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生有幸 [sān shēng yǒu xìng]
基本釋義: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來生;幸:幸運。三世都很幸運。比喻非常幸運。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今能一見;是小生三生有幸矣。」
典故:
三生有幸唐朝有一個和尚,號國澤,對佛學有高深的造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過一處地方,看見一個婦人在河邊汲水,那位婦人的肚子很大,已經懷孕了。圓澤指著婦人對李源善說:「這個婦人懷孕已經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兒子,可是我一直避著,現在看見她,沒有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後,這位婦人已經生產,到那個時候請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這一笑作為憑證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罷。」他們分別後,就在這一天夜裹圓潭果然死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裡去探看,嬰兒果然對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後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現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別的緣份。或朋友閒在一種偶然的機會裡或特殊的環境中相識,成為知己,又能夠幫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
相關成語:福星高照 不勝榮幸 榮幸之至 生不逢時 倒黴透頂 時運不濟
2.一敗塗地 [yī bài tú dì]
基本釋義: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典故: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裡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一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周轉不靈,而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一個球隊,因為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相關成語:一敗如水 丟盔棄甲 狼狽不堪 百戰不殆 東山再起 不敗之地
3.魚網鴻離 [yú wǎng hóng lí]
基本釋義:鴻:鴻雁;離:遭受。張網捕魚,捉到的是鴻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出處:《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相關成語:鴻離魚網
4.無徵不信 [wú zhēng bù xìn]
基本釋義:徵:證據,驗證。沒有證據的話或事不可信。
出處:《禮記·中庸》:「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5.風行水上 [fēng xíng shuǐ shàng]
基本釋義:比喻自然流暢,不矯揉造作。
出處:《周易·渙》:「象曰:風行水上,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