的成果,並具備使太陽物理學取得重大進展的潛力」。

據了解,到2008年衛星升空時,該項目的總投資將超過10億元。由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領銜的專家評審委員會稱:「它雖然是中國第一座空間太陽望遠鏡,但將成為21世紀初世界空間天文探測的領先項目。」

刊登:新華通訊社通稿2005年7月12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觀測到最古老天文現象(組圖)
    新華社供本報專電 美國和英國天文學家4月28日宣布,他們觀測到一次發生於大約131億年前的恆星死亡現象。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古老天文現象。  這一恆星死亡現象發生於宇宙的幼年時期,當時宇宙「年僅」6.3億歲左右。
  • 人類又一太陽探測器出發,帶我們換個角度看太陽
    而對於太陽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來說,他們的願望就是能把太陽的上下左右、裡裡外外全都看清,好徹底地理解給予我們光和熱的這顆恆星。然而,自古至今,人類觀察太陽的視角卻始終被局限在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上,從未能對太陽的南北兩極進行細緻的觀測。更撩動科學家心弦的是,太陽的南北兩極發生的事,對太陽如何影響太空飛行器的飛行乃至我們生存的環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太陽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 歐美合作太空飛行器跳出黃道面 首次直接觀測太陽極地區域
    迄今為止,人類向太陽發射的太空飛行器的運行軌道,也都在黃道面內。這就決定了它們的觀測範圍:太陽赤道及其兩側——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跟在地球上觀測沒有本質的突破。太陽軌道器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於,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不在黃道面內,實現對太陽極地區域的觀察。與我們熟悉的地球一樣,太陽也是有兩極的,但我們在地球上,以及以前發射的太空飛行器難以直接觀測到。
  • ARM使監控攝像頭的數字眼睛更加銳利
    ARM使監控攝像頭的數字眼睛更加銳利,Arm為監控攝像頭等智能設備設計了更銳利的數字眼睛。該公司發布了其新的Arm malic52和malic32圖像信號處理器,以在各種應用中產生更高的圖像質量。Arm嵌入式高級總監Thomas Ensergueix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基於新設計的晶片將在各種日常設備上產生更好的圖像質量,包括無人機、智能家居助手以及安全和網際網路協議攝像頭Arm生態系統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包括為處理高質量圖像創建「數字眼睛」,讓觀眾對環境有最真實的感覺。Arm生態系統包括晶片設計公司和從Arm獲得晶片架構許可的硬體公司。這家晶片製造商希望創造一個擁有一萬億聯網設備的世界。
  • 小小的人類,大大的宇宙
    除去大腦,人類的生理能力實在是不值一談,局限多多。 比如人的視野局限:一對健康的人類的眼睛總視野在水平面上大概有200度,每隻眼睛大約有120度,形成所謂的雙目視覺,和135度的垂直視覺。
  • 中國天眼新發現!一顆「新太陽」正靠近太陽系,這是好事嗎?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古到今,從來沒有停止過,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的存在。史籍記載:「秋七月,有星孛於北鬥,」是世界上第一次對哈雷彗星的記載。遠古時期,人類只能通過星相、佔卜術等觀測天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離宇宙越來越近,已經有人登上了月球和火星。
  • 半人馬座驚現擁有三個「太陽」的行星
    新華社柏林7月7日電 (記者郭洋)科幻小說《三體》讓很多人對三恆星系統及其行星上的生存環境著迷。歐洲南方天文臺7日說,天文學家在半人馬座發現一顆擁有三個「太陽」的行星,一個現實版的「三體世界」。這是目前利用直接成像技術發現的溫度最低、質量最小的系外行星之一。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觀測發現,這顆處於三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沿著超長的軌道運行,行星上的一年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的550年。根據季節變化,有時行星上一天會出現3次日出和3次日落,也有時恆星們「輪班」出現,使行星每天都處於白晝狀態。
  • 《精靈寶可夢》奇聞趣事:命運坎坷的太陽珊瑚,小眼睛的長毛豬!
    小夥伴們好呀,本次小二帶來的依然是奇聞趣事的文章,本次的奇聞趣事我們會說到太陽珊瑚、長毛豬以及變隱龍的相關趣事,也會說到無印篇裡出現的一些相關細節,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都有什麼內容吧!NO.1 長毛豬的小眼睛其實這個小二之前是有講過的,但是那時候文章並沒有得到推薦分發所以這裡就重新來說一下吧,在長毛豬的以往繪圖裡,我們都很難看到長毛豬的眼睛,不過這並不代表官方就懶得想長毛豬的眼睛到底是什麼樣子,比如在第五世代的進化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長毛豬在進化成功的時候眼睛上的毛髮會上揚,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長毛豬有著非常小的兩個眼睛,是典型的兩個豆豆眼。
  • 霧天看到太陽「長痣」 專家稱別用肉眼觀測(圖)
    「張先生看到的的確就是太陽黑子,因為它們是一大群黑子湊在一起,所以確切地說,應該是太陽黑子群。事實上,在10月14日、15日時,我們就觀測到了太陽的這兩個黑子群,這也是近幾年來,我們觀測到的最大太陽黑子群,幾乎每一個黑子群的跨度,都在20萬公裡以上,相當於地球直徑的20多倍。」王研究員解釋說。
  • 為何說克卜勒452b適合人類?它距離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觀測的
    我們知道,行星本身是不發光的,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觀測到克卜勒452b的呢?研究表示,克卜勒452b是通過掩食法觀測到的。 其實,掩食法是目前天文學家尋找系外行星的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段。
  • 英媒:人類首次發現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小行星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人們首次發現了一顆比金星距太陽更近的小行星——人們一般認為在其所在區域較難找到小行星。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1月20日報導,這顆被命名為2020 AV2的太空巖石每151天繞太陽運行一圈,它的飛行軌道位於水星與金星的軌道之間。
  • 「慧眼」十問:到底有怎樣的銳利「眼神」
    新華社甘肅酒泉6月15日電(記者全曉書、喻菲、屈婷)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於15日發射升空,科學家們將用它來觀測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黑洞和中子星。  「慧眼」,全稱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簡稱HXMT)。
  • 太陽活動是氣候變化的推動者?最新研究立即打臉:人類活動才是!
    最近,英國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10年(2010-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更嚴重的是,2015年以來的這5年中的每一年,都進入了人類歷史上最熱單年的前十榜單!毫無疑問,這意味著全球氣候正在進入史無前例的變化趨勢。
  • 神秘水星迎絕佳觀測時機,10日上演今年首場大距
    新華社天津2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文專家介紹,平日裡難得一見的神秘水星迎來絕佳觀測時機,2月10日將上演今年首場大距,也是首場東大距。如果天氣晴好,感興趣的公眾藉助普通雙筒望遠鏡或直接用肉眼,有望在日落後的西方低空找尋到水星的蹤影。
  • 獵戶座流星雨光臨地球 我國最佳觀測時間為21日凌晨至黎明前
    10月21日凌晨至黎明前 新華社發 邊紀紅 製圖    繼天龍座流星雨和南金牛座流星雨之後,本月的第三場流星雨又要光臨地球了。對於我國公眾來說,最佳觀測時間段為21日凌晨至黎明之前。  獵戶座流星雨因其著名的母體彗星--哈雷彗星而聞名於世。這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確認其周期的彗星,「孕育」了每年上半年的寶瓶座厄塔流星雨和下半年的獵戶座流星雨。
  •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28日迎來極大 中國觀測條件不錯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28日迎來極大 我國觀測條件不錯新華社天津6月26日電(記者周潤健)天文專家介紹,六月牧夫座流星雨28日將迎來極大,雖然該流星雨流量不大,但其流星速度緩慢,而且大多數很亮,便於觀測。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六月牧夫座流星雨通常的流量很小,在個別年份曾有過爆發。最近的一次爆發發生在2004年,ZHR(極大時假設輻射點位於天頂的每小時流量)一直保持在20至50左右。此後,該流星雨再沒有出現過較大規模的爆發,ZHR始終在10左右徘徊。
  • 為什麼不能抬頭看太陽?
    太陽是我們每天抬頭都會看見的天體,人們應該為此感到慶幸,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生命也不可能會誕生,就是這顆強大的天體,其實在某些情況下對人類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比如我們在用眼睛直直看向太陽的時候,眼睛會出現非常明顯的不適感。
  • 最接近太陽的水星,它繞太陽自轉時間最短,竟然只有88天!
    因此,大多數天文學家推測,水星的外殼是由矽酸鹽製成,中心有一個大核心。他們還推測這個核心的主要成分是鐵、鎳和矽酸鹽。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在太陽的烘烤下,它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400°C,但回到太陽的溫度非常低,最低溫度是-173°C。儘管它被稱為水星,但它上面沒有水。這個名字有點用詞不當。水星繞太陽轉的時間是八個行星中最短的,只有88天(根據地球的天數),也就是說,它是水星88天後的一年。
  • 英仙座流星雨12日光臨地球,金星天象同期「上演」,觀測攻略來了!
    另外兩個是象限儀流星雨和雙子座流星雨,這兩場流星雨都發生在12月、和1月份,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冬季,觀測起來有很大的難度。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現在夏季,觀測條件相對要舒適得多,夏天的夜晚在郊外乘涼之際欣賞著天上不斷划過的流星,許下美好的心願,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啊!英仙座流星雨活動時間段從7月17日到8月24日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一般每年在8月13日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