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一諾,曾子殺豬!這幾個人也是言出必行,甚至看起來有點傻

2020-11-28 騰訊網

誠信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從先秦到兩漢以來,即使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但是誠信都是絕大多數人恪守的信念。所謂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有時候,誠信比黃金還之前。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一個故事,項羽的部將季布因為作戰勇敢,多次挫敗劉邦,項羽敗亡後,劉邦出千金收買他的首級,打算洩憤。後來季布在朋友的幫助下遊說劉邦赦免他並拜為郎中。 之所以有人幫他就是因為季布這個人對待朋友非常慷慨而且信守諾言,只要朋友有困難,季布如果答應幫忙,那就不怕,從來都是這樣,所以他遭遇劉邦緝拿的時候很多人冒死為他奔走,最後在夏侯嬰的協助下轉危為安,後來成語一諾千金就是來源於他。

歷史上,這種誠實守信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先秦兩漢,那時候厚黑學還沒有發展,各種成功學也沒有誕生,信義第一還是信條的時代,守信的例子枚不勝舉,甚至為了不同的原因而以死明志。《莊子·盜蹠》: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這是一個為愛情而死的故事,春秋時期,一個叫尾生的男子和心愛的女人定好在橋下約會,歪史也不知道為啥要在牆洞裡面約會。尾生先到了,但是女子沒來,這時候河水漲了,信守約定的尾生抱著橋梁,不肯離開,最後被水淹死。

不知道這是迂腐還是守信,也不知道後來女子到了沒見到尾生有啥反應。反正在戰國中期已經成為美談,蘇秦遊說燕王的時候就以尾生舉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的故事,曾子老婆帶孩子去集市,但是小孩子不太開心,按道理小孩子去集市都會有糖吃,咋會反而哭起來?他老婆於是騙兒子說,你聽話,回去了給你殺豬吃肉。回家後,曾子就殺了豬,向孩子證明父母信守承諾,並且教導妻子,你給兒子說殺豬是騙他,但是兒子並不意味著你騙他,而是認為真的,如果不真的殺豬,就相當於教兒子說謊行騙。

到現在,父母騙小孩子非常普遍,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你的壓歲錢我先給你存著,將來給你。不知道這個將來還來不來。反正從來都是以各種謊言來欺騙,但是如果小孩子說慌,招來的肯定是打屁股!所以孩子如何,父母還是不無關係。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一言為重百金輕,商鞅為了新的法令取得百姓支持,於是搞出來一個南門立木的遊戲,當然,商鞅的慷慨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的,這白金也是秦孝公的,商鞅不過是策劃的人,但是商鞅刑罰苛刻,得罪了很多貴族,秦孝公死後,就成了他們洩憤的對象,最後被五馬分屍。

相關焦點

  • 曾子殺豬:父母言出必行多重要?這3個影響為你揭曉答案
    曾子的妻子阻止他說:當時就是開玩笑,不用那麼認真去殺豬。曾子卻說:既然許諾給孩子的承諾就要去實現,如果不實現,只會給孩子樹立一個不守信的形象,又談何教育孩子呢?從曾子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守信十分必要。一、父母不守信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1.影響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答應了孩子的事情沒有按時實現,就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情緒。
  • 《曾子殺彘》——「殺豬」還能見人品?
    《曾子殺彘》【關鍵詞】孔子愛徒 言出必行 家庭教育 上行下效【文言導語】言出必行,這四個字的意義從來都是非同尋常,且應被看得極重,無論古今,不管中外,它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一項德行,然而卻經常被忽視、無視,甚至是被厭棄。
  • 「曾子殺豬」不只是個故事,為人父母,別讓承諾傷害了孩子
    這也難怪,媽媽兌現諾言的行為,會讓孩子單方面感覺被欺騙了。他勢必會認為媽媽是在敷衍自己,信任蕩然無存。甚至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也是假的,所以自暴自棄,也在情理之中。千萬不要欺騙孩子,更不要辜負孩子的信任。如果做不到,事先就不要答應,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父母食言,不僅僅會讓孩子的希望落空,而且會影響到孩子對父母的看法。
  • 好笑的曾子殺豬故事
    在育兒故事裡面有一則曾子殺豬的故事。說的是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兒子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就哄孩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之後為你殺一頭豬。等曾子的妻子回來之後,看到曾子正抓著一頭豬,要把它殺掉。曾子的妻子說,我只是和孩子鬧著玩的,你怎麼能當真呢?
  • 曾子殺豬與曾子殺人:關於誠信的千年辯題
    曾子的妻子顯然也是這麼想的,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了,哪兒能事事當真。於是,就心安理得地出門了,完全沒有注意到旁邊正豎著耳朵的老公。當妻子趕集回來,還沒等到門口,就聽見院子裡有「霍霍」的磨刀聲,進門一看,果然老公正在滿頭大汗地磨刀,旁邊躺著一頭五花大綁的豬,正向她投來求救的目光。
  • 「曾子殺豬」的啟示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叫做「曾子殺豬」。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名叫曾參。他很有學問,還寫過書。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一日多次反省自己,幫朋友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誠信?老師傳授我的知識複習了嗎?曾子不但這樣說,而且認真去做了。
  • 曾子殺豬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豬腸燉的湯嗎?我回來以後殺了豬就給你做。」這話倒也靈驗。
  • 悅故事——曾子殺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跟著她。他的母親說:「你回去,我回來時為你殺豬。」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給他兒子殺豬吃,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說: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
  • 【歷史故事】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曾子,極重視道德操守,自身行為不肯有一毫差錯,他對後代的教育也是這樣。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門一趟,為防幼子哭鬧,就跟他說:「等回來就殺豬給你吃。」後來曾妻回來,曾子就要去殺豬,妻子阻攔說:「那是跟孩子開玩笑的,不能當真。」曾子說:「跟小孩子是不能開這樣的玩笑的。小孩沒有知識,都是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育。你現在欺騙他,是教給他欺騙。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正確的教育啊。」於是就殺豬煮了吃了。曾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視「信」的德行,並且要自身做到,言傳身教,以求後代的德行的樹立。
  • 成語文化故事:曾子殺豬,誠信父母
    在一個小村子裡有一位叫曾子的書生,這個書生在村子裡開了一個學館,平時就教村子裡的小孩兒們念書識字。曾子的父母都已經去世了,家中只有妻子和一個五歲的兒子。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平時難得吃頓好飯。曾子的妻子平時就在家中收拾家務和看管兒子,還養了兩頭豬,準備過年的時候殺了,換點錢。
  • 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當媽的都該向曾子學習
    曾子也是儒家學說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也很大,此外他也有很多故事流傳,而且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曾子殺豬的故事你聽過嗎?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曾子殺豬的故事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
  • 「曾子殺豬」:哄小孩與說真話;「曾子殺人」:不說真話與講誠信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以孝和忠信聞名,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但曾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但對朋友講信,對自己的小孩也講信。譬如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街上去,兒子哭著要跟去,她哄兒子說:「你別哭,回來後殺豬給你吃。」
  • 都知道「孟母三遷」,卻很少有人知道「曾子殺豬」
    孟子之所以能成才,和他的母親有很大的關係,他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連續搬家三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而中國歷史上向這樣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同樣是儒家代表的曾子,也有類似這樣的故事。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學生之一,曾子主張孝恕忠信,也提出了修平治齊的政治觀念,他還參與了《論語》的編撰,更是寫了四書五經中的《大學》他也是孔廟中孔子四配之一。
  • 【尊崇誠信】每日誠信故事——曾子殺豬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
  • 「發錢網友」與「曾子殺豬」
    大家都讀過「曾子殺豬」的故事,為了兌現對孩子的承諾,避免孩子學會騙人,曾子將妻子要殺豬給孩子吃的玩笑話變成了現實,以一頭豬的代價換來了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天底下什麼東西都可以打折,唯獨誠信不能打折,這樣簡單的道理無庸贅述,或許,寧可冒著被指責為炒作的李先生展現的卻是真正的精明。
  • 曾子為什麼非要為孩子殺豬?父母在許諾時,一定要做到這4點!
    使用物質鼓勵也是必要的,但應慎重。忌直接用金錢進行刺激,否則孩子以後只會和你討價還價。三、家長對子女的許諾應及時兌現家長對子女的許諾應及時兌現,使子女的心理達到平衡。如果家長對子女的許諾只是張「空頭支票」,可能會造成子女心理失衡,產生失落感,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甚至可能出現說謊、騙人的不良行為。
  • 曾子為什麼殺豬?2000年後,科學實驗給出了答案!
    我也是。西方畢竟很多東西領先我們。不過,對西學了解越多,就越發現一個道理:很多西方的科學實驗,其實恰恰驗證了中國傳統中幾千年前的「老話兒」。比如,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搞的棉花糖實驗,得出「具備延遲滿足感的孩子將來更成功」的結論,和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中,「賢者而後樂此」(賢者等做成事情之後才享樂)的說法,如出一轍。
  • 曾子殺豬: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做誠信父母,別讓承諾傷害孩子
    曾子殺豬是一個流傳千古的文化故事,其中所講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的事情,而我們從中也看到了誠信的重要性,一個承諾對孩子的內心是有多麼重要。我們知道曾子是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國的一位很有名的思想家。
  • 做父母當學「曾子殺豬」言而有信!做不到,就別輕易對孩子許諾
    昆凌說自己是一位很緊張的媽媽,她渴望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但有時候過於「緊張」,孩子三歲前她都不讓孩子吃鹽,家裡老人也會覺得她這樣有點過分了,自己都吃不下的東西為什麼讓孩子這樣吃。除了這一點,她也不讓孩子吃冰淇淋吃糖一類的。但是這些東西,周杰倫統統都讓。昆凌還講述了孩子的第一支冰淇淋是如何get到的。
  • 既殺豬又殺人?曾子攤上這兩件事,讓國人思考2000多年,困惑不解
    導讀:說到曾子殺豬的故事,應該大家都不陌生吧,這個典故記載在《韓非子》中,不過,反正在曾子身上其實還有一件事值得人們的深思,那就是曾子殺人,那麼這兩件事情有什麼聯繫呢?接著往下看:既殺豬又殺人?曾子攤上這兩件事,讓國人思考2000多年,困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