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創作中,具體的執筆書寫無疑是最關鍵的環節,書寫一般包括正文書寫,上、下款識書寫,以及鈐印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
1、首字管領
在創作一幅作品時,書寫第一個字至關重要,第一個字寫得如何,是什麼字體、書體、寫多大,一旦確定,其後諸字就必須顧應於它,如此前呼後應,才能使整幅作品和諧統一,這就叫首字管領。
2、貫通行氣
在一幅書法作品中,將春一行字中各個字的重心點自上而下地連成線,這條線即這行字的「行氣」線。若某行字的行氣線是自然流暢的,那麼就可以說這行字「富有行氣」,反之,則為「缺乏行氣」。
行氣線有直線式與曲線式之分。直線式的行氣線常常呈垂線狀態,是書法作品中主要的表現形式,能給人以整齊、肅穆之感。曲線式的行氣線常常呈曲線狀,左右搖曳,多用於行書藥監局創作中,能給人極富節奏的動態感。
3、計白當黑
任何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都是積點畫而成字的,連字而成行,連行而成章的。其每一筆、每一字、每一行乃至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空白,都關係到整幅作品的效果。書寫中的所謂章法,就是講究如何將正文、上下款、鈐印三大板塊和諧地、藝術地鋪排在宣紙上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布白」則是章法中的關鍵。
布白,是一個傳統的書法要領,是指在書法創作中,凡有墨色的地方稱「黑」,沒有墨色的空間稱「白」。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在書寫時常常會重視有墨之處,而對無墨處的「白」往往會忽略。前人強調「計白當黑」就是要求書寫者應對「白」加以重視。
具體書寫時,字內空白常常是通過字的自身結構來解決,字間空白常常是憑書者的行氣來理解、處理。在傳統書法創作中,一般講究「亮行」,即要求行間空白要大於字間空白,但是,這種要求一定要適度,即行間空白不能過寬,否則就會顯得勢分氣散。比如隸書,由於其呈扁方形,筆勢左右分展,所以,隸書的布白常常是左右行間緊密,而字間疏朗,與其他各體不一樣。行書草書的布白,還需要注意行與行間的相互呼應與揖讓,或縱或斂,或密或疏,使「白」的空間參差錯落,富於節奏感。
整幅作品四邊留白的多少,關係到作品的審美效果,絕不可忽視。具體而言,若是寫橫幅,最好左右留白能比上下寬一半至一倍,而不可上下寬於左右;如果是立軸,最好上下略寬於右左,其寬一般以行距寬的一半至一倍為宜。
4、一氣呵成
書法線條是徒手線,即要求一筆一字均應一次性書寫完畢,而不能像寫美術字那樣反覆修改。在具體的書法創作過程中,碰到不如意的地方,出現自已認為寫得不好的筆畫或字,那是很自然的。決不能隨寫隨撕,反覆更改,終不能成;更不能因噎廢食,半途而廢,喪失信心。人世間任何藝術美都是相對的,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作品,只要是人創作出來的作品,肯定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與自已初衷相出入的遺憾處。即使碰到個別不滿意的點畫,也要從整體審視,微瑕不掩大瑜,說不定仍是一件好作品。
當然,碰到問題,也可以通過一些校正措施來彌補,比如,寫漏一字,可以在作品落款裡說明「某」字下脫「某」字;若多寫一字,可以在字旁註上三點,表示此字是衍文。總之,不管創作什麼書法作品,都應一氣呵成。只要開始著筆,便要從第一字寫到最後一個字,包括落款、鈐印等。
5、避免錯別字
錯別字是一幅書法作品的「硬傷」,是不允許出現的。凡出現錯別字的書法作品,不管其筆法、章法等如何精妙,都算不上是一件優秀作品。
書法作品中出現的錯別字,一般有兩種現象,其一,寫了錯字別字。其二,繁簡混用。第一種情況簡單明了,一眼便能看出,避免也不難,多看多記,尤其是要多翻字帖辭書。關於第二種情況,比較複雜,涉及當前頗有爭論的漢字繁簡問題。在書法創作領域,繁簡字都可以寫,但是,在同一幅書法作品裡,要麼使用繁體漢字,要麼使用簡化漢字,而不能繁簡混用。
在書寫繁體字時,應儘量弄清繁簡字的歷史淵源關係,絕不能張冠李戴,鬧出笑話,比如把「皇后」的「後」寫成「後」,把「孔子云,何陋之有」的「雲」寫成「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