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麼是「因果」?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2021-01-17 青衫菩提

佛教:什麼是「因果」?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健康問題,由此,人們對「吃」和適量運動越來越重視,注重科學膳食、搶購保健品、參加街舞、登山等各種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乃至有人提出了「健康是吃出來的」、「生命在於運動」等理念。

然而,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佔25%,適量運動及其它佔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佔到了50%!可見,用「吃」和運動不能解決健康的根本問題,而保持愉快的心情對於健康的重要程度遠遠高於「吃」和「運動」。「吃」和「運動」僅僅是保障健康的初級需要,而心理健康,保持精神愉悅狀態才是健康的關鍵因素。

而要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唯一方法,就是消除煩惱。煩惱,是人心中的大賊,是破壞人心理健康的毒素,是令人喪失理智的麻醉劑。人在煩惱的擾亂、衝擊下,思想鬥爭益劇,痛苦煎熬日深,加之不能正確看待人間冷暖、社會現象,所以就會引起各類疾病。

為了排除煩惱,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明信因果是根治煩惱最有效的辦法。

因果是什麼?

簡單的講,就是任何事物的結果、結局,都是過去、今生自己所種的「因」而結的「果」;而現在的所思所想和行為,又種下了新的「因」,將來必定要結相應的果。不過,因果不僅僅是指當世,而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試想,有的人看起來並不太聰明,事業卻如日中天。

而有的人看起來很聰明,事業卻百般不順,甚至受排擠。再比如,有的人想辦某件事,處處遇到貴人相助,而有的人卻處處受阻。是什麼原因呢?是因果!如果過去世寬以待人,樂於助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就種下了善因,因緣成熟了,就會結出福報的果,事業就容易成功,辦事就有貴人相助。

而如過去世為人刻薄,處處利己,不願意付出,只求索取,那麼,因緣成熟了就必然結出苦果,事業就會不順暢,甚至受到排擠。當然,有的「因」是當世報,有的「因」是來世報。

為了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則公案故事:梁武帝在還沒有顯貴時,曾認識了一位很貧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後,一天在苑裡遊玩,發現以前認識的那個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現在還像原來那樣窮困,於是說:「你明天來見我,我讓你當個縣令。」

第二天,這人前去見梁武帝,但沒有見到。前後又去了很多次,但都未能如願。

這貧困的人認識一位高僧,於是他想去請教原因。

這人到了高僧那裡後,還沒開口說,僧人便已經知道他要問什麼了,告訴他說:「你是因為得不到縣令之職來問我原因的吧?那我告訴你,你始終都不會得到啊!因為前世裡,梁武帝曾經是位齋主,你當時曾寫信答應要施捨給他五百錢,而最後卻始終沒有給他,所以現在他只是許諾給你官職,而你卻始終得不到啊!」

這就是佛教中講的三世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不昧,任何人逃脫不掉因果律。明白了因果的道理, 就應該明白無論是被罵、被騙、被排擠,或事業不順、兒女不孝、身患疾病........無一不是過去世或今生所種之因所結的果,既然如此還有什麼理由可埋怨、煩惱、嗔恨的呢?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吧,怨自己種的善因太少啊!

總之,要徹底根除煩惱,就要學佛,學習如來正法,多聽聞南無第三世多傑羌佛親說的法音,學習《極聖解脫大手印》,明信因果,依照佛陀教誨精進修行,這樣不僅可以根除煩惱,還會增加福報,開啟智慧,了生脫死!

相關焦點

  • 佛教中「因果」與「六道輪迴」有什麼關聯呢?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往往都把精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為家庭、為事業、天天努力,奔波著,卻很少有人考慮,自己所做的事,是否順應事物的客觀規律。佛教中有句形容因果的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知道,想要沒有惡果就需多種善因,那什麼是因果呢?
  • 佛教中的因果與緣之間的關係
    面對謎一樣的人生,我心中總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有的人生活總是困難重重,諸多不順,而有些人卻事事順心,家庭幸福,為何一樣的人生卻有不一樣的遭遇呢?這些問題人們在茶餘飯後總會去思考。本篇文章,小編就來與您分享一下在佛教中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
  • 佛教:因果存在嗎?為什麼「好人」多磨難,看完就開竅了
    這句話大眾都廣為熟知,在佛教的《纓絡經,有行無行品》中也講到,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惡有報的觀念,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都在灌輸過,然而面對世界的五欲六塵,隨著人生的經歷,大多數人對此產生了懷疑,因為自己看到的好人,總是受欺負,惡人反而活得瀟灑。
  • 因果、因緣,源於佛教的生活詞彙,你知道它的含義嗎?冷知識來了
    佛教很多東西都是從緣起論衍生出來的,因果這個常聽到的詞也是如此。其中因,是引發後果的原因,果就是得到的結果。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數千年中,因果論也有不同的變化。佛教有句老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的意思從因果律中來看是指萬事萬物都可能會成為因,也能成為果,世間上沒有絕對的因或果。在佛教中,有時因會與緣並用,但還是有一定區分。狹義上講,因是產生結果的直接或內在原因,而緣是指產生結果的助力或間接條件。廣義來看緣屬於因的一種。因果是一種對存在或行為的前後關聯的邏輯。
  • 歷史:佛教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韓愈對佛教帶來了哪些影響?
    文/要堅定的跟走下去歷史:佛教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韓愈對佛教帶來了哪些影響?佛教以行善生天,作惡下地獄。韓愈先生雖然對佛法極不恭敬,但是發心是善,絕不會下地獄。並且當時過度崇佛,佛教畸形發展,韓愈比書憂國憂民,幫佛正法,非但無過,更有功德。至於所謂餓鬼道。
  • 佛教:持誦《楞嚴咒》,家裡的一切都在發生改變,人生皆是因果
    ,佛教文化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所以很多人都一直覺得,佛教是很神奇的存在。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磨難,都會想到求佛菩薩保佑平安。    宇宙是神奇的,而宇宙本身也是一個謎。
  • 佛教講的三世因果是真實的嗎?
    講經論道(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通常認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須藉宿命通知道過去,用天眼通知道未來,才能親見三世因果。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人既知有現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無盡的三世因果;不過問題在於今生的三世因果,是憑記憶力──所謂經驗而能相信、接受的,對於隔生或生前與死後的因果關係及事實,因為已出乎用腦細胞記憶的範圍,所以,難以接受和相信。因此要求訴於鬼神和神通的幫助,等到親見了過去和未來的生命現象,才能真正地篤信不疑。
  • 佛教:這2種話,不要亂講,小心惹火上身,因果不饒人
    在佛教中「口業」分為四種,即妄語、綺語、惡口、兩舌,所以口業很重要,人這一生中,缺德的事肯定不會每天做,但是傷人的話,無德的話,可能會天天說,因為我們就生活在誰人背後無人問,哪個人前不說人的環境中,但是因果並不會因為人們的生活環境而改變,只要造了口業,還是要受報的。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 佛教:禍福皆有因果,災禍來臨前,都有警示
    禍福皆有因果,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自作自受,吉兇福禍,都是自己感召來的。而且當福氣降臨,生活中自有祥兆出現。災禍來臨前,也都會有警示。福是自己修的,禍也是自找的。佛教講,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人從出生時,這輩子的福報就定好了,一味地貪圖享樂,就是在不停的透支福報,當福報享盡,後果可想而知,災禍就會降臨,甚至會落得祿盡人亡的果報。老人常講:享盡福報,災禍報到。
  • 走進佛教·之七·因果異說(以因果為線索總結前章)
    他們為了管理需要,對宗教改造,開發出具有人格的律法神信仰;將「神靈世界」與人類生活刻意聯繫起來,企圖消弭或者緩解階級壓力與社會矛盾。如此,具有倫理色彩的宗教便有了社會性。(文明進步,社會發展,導致「規則」的修正;這有其內在之邏輯與因果。)美國威廉·麥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說:「任何社會中人對神的信仰通常都會跟社會正義連上關係。」
  • 為什麼從佛教因果輪迴的角度看,輕生是一種最愚蠢的行為
    佛教不贊同輕生,認為輕生是無明懦弱者的愚蠢行為。這個觀點是建立在佛教因果輪迴法則之上的。因果,指的是三世因果,即,前世、今世和後世。前世指的也不是一世,而是累世累劫經歷過的無數世;今世,即當下存在的這一世;後世則是指當下這一世後面尚未到來的六道輪迴裡的生生世世。
  • 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如何擺脫生活中的「苦難」或「罪過」?
    世人的苦或罪從何而來呢,基督教和佛教認為,它們均來自人的墮落本性,如自私、利己、自我意識、欲望、本能,總之它們來自人的原始欲望或利己意識。什麼是欲望或利己意識?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這是人的本我——「力比多」本能。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尼採把人的利己意識稱為生命本能或權力意志。
  • 佛教:為什麼「好人多磨難、壞人無惡果」?看完你就明白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它講的是佛教裡最重視的「因果」報應。如是因、如是果,真實不虛,絲毫沒有差錯。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看到的往往是善人無善報,好人總是遭磨難,而那些壞人卻活得逍遙自在。我們信因果,可現實卻讓人質疑因果的真實性。
  • 《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佛教,是一個宗教,當然也擁有豐富的教義,深奧的哲理,其中,更有異於一般宗教哲學之處,此即佛教的特質。那麼,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在這裡我向各位介紹幾點:一.業力業力是佛學的基本理論,在佛學思想中,可說是一種最重要、最困難、最易令人誤解的教義。
  • 佛教講因果,夫妻緣分盡了,婚姻會發生哪些情況,值得一看
    佛教講一切法的生滅既由因緣,那麼一切法存在或壞滅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據。凡是有果必有因,因果必相應。學佛的人都會懂得,兩個人相識是緣起,知道人生禍福皆是自己所造。對於家一個家庭來講也離不開「因緣」二字,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則是家庭的基本構成部分。
  • 請問佛教的高僧:「我又記不得前世,為何還要背負前世的因果?」
    我們都知道,佛教常常講前世今生。並且不僅僅是佛教會講,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常常提到這樣的話題,並教育我們一定要多多行善。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不記得自己過去生的,更是看不到後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難以主觀感受來判斷前生來生是否存在。
  • 佛教:生活裡遇到「小人」,該如何化解?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會發現身邊總有一些「小人」,他們會令我們厭煩、惱怒、氣憤,卻又無計可施,該怎麼辦?如何化解身邊的「小人呢」?有些人甚至迷信地認為是自己本命年犯太歲或者與「小人」屬相不合的錯等等,這些都不是如理如法的。
  • 一切境界 唯業所感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_佛教_鳳凰網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便已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經過自己高度的智慧分析與深入地實際體驗,便發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法」的原理,所謂「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唯其無我無常所以世界是不斷變動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循著因果律而發展,因能生果,果能酬因,因果相生,理法歷然。佛教要普渡眾生,由迷轉悟,去苦得樂,而指出四攝六度、三十七道品等種種法門,便是建立在這個因果基礎上的。
  • 佛教:因果通三世,這「三世」是什麼意思?
    業力流轉,因果不虛。在佛教之中,有一部經典,他確切的記載了有關於「三世之中」我們行了什麼善,造了什麼業。它就是《三世因果經》,又稱《三世因果文》其主要目的是導人相善,亦是傳遞佛教所講的因果關係。那麼三世因果中的三世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分別指的是哪三世呢?那麼就以此篇文章,分享三世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