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如何擺脫生活中的「苦難」或「罪過」?

2021-01-15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佛教講「苦」,基督教講「罪」,這是兩者最大和最明顯的區別了。

無論是「苦」還是「罪」,都是世人所面對的最大困境,也是人類不自由的表現,只有徹底擺脫之,世人才能過上完美和真正幸福的生活,並最終獲得自由。這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看法,也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世人的苦或罪從何而來呢,基督教和佛教認為,它們均來自人的墮落本性,如自私、利己、自我意識、欲望、本能,總之它們來自人的原始欲望或利己意識。

什麼是欲望或利己意識?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這是人的本我——「力比多」本能。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尼採把人的利己意識稱為生命本能或權力意志。

中國的孔子、孟子則把它稱為小人之性或名利之心——一種缺乏仁愛之心的表現。

比如一個人會自然意識到,「我」和「他人」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有我的欲望,他人有他人的需要。在基督教和佛教看來,這就是人的本能和自我意識,是一種墮落的消極人性。基督教稱為「原罪」,佛教稱為「自我」或個人靈魂。

基督教和佛教認為,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要想獲得生命的完善,就需要救贖。如基督教的祈禱、聖禮、神恩、節制等理念,佛教的出家、出世、苦修、冥想、涅槃等方法,都為了追求這一拯救目標。

從對現實生活的態度看,基督教和佛教都把世俗的人生當作不完善或罪過的場所。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苦,這叫苦命,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等。總之,世人追求的願望和目標都屬於煩惱,既沒有價值,也不可持續。

佛教說,生命中的欲望和享樂就像水中之月或鏡中之花,咋一看似乎很美,其實是表面現象,轉瞬即逝,不可留戀。這是佛家「無常」、「無我」論的哲學來源。

一個人如何擺脫生命中的煩惱和困境呢?佛家認為,辦法有幾種,如持修「八正道」,但需要根據個人的修行理想和境界,如阿羅漢、菩薩、佛等不同目標。

從方法和過程說,比如要擺脫親情、家庭、友情、愛情、財富、金錢等身外之物的誘惑,僅僅把它們看作水中之月,不可執著。

再者,佛教還講究自度和度人,把修行的眼界和心態提到一個更高層次——芸芸眾生和大千世界,這就是大乘菩薩教的理想目標了。

佛家眼中的芸芸眾生或世界相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可以用其中一個字來概括:空或者無。

佛家說的「空」或「無」是絕對的不存在,是由因緣或因果關系所造成的瞬間相對性——事物的存在是有條件的,一旦條件消失,事物隨之消亡。這就好比滴落在沙漠瀚海裡的一顆水珠,在太陽光照射下,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就像太陽底下的一滴水珠,表面看起來很美麗,其實是曇花一現,到頭來是一場空;至於世人渴望的功名利祿更是如過眼雲煙,根本不值得留戀。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注意,佛教說的涅槃不是人的完全死亡,也不是生命的徹底終結,而是一種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特殊狀態,佛教稱之為永恆。

這種永恆的世界又叫寂滅,就像人的無夢之睡眠一樣(馬克斯.韋伯語);一旦修行者達此境界,人的存在已經擺脫欲望的束縛,不再遭受衝動或激情的折磨;此時此際,個人已超越生死輪迴和時空限制,達到永恆之境。這是佛家說的羅漢或佛的境界了。

和佛教相比,基督教的救贖論顯得更加現實,也更重視人的實際行動。

基督教認為,自亞當、夏娃後,個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這叫原罪(靈魂之罪),如自私、自傲、無視神的存在、欺壓良善、主張暴力、侵奪他人財物,等等。在基督教看來,這就是亞當、夏娃子孫所背負的罪過和苦難。

這些罪過能能不能通過救贖而償還呢?基督教認為是可以的,途徑只有一個:在耶穌基督的引領下,通過上帝的神恩,以及個人的修行,努力克服靈魂的惡念,直至實現徹底更新。當然,也要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

在末世審判之際,好人的靈魂將升至天堂,並獲得靈魂的永生(像沒犯罪之前的亞當和夏娃一樣),罪人的靈魂則下至地獄,並遭受折磨。這就是基督教救贖論的核心要義。

基督教的理想是儘可能幫助世人洗掉罪孽,完成救贖,進入上帝之城。請注意,這裡的上帝之城不是存在於彼岸或冥界,而是立足於世間或人間。這是和佛教不同的一點——佛教的涅槃雖然也不是彼岸或冥界,但已超越世俗生活,指向另一神秘世界——無我之境。

基督教把人生看成「罪」,佛教當成「苦」,其中都意味著磨難、折磨、無聊、虛無、有限、無意義;出於這種價值立場,他們才主張世人需要拯救和自由,並努力追求另一種更高、更完善的境界。

從宗教意義上說,兩種宗教的理想就是他們的信仰;從道德意義上說,其最終目的是追求更超越、更符合道德原則的生活。

無論基督教或佛教包含多少迷信或不合理成分,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他們都不滿足現世的有限生活,都認為人性是不完美和有缺陷的,從而都追求另一種更理想和更完善的生活。這是兩者的相通之處。

相關焦點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的?
    查閱了資料,震驚的是,基督教在中國北方農村,尤其是華北的農村十分興盛,尤其是河南和河北、陝西的山村,甚至有的村子裡面有5-10個基督教堂,每一個村都有基督徒上百人,這些人大多是農村的老人,甚至是文盲。這真是令人十分震驚但是疑惑的發現,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最保守的中國北方農村的?
  • 天主教和新教的教義分歧:行善積德是不是救贖必要條件
    寫在正文前的話:今天寫完就不打算寫基督教了,噴子們打著信仰旗號來抹黑基督教,連我這個非教徒都看不下去了。後面打算寫古希臘神話歷史了,要是這個再有人無腦噴,我只能說,你厲害,屠美滅日就靠你們了。在16世紀、17世紀之間,天主教和新教開戰,二邊的教徒殺紅了眼,造成了幾十萬人喪命。
  • 當初的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分裂的?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核心思想是福音,信徒稱為基督徒。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與伊斯蘭教、佛教共為世界三大宗教。
  • 基督教的起源、發展及其基本教義
    摩西和十誡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猶太民族是一個受盡苦難的民族,長期受到外來民族的欺壓,在摩西率領猶太人出走埃及時形成了猶太教,他們信奉上帝。到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太強大,反抗無望,就把希望寄託於上帝,期望上帝派救世主來拯救他們。
  • 佛教是迷信嗎?聽聽弘一大師如何說
    下面聽聽弘一大師如何說。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雖沒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為敬禮的對象,有的還跪下禱告,這與拜佛有何差別呢?說佛教禮佛為拜偶像,這是西洋神教徒對我們禮佛的意義不夠理解。至於香花燈燭呢?佛在世時,在印度是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佛的,燈燭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潔。信佛禮佛,一方面用這些東西來供養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從佛得到光明清淨。
  • 基督教的教義
    7人們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獲得拯救,所以基督教可以說是一種拯救性宗教。而且,這種宗教越強調拯救,它與現世的緊張關係就越強。  人要獲得拯救,就要按照教義要求的去做,其中最重要的是愛上帝和愛他人。耶穌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說:「要盡心、盡性、盡意地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 渡邊祐子:基督教傳教與日本的開國
    9月17日的第一場講座題為「日本的開國與基督教——以日本政府的基督教政策為中心」。她在本次講座中,就1853年開國以後日本政府對基督教政策的轉變過程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與評析。 1549年以後的天主教史和宗教政策 講座伊始,渡邊教授首先就1549年天主教傳入日本以後的發展過程展開介紹。
  • 渡邊祐子:基督教與日本的近代化
    而基督教教義中最重要的內容如「赦免」、「救贖」等,他們雖然也關注,但是明顯對基督教倫理方面的內容更加關心。建立基督教學校在初步了解了日本如何接受基督教,如何展開教會活動之後,主講人從教育的視角審視基督教傳教的情況。日本基督教教育在基督教解禁前後有明顯的區別。
  • 請問基督教有沒有鼓勵教徒禁止殺生?
    請問基督教有沒有鼓勵教徒禁止殺生?如果人類吃動物可以生存,對動物會不會很不公平,因為人類是屬於動物的一種?答:人不是動物,動物不是人,人是人。動物是為人而造的,所以人是永遠高過動物,在本質上絕對不一樣。你說人會動,不是動物是什麼?
  • 鉤沉丨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
    雖然佛教裡每個神的管轄範圍都是有限的,可信徒習慣於凡事求觀音。除了觀音還有地母,她賜宇宙以生命,還借天堂使者拯救人類。另外還有沿海地區對媽祖、金花夫人的崇拜也非常普遍。在中國,婦女不僅是宗教主要的信徒,同時也有很多女教主,女密宗首領,甚至有女教派創始人。例如在白蓮教中就有女教主、女教師。而白蓮教之所以吸引婦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婦女們想要擺脫社會等級的壓迫與束縛。
  • 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撕逼史
    04米甸地處阿拉伯沙漠之中,自然條件如何你們可以想像一下。所羅門晚年走上了許多統治者的老路——驕奢淫逸,我們知道以色列分為十二氏族,所羅門想要荒淫就要大興土木,光建宮廈,而這些任務都是直接攤派到各個氏族中的。所羅門在攤派的過程中難免就有所偏袒,對自己這一支和與自己關係好的氏族少攤派一點,對和自己關係一般的氏族多攤派一點,這麼搞了一陣子,負擔比較重的十個氏族不幹了——所羅門你要不要臉?
  • 是苦難,是救贖,還是宿命?
    細細想來,人生就如同跑了一場馬拉松,充滿了痛苦和艱辛,但它也流淌著許多歡樂。小說通過敘述者「我」的視角來寫,這種寫法很像納博科夫的嵌套式元敘述寫法,這無疑是很難的一種寫作方式 。小說通過「我」的陳述,將那個時代大環境下人物的人生一點點鋪成開來,小說末尾也正是在「我」的感慨中落幕: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那麼人生到底是什麼?
  • 瀾湄六國佛教領袖對話「法乳同源、和合共生:匯聚智慧與願力的黃金...
    恩高長老:中老兩國友好共生寮國副僧王、寮國琅布拉邦香通寺主持恩高長老表示,佛教在寮國是堅持佛教的各種道義的原則和佛法,包括佛道和早晨的各種儀式。75%的寮國人都是佛教徒,其他人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拜物教等其他宗教。寮國與中國兩國宗教界有著廣泛的、頻繁的交流,雙方的佛教人士有過多次官方互訪。老中兩國是友好鄰國,也是佛教上的合作夥伴。
  • 《冥王神話》中戰火肆意的年代下,亞倫為何執意構建一處救贖的世界?
    ,自己去構建一處救贖世界,以此解救眾生,此時的亞倫不隸屬人類,更不隸屬神。 在亞倫的世界中充滿了自由、平等的快樂,在這個世界中不再有殺戮、痛苦的事情發生,世人身份皆是等同,他想以凡人之力,做到對救贖世界的慈悲,被救贖的靈魂永遠會停留在LC中,為此亞倫一直夜以繼日的繪畫,不曾有一刻停留,為了儘快完成他那最終的理想
  • 佛教東傳中國,八大佛教分支戒律森嚴,為何密宗會有歡喜禪?
    密宗,我們聽到名字就知道,這個宗教有一種神秘感,二現實中也非常的神秘。主要他們的戒律非常的嚴格,對於修行方法來說,是佛教中最為排外的,根據密宗戒律,密宗修行者如果沒有灌頂和創收之前,不得學習和對外顯示。在原來封建社會的時候,人們就對密宗敬而遠之,哪怕到了現在,密宗在人的眼中都是非常神秘的。
  • 佛教的大千世界: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人間充滿罪惡和災禍,所有的人在內心深處都懷有犯罪的衝動,從本質上說都是罪人。因為按基督教的教義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受蛇的引誘偷吃禁果,犯下人類的原始罪過。這一罪過通過遺傳基因一代代傳下來,縱使剛出生便死去的嬰兒,雖然未做過任何錯事,但由於身體內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犯罪基因,所以仍然算是罪人。而以原罪為內驅力的成人,由於不斷犯下一樁又一樁的罪惡,使人間成為不堪忍受的邪惡汙穢的世界。
  • 科普《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景教與十字蓮花,為何與波斯和佛教有關
    想必有些朋友知道,唐朝時期已有基督教傳入中原,就是劇情裡稱呼的景教。你也許不免有兩個疑問:既然是基督教為何會稱呼他們為:波斯僧、波斯寺;既然是基督教為何十字架會稱呼為十字蓮花? 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科普的知識,基督教、景教與波斯、佛教之間的關係。
  • 當愛再一次靠近,緊緊抱住你,三星座掙脫束縛,自我救贖擺脫夢魘
    另一方會重視你的生活習慣,在彼此相愛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世界與人格特質,完美的愛情並不是每日摟摟抱抱,更不需要過度的佔據雙方的時間空間,假如一個人太過依靠另一方,這並不是感情,只是精神世界還不夠成熟不夠獨立自主的主要表現。真正的愛一個人,應該容許另一方有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佔據不操縱,心靈上做到切合。讓我們一起看一下下星期開始,新感情走入,自我救贖的幾個星座吧。
  • 救贖校園文:《忍冬》很經典,重生文《神明今夜想你》又甜又勵志
    《忍冬》作者:Twentine文案:關於犯錯與救贖的故事。年少時要少犯錯,因為那時太純粹。好多事都是在不知不覺間,刻骨銘心。簡評:T大的一篇老文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前面慢熱,隨著情節的展開,慢慢就被代入進劇情中了。文筆不用說,收放自如,可讀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