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有一書法裡的「東瀛鐘聲」,清華藝博回顧其書法人生

2020-11-29 騰訊網

井上有一是20世紀下半葉日本傑出的書法藝術家,被譽為日本戰後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近日,展覽「東瀛的鐘聲——井上有一作品回顧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井上有一書法作品112件,包括最具代表性的「一字書」與「多字書」等,並按照不同的創作階段以及不同的文字形式進行介紹。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展覽總策劃蘇丹表示,「展覽是除了錄像和現場之外對藝術作品最好的闡述方式,其語言兼具文本與空間屬性。井上有一的藝術是東方世界對現代性的回應,是直擊後現代主義的晨鐘。」

井上有一(1916-1985)自稱「書鬼」,是20世紀下半葉日本傑出的書法藝術家,被譽為日本戰後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他為書法傾其一生,朝斯夕斯、念茲在茲。他探研著諸多超常規的創作形式,最終開拓出自成一派的書法世界。

井上有一

他的作品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書法的認知和理解。井上有一不只是書寫,更是走向了「寫的行為」,與當時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波洛克遙相呼應。但是他的作品並非僅僅停留於藝術表現的方式和技巧,而是呈揭出別具一格的東方大美,深撼人心。他的書法對西方藝術、對中國當代書法,甚至整個當代藝術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澎湃新聞了解到,「東瀛的鐘聲——井上有一作品回顧展」將集中展示貫穿井上有一整個創作生涯的112件經典作品,並按照不同的創作階段以及不同的文字形式進行介紹,力圖將最為真實的「井上有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從而進一步深入探究他的精神界域和藝術境地。據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井上有一作品展,也具有深刻的學術意義與文化價值。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展覽總策劃蘇丹表示,展覽是除了錄像和現場之外對藝術作品最好的闡述方式,其語言兼具文本與空間屬性。空間感能夠適宜展現作品的魅力,還有可能影射創作時的現場感。井上有一的藝術是東方世界對現代性的回應,是直擊後現代主義的晨鐘。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井上有一業已碩果擷枝,他開始活躍於國際舞臺,參與了1957年的第四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São Paulo Art Biennial)以及1959年的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等重要藝術盛會。此外,他在第四屆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作品《愚徹》(Gutetsu)被英國藝術評論家赫伯特·裡德(Herbert Read,1893-1968)收入其專著《現代繪畫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Mordern Painting)。

戰爭對井上有一的影響不可小覷,在他所任職的小學中多名學生喪生,他本人亦經歷過昏迷假死狀態。戰敗後,為從巨大的創傷中振作起來,他重歸講臺,並埋頭創作。他集中書寫了宮澤賢治(Kenji Miyazawa,1896-1933)的作品《不畏風雨》(Rain Won't),並完成了名作《木頭人》(Dekunobou/The Puppet)。

井上有一,《虎》,1963年,墨、和紙

20世紀50年代,井上有一書法的閃光點在於抽象表達的介入。僅僅一年之間,他便重新審視並徹底重塑了原來的書法,並在之後回歸於文字。1956年,上文提及的早期傑作《愚徹》橫空出世。20世紀50年代後半至60年代,井上有一不懈探研技法、成果頗豐。他以一字書為首,創製出多樣化的表達,比如越出畫面的構圖方式,以濃墨抑或淡墨書寫文字等,在構圖、筆法、墨色方面不斷轉變,嘗試了各種自主限制性的表現方式。創作大件作品時,他則將紙張拼接使用,加之經濟並不寬裕,因而不能恣意用紙。後來出現了兩米一張的大紙,這種紙用於井上有一特供。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60年代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時期,這並非固定標準,而是為了便於理解和闡述井上有一書法藝術的階段性特徵。前一個時期延續了50年代後半期的創作風格,屬於持續探究技法的階段。在紙張比例、構圖、墨色、質感等方面,井上有一皆進行了諸多突破性嘗試。他極盡所能地創作,運用了特意將報紙留痕於作品、文字超出構圖邊界等手法。寒冷時節他將研磨過的墨冷凍整晚,時而加水稀釋使用,時而直接使用濃黑墨料,從而使單色墨呈現出深淺多變的對比效果。有時他還會將乾燥的墨塊掰斷,毀掉已經完成的作品,此後他在墨料中添入日本膠並開始使用「膠墨」(paste ink)。這個階段創作的作品包括紀念去世母親的《母》(Haha/Mother),以及使用了「凍墨」(frozen ink)的《龍》(Ryū/Dragon)等。

井上有一,《龍》,1960年,凍墨、和紙

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可視為井上有一向70年代過渡的蓄力階段,這個時期的作品愈發安定、深穩。他創作出了《泰》(Tai/Tranquility)、《風》(Kaze/Wind)等引人矚目的系列作品。這種創作形式即在一定階段內重複書寫同一文字,加之大號紙張開始量產,便於創作大型作品。其系列作品增加了單個文字的生命力,表現力亦超越了單張書法,生成了連續性的繪畫效果。

井上有一,《泰》,1968年,墨、和紙

井上有一,《花下草上》,1965年,墨、銀底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的創作風格轉向,緣於井上有一個人生活的變數。70年代早期,井上有一私宅附近的公寓建造令其決定搬家,但直至1975年才歸於安定。翌年,井上有一退休,終於能夠全心致力於書法創作。但好景不長,1978年他被診斷出肝硬化,並在次年的2月至5月因食道靜脈瘤住院治療。1978年起,井上有一自覺時日不多,開始將生死觀納入創作,對於文字的選擇也愈發審慎。自此至1985年去世之前,他在逆境之中創作了諸多曠世傑作,諸如《愛》(Ai/Love)、《貧》(Hin/Poverty)、《足》(Taru/Content)、《鳥》(Tori/Bird)等「一字書」名作。他不再炫技,轉而著重表現文字本身及其意味。隨著人生境況的變遷,其作品風格亦隨之轉向,愈發隨性而又耐人尋味。

" style="width:600px;" src="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100/474/55.png" />

井上有一,《鳥》 1976年,墨、和紙

井上有一,《噫橫川國民學校》,1978年,墨、和紙

20世紀80年代

時不可待,歲已無多。至1985年6月15日去世之前,井上有一的創作仿若「每日絕筆」,他在書法的道路上全速奮進,創作出絕不遜色於70年代的諸多傑作。《刎》(Fun/Behead)、《鷹》(Taka/Hawk)、《月》(Tsuki/Moon)等「一字書」平添些許犀利。自70年代末期開始的系列作品亦愈發豐滿,文字仿若被賦予生命的活物,躍然於紙。《上》(Jo/Above)可謂之井上有一的遺作,創作初期感性化的筆觸以及過度的裝飾性表達逐漸消弭。作品中出現了更大面積的留白,《上》的文字化身靜待終期的生命,輕息靜喘。井上有一仿佛在《上》之中尋覓到自我人生的終點。率性素直,順其泰然。始終在動態中捕捉書道真諦的井上有一探抵謐境,存身無風幻海。

井上有一,《上》,1984年,墨、和紙

井上有一,《月》,1982年,墨、和紙

延伸閱讀:

曠世鐘聲不絕於耳

井上有一不僅僅是書法革命的一員猛將,更是漫漫書道上一位矢志不渝的踐行者,一位「每日絕筆」的苦行僧。

他開創的書法氣象是體察和覺悟合二為一自生的結果,是其特立獨行的做派和艱苦卓絕的行動相交合的痕跡。他致力於文字的身體性和整體性方面的探索,通過淋漓盡致的藝術表現,為我們呈揭了糾纏和決斷之間慘烈的廝殺。

井上有一《滑床山之熊》,1985年,木炭、和紙

曾經看過一部關於井上的錄像片,片名為《對保守藝術界的造反》。錄像的開端是一段聲嘶力竭的書寫,驚世駭俗。井上以特有的方式單手拎墨桶,另一隻手執腕飽蘸墨汁的巨筆,腳踏闊曠紙面傾力創作。那自下而上的仰拍鏡頭攝取了其面目最為猙獰的情態,令他看上去恰若護法金剛。而事實上井上有一是一位不斷破除藩籬和束縛的英勇鬥士,他是傳統桎梏的破壞者,就像印度教的毀滅之神溼婆,他在造反、在不斷地革新。井上在書法上的革命涉及對書法的職能、工具和材料方面的創新,反映於形象和漢字出爾反爾的關係之上,也包括自古以來被規定的諸多傳統書寫法則。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因此,脫離敘述或錄像僅看其最終作品,並不能深刻體悟井上的觀念,而不知其觀念也就很難真正懂得他的藝術。獨行者乃寂寞的化身,藝術創作中持守的寂寞則是一種內省的形態。1955至1985守貧揮毫的30年是井上有一藝術創作的主要時段,也是一個反反覆覆精進演化的漫長過程。對現代性的焦慮和對於書道的困惑是他在紙面上行動、嘶吼、顛狂的內因,這種對書道內在精神的瘋狂發掘貫穿了他的人生。直至他去世前夕,這持續竭力的奮進出擊才有所掩息。

(延伸閱讀節選自前言《曠世鐘聲不絕於耳》一文。)

相關焦點

  • 青島井字格書法培訓
    青島井字格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萬,成立於2016年6月,是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單位。擁有硬筆書法四項國家專利和品牌商標,已成功培訓學員數百人。
  • 從黃賓虹的「五筆七墨」闡釋其書法筆墨觀
    筆者從黃賓虹的「五種筆法」闡釋其書法「筆法」。一曰「平」。指的是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之後,在練習書法或者是書法創作的時候要把全身之力,運到手臂,再從手臂到手指。筆力均勻,如錐畫沙。起筆和收筆分明,筆筆到位,沒有柔弱的地方,才能稱之為平。這裡所說的「平」並非僵硬呆板的平,而是指通過正確的執筆方法來達到筆力均衡、如錐畫沙、氣韻貫通的效果。二曰圓」。
  • 笑傲江湖裡的書法,可不是江湖書法
    可在喜馬拉雅FM「金庸商學院」收聽音頻限於篇幅,文字版在音頻內容上有較大刪減《笑傲江湖》裡,書法的作用與《神鵰俠侶》相近,密集使用、大肆渲染,但書法的背景、細節完全不同。《笑傲江湖》裡提到書法,全在第十九回「打賭」。向問天和令狐衝一起去姑蘇梅莊救任我行。以琴譜棋譜名人書畫為誘餌,才能見到人,然後才能救人。
  • 誰撥轉了盛唐書法(上)
    從唐太宗直斥蕭子云書法「無丈夫氣」,到張懷瓘再批王羲之草書「無丈夫氣」,再到李邕怒斥「似我者俗,學我者死」,盛唐適宜的文化環境和土壤,接力演繹、闡釋並創造著書法標準化和個性化間的張力,這樣的歷史的區間裡,李邕的貢獻便在於把書法抒情達性功能和表情藝術特性具象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已有的王羲之風格之外,建起一種更為煌赫博大的新範式。
  • 寫在牛皮紙信封上的書法
    頗令人驚呀的是,這些書法作品字幅大小參差,均寫在牛皮紙上,有些隱約可見郵戳,有些隱約可見接縫,有些甚至可以看到收件人。  三十餘幅寫在信封上的書法小品,將展廳裝飾得典雅、質樸。人們在書香與墨跡間欣賞、分享文士之雅趣。一位觀賞者十分驚奇地說:「這樣的書法展,我還是第一次碰到,用廢棄的信封抄書練字,足見書寫者是一個崇尚國學,崇尚節儉,富有雅趣的人。」
  • 他在切豬肉的案子上練習書法而紅遍書法圈,加入了書法家協會
    真正迷戀上書法的人是別人很難理解的,自然也會做出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理解的事情來,但是他們內心是快樂的,這才是真的書法,才是學習書法的目的。比如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一些照片,抱著剛剛出生的孩子寫字的爸爸媽媽、在工地上的宿舍裡寫字工人、在菜市場上賣肉的案子上寫字的小商販、或者趴在地上寫字的農民工,他們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在作秀,而是真的喜歡書法,為了生活又要去工作,然後再把所有的閒暇時間拿來練習書法。
  • 蓬溪籍書法名家——楊旻
    20來年前,餘秋雨先生寫下《筆墨祭》為「書法藝術」張羅一個「祭奠」——「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在已經無可挽回地消逝了」「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而是烘託書法藝術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能夠擅長此道,但良知告訴我,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醜,然而,有時我們還不得不告別一些美,張羅一個個酸楚的祭奠。
  • 他寫的「娃娃體」書法獲得了全國書法獎,這種書法怎麼學?
    所謂「娃娃體」書法,是指寫出來的字就好像剛學的娃娃寫的,很是稚嫩,也很質樸,為什麼有很多搞書法的人,都喜歡追求這種風格?原因就在於「娃娃體」有稚拙、自然之感。在一次全國書法展上,一幅「娃娃體」作品獲得了這屆書法大展的三等獎,從此而一舉成名,他就是朱興賢。
  • 書畫名家劉成書法藝術賞析|劉成|書法|藝術_網易藝術
    仙家有琅嬛福地,官家有金匱蘭臺,私家有縹緗之室。千百年來,或天災,或人禍,皆化為雲煙。惟有書香一脈不絕,延續至今。今日書房,或名之齋,或銘之樓,或謂之堂,然一花三葉,枝蔓衍生,各成面目。統稱為文人書房,然又有藏書家、文玩家、畫家、書家之區別。
  • 書法大全來了,先點擊收藏!學習書法必備!
    ▲李斯書法作品鄭簠其隸書不拘泥於法度,講究險勁的姿態與鋒芒。筆力瘦勁,利如銛鋒,細若遊絲,鋒穎透露,嚴峭逼人, 字體方勁深刻,用筆險,其纖處若遊絲初嫋,不可蹤跡,用筆的飛動之「勢」與結構的險峻之「態」,亦不可或缺。
  • 書法之術與佛法之道(一)
    弘一法師曾論道:「我覺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藝術,在於從學佛法中得來。要從佛法中研究出來,才能達到最上乘的地步。」「佛法」是佛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其義為覺者;「法」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規律。關於書法與佛家的關係,雖歷來不乏論述,然多隔靴搔癢,耽於表相上的描述。
  • 「書法」的概念是什麼?書法是先有「書」還是先有「法」?
    「書法」的概念是什麼?書法是先有「書」還是先有「法」?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書法,很多朋友認為書法就是寫毛筆字,其實這是不對的,拿著毛筆寫字不能稱作為書法,那書法的概念是什麼,?書法中是先有「書」還是先有「法」?
  • 楊寶波:書法的每個筆畫都有生命
    近期楊寶波的書法作品拍的較火,一幅幅一平尺的作品被全國多地藏家拍得,身邊朋友也前來「索字」,以至於一時間忙得有些疲憊。 楊寶波曾以教「書」為生,在德州的多個縣市區有自己的書法培訓班。也許是為生存,也許是為心中的書法夢,也許是為了書法學生的期盼,他奔波於各個培訓班講學。
  • 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劉墉的書法初學趙孟、董其昌,後學顏真卿、蘇軾,直追二王,終於形成自己的獨特書法風格,他書法功力深厚,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 淺談:章士釗的書法思想
    他曾有詩:「每得漢隸如狂痴」,章士釗以此來表達他對漢隸的痴迷。作為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章士釗一生留下了大量書法作品。章士釗也有自己的書學思想,主要見於其碑帖拓本題跋、書畫題跋、詩文和與友人往來的信札中。筆者在感嘆其書法作品的同時,通過對這些零散資料的梳理,整理出章士釗書法思想如下:(一)重視書寫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郵票與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書法郵票」經典之作比比皆是
    江蘇省有一個市就叫高郵。秦始皇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臺、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華夏一郵邑,神州無同類,是中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古代最早的郵遞員叫驛使,負責傳遞公文、書信。李自成原是一名驛卒,因為裁減人員,失業後,變成了起義軍領袖。古人設立驛站作為中轉站,用來接待來往的官員。一方的官員要向朝廷匯報工作,必須一級一級地向各地驛站傳送信息。
  • 作家李敖,自稱其字是「最後的文人書法」,真實水準到底如何?
    李敖筆跡再加上其人聰明絕頂,據說三歲即開始受蒙練字,平生洋洋3000多萬字均是手寫,「童子功」與「手熟」的功夫,不可太小覷。大體公正地說,他非專業書法家,決定了其字在民國及以前讀書人中不值一提。可他的學識、閱歷、積累,又擱在那裡,隨手一揮,拿到現在,也不會太丟人。他當年回陸,電視上秀書晾字,一提筆就是懸肘而書,那架勢一看就非太外行。
  • 橫撇豎捺中的書法精神
    古時,中國的科舉制度十分嚴格,書法亦是作為考試科目包含其中。曾經在網上看見過有一副清朝狀元的墨寶,白紙黑字,慷慨陳詞,字裡行間是激昂的情緒,充滿自信地勾畫。雖說是一份試卷,筆下起伏卻是入木三分,橫撇豎捺之中時道不盡的寒窗苦讀;是言語不出的灑脫自信;是溢於言表的充滿希望,心懷天下。
  • 全國硬筆書法認證培訓班在鹽舉行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陶展 見習記者 王菲)弘揚中華文化,踐行大書法。9月12日,由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中硬國培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主辦的全國硬筆書法教師資格證書(鹽城)第二期認證培訓班在鹽城開課,來自該市的近百名書法教育工作者集聚一堂,聆聽書法名家的專業培訓。
  • 世界最著名的書法藝術體系之一——古老的阿拉伯書法
    在美麗廣博的地球上誕生的璨爛且偉大的人類文明,包含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工業科技的迅猛發展,藝術文化的個性展現,宗教信念的精神驅動,無不體現著人類文明的強大魅力。在這麼迷人的文明中,藝術是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就書法藝術來說,很多人會將它直接指向於中國的漢字書法,但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中還有其他歷史悠久的書法藝術,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有1400多年歷史的阿拉伯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