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你會如何處理,是積極反省自己還是推卸責任?
是該追求榮譽財富,還是德行先行?一帆風順真的是好事嗎?逆境也能帶來智慧嗎?
對以上這些問題,你是不是充滿了疑惑呢?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痛苦,逆境等給人帶來的積極意義。
01我是一切的根源,擁有「向內求」的智慧
當我們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我們總是習慣去指責別人,好像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誤,自己做得都對。
如果遇到麻煩,習慣從自己這裡找問題,這種方式稱為:「向內求」,如何才是「向內求」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當年,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被大盜張子強綁架,張子強單槍匹馬到李家談判,叮囑李嘉誠不要報警,李嘉誠答應了。
張子強大大方方進門時,第一句話就是:「李先生,請把你家裡的警察叫出來吧。」
李嘉誠笑著說自己做了一輩子的生意,沒有什麼特別成功的經驗,但有很深的體會,就是做人做事要言而有信。說完,還帶張子強參觀了李家豪宅,張子強很滿意,然後回到客廳繼續談條件。
張子強開口要20億現金,李嘉誠說銀行只有10億左右,如果同意,立刻去取了給他。
兩人成交,離開之前張子強走上來和李嘉誠握手道別,問這樣做,李家會不會恨他。
李嘉誠回答:「你放心,我經常教育孩子,要有獅子的力量,菩薩的心腸。用獅子的力量去奮鬥,用菩薩的心腸善待人。」
當問及會不會報復時,李嘉誠回答不會,並說這次是自己錯了,他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一點防備意識都沒有。至此後,李嘉誠花了很多錢來布置安防。
李嘉誠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向內求」,他不會去責怪大盜卑鄙的手段,而是反思自己為什麼讓對方有機可乘。
02四句座右銘,字字珠璣
人生充滿矛盾,若能看透這些矛盾,必能增長智慧。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呢?能海上師的這四句座右銘,也許能給你帶來一些思考。
第一句是:「厚福受享,德行降落。」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後福受享,他的德行肯定會降落。
不過,有錢和後福受享是不一樣的,有人很有錢,但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有些人沒什麼錢,卻天天名牌打扮,花天酒地;有些人衣食無憂,還是勤奮努力地工作;有些人上頓不接下頓,依然遊手好閒,紙醉金迷。所以,後福受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德不配位。
那什麼是德行呢?作者鬼腳七在書中舉了一個案例。
前幾年天津有個九十多歲的老人走了,老人名叫白方禮,他騎了二十多年的三輪車,捐款數額達三十五萬,資助了三百多個學生。他覺得白方禮的行為,就是德行最好的註解。
與之相反的是很多人都在努力賺錢,想住更好的房子,換更好的車,買更名貴的衣服,似乎錦衣玉食,豪宅豪車才是成功的標配,使得整個社會的戾氣變得越來越重。不知不覺中,這樣的人在別人眼裡就成了德行低下的人。所以,記得經常提醒自己:後福受享,德行降落。
第二句是:「名譽光榮,我慢加等。」
雖然,時代在進步,但人心也變得浮躁了許多。但說夢想這一點,就可窺見一二。
以前,老師問孩子們長大的願望是什麼?回答大部分是科學家、工程師、教師一類;如今,同樣的問題,孩子們的答案可能是歌手、明星、演員等等。
大家對名利的追求似乎勝過一切,很多人為了名利,什麼都願意做,為了希望自己更有名,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在不斷地宣傳自己。
然而,當一個人的名氣變大,他內心的傲慢也會增大。名譽光榮,不只是網絡上的名聲,還包括日常生活,有了名氣之後,周圍奉承表揚的人也多了,內心的驕傲會不知不覺地滋長起來。
因此,當有越來越多的人誇獎你或你越來越出名時,一定要提醒自己:名譽光榮,我慢加等,抑制傲慢之心的滋生。
第三句是:「養生優厚,病難更多。」
這句話乍一看似乎很不合理,為什麼越注意養生,病難會更多呢?
鬼腳七給我們舉了一個案例,他說自己的四爺爺,今年快九十歲了,年輕的時候手就殘疾,現在還在種地、養豬、修路。前些年還說要賺五十萬,用來修教堂。
雖然,快九十歲了,但一點都沒把自己當個老年人,經常蹬三輪車,摔了幾次也不在意。有次受傷了,鬼腳七問他不怕疼嗎?爺爺回答:「不要緊,有本事疼死我,疼不死我,還繼續幹。」
蔡崇達寫的《皮囊》裡,也有這樣一個九十九歲的老太太,雖然沒有文化,但卻教給作者具有啟示力量的生活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不過,很多人可能弄反了順序,終其一生,都在想方設法伺候身體。當然,這句話也不是讓我們隨意折騰自己的身體,只是讓我們不要太執著於身體的意思罷了。
最後一句是:「順境安適,般若無緣。」意思是如果一直都處於順順利利的狀態,就會與智慧無緣。
鬼腳七坦言自己以前也很羨慕那些諸事順利的人,直到有一天,他不羨慕了,因為他發現自己成長最快的階段,就是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那些順順利利的日子,雖然,過得很舒服,但是卻沒有留下任何印記。
所以,當我們身處順境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因為這樣可能讓自己與般若無緣;而當我們身處逆境的時候,也不用灰心喪氣,因為這正是我們增長智慧的好時機。
03結 語
雖然,能海上師的座右銘只有簡單的四句話,但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卻是警世名言。
我們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經常用這幾句話來教導自己,看清楚這些矛盾,才能成為生活的智者。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