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有一是20世紀下半葉日本傑出的書法藝術家,被譽為日本戰後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近日,展覽「東瀛的鐘聲——井上有一作品回顧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井上有一書法作品112件,包括最具代表性的「一字書」與「多字書」等,並按照不同的創作階段以及不同的文字形式進行介紹。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展覽總策劃蘇丹表示,「展覽是除了錄像和現場之外對藝術作品最好的闡述方式,其語言兼具文本與空間屬性。井上有一的藝術是東方世界對現代性的回應,是直擊後現代主義的晨鐘。」
井上有一(1916-1985)自稱「書鬼」,是20世紀下半葉日本傑出的書法藝術家,被譽為日本戰後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他為書法傾其一生,朝斯夕斯、念茲在茲。他探研著諸多超常規的創作形式,最終開拓出自成一派的書法世界。
井上有一
他的作品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書法的認知和理解。井上有一不只是書寫,更是走向了「寫的行為」,與當時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波洛克遙相呼應。但是他的作品並非僅僅停留於藝術表現的方式和技巧,而是呈揭出別具一格的東方大美,深撼人心。他的書法對西方藝術、對中國當代書法,甚至整個當代藝術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澎湃新聞了解到,「東瀛的鐘聲——井上有一作品回顧展」將集中展示貫穿井上有一整個創作生涯的112件經典作品,並按照不同的創作階段以及不同的文字形式進行介紹,力圖將最為真實的「井上有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從而進一步深入探究他的精神界域和藝術境地。據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井上有一作品展,也具有深刻的學術意義與文化價值。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展覽總策劃蘇丹表示,展覽是除了錄像和現場之外對藝術作品最好的闡述方式,其語言兼具文本與空間屬性。空間感能夠適宜展現作品的魅力,還有可能影射創作時的現場感。井上有一的藝術是東方世界對現代性的回應,是直擊後現代主義的晨鐘。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井上有一業已碩果擷枝,他開始活躍於國際舞臺,參與了1957年的第四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São Paulo Art Biennial)以及1959年的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等重要藝術盛會。此外,他在第四屆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作品《愚徹》(Gutetsu)被英國藝術評論家赫伯特·裡德(Herbert Read,1893-1968)收入其專著《現代繪畫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Mordern Painting)。
戰爭對井上有一的影響不可小覷,在他所任職的小學中多名學生喪生,他本人亦經歷過昏迷假死狀態。戰敗後,為從巨大的創傷中振作起來,他重歸講臺,並埋頭創作。他集中書寫了宮澤賢治(Kenji Miyazawa,1896-1933)的作品《不畏風雨》(Rain Won't),並完成了名作《木頭人》(Dekunobou/The Puppet)。
井上有一,《虎》,1963年,墨、和紙
20世紀50年代,井上有一書法的閃光點在於抽象表達的介入。僅僅一年之間,他便重新審視並徹底重塑了原來的書法,並在之後回歸於文字。1956年,上文提及的早期傑作《愚徹》橫空出世。20世紀50年代後半至60年代,井上有一不懈探研技法、成果頗豐。他以一字書為首,創製出多樣化的表達,比如越出畫面的構圖方式,以濃墨抑或淡墨書寫文字等,在構圖、筆法、墨色方面不斷轉變,嘗試了各種自主限制性的表現方式。創作大件作品時,他則將紙張拼接使用,加之經濟並不寬裕,因而不能恣意用紙。後來出現了兩米一張的大紙,這種紙用於井上有一特供。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60年代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時期,這並非固定標準,而是為了便於理解和闡述井上有一書法藝術的階段性特徵。前一個時期延續了50年代後半期的創作風格,屬於持續探究技法的階段。在紙張比例、構圖、墨色、質感等方面,井上有一皆進行了諸多突破性嘗試。他極盡所能地創作,運用了特意將報紙留痕於作品、文字超出構圖邊界等手法。寒冷時節他將研磨過的墨冷凍整晚,時而加水稀釋使用,時而直接使用濃黑墨料,從而使單色墨呈現出深淺多變的對比效果。有時他還會將乾燥的墨塊掰斷,毀掉已經完成的作品,此後他在墨料中添入日本膠並開始使用「膠墨」(paste ink)。這個階段創作的作品包括紀念去世母親的《母》(Haha/Mother),以及使用了「凍墨」(frozen ink)的《龍》(Ryū/Dragon)等。
井上有一,《龍》,1960年,凍墨、和紙
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可視為井上有一向70年代過渡的蓄力階段,這個時期的作品愈發安定、深穩。他創作出了《泰》(Tai/Tranquility)、《風》(Kaze/Wind)等引人矚目的系列作品。這種創作形式即在一定階段內重複書寫同一文字,加之大號紙張開始量產,便於創作大型作品。其系列作品增加了單個文字的生命力,表現力亦超越了單張書法,生成了連續性的繪畫效果。
井上有一,《泰》,1968年,墨、和紙
井上有一,《花下草上》,1965年,墨、銀底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的創作風格轉向,緣於井上有一個人生活的變數。70年代早期,井上有一私宅附近的公寓建造令其決定搬家,但直至1975年才歸於安定。翌年,井上有一退休,終於能夠全心致力於書法創作。但好景不長,1978年他被診斷出肝硬化,並在次年的2月至5月因食道靜脈瘤住院治療。1978年起,井上有一自覺時日不多,開始將生死觀納入創作,對於文字的選擇也愈發審慎。自此至1985年去世之前,他在逆境之中創作了諸多曠世傑作,諸如《愛》(Ai/Love)、《貧》(Hin/Poverty)、《足》(Taru/Content)、《鳥》(Tori/Bird)等「一字書」名作。他不再炫技,轉而著重表現文字本身及其意味。隨著人生境況的變遷,其作品風格亦隨之轉向,愈發隨性而又耐人尋味。
" style="width:600px;" src="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100/474/55.png" />
井上有一,《鳥》 1976年,墨、和紙
井上有一,《噫橫川國民學校》,1978年,墨、和紙
20世紀80年代
時不可待,歲已無多。至1985年6月15日去世之前,井上有一的創作仿若「每日絕筆」,他在書法的道路上全速奮進,創作出絕不遜色於70年代的諸多傑作。《刎》(Fun/Behead)、《鷹》(Taka/Hawk)、《月》(Tsuki/Moon)等「一字書」平添些許犀利。自70年代末期開始的系列作品亦愈發豐滿,文字仿若被賦予生命的活物,躍然於紙。《上》(Jo/Above)可謂之井上有一的遺作,創作初期感性化的筆觸以及過度的裝飾性表達逐漸消弭。作品中出現了更大面積的留白,《上》的文字化身靜待終期的生命,輕息靜喘。井上有一仿佛在《上》之中尋覓到自我人生的終點。率性素直,順其泰然。始終在動態中捕捉書道真諦的井上有一探抵謐境,存身無風幻海。
井上有一,《上》,1984年,墨、和紙
井上有一,《月》,1982年,墨、和紙
延伸閱讀:
曠世鐘聲不絕於耳
井上有一不僅僅是書法革命的一員猛將,更是漫漫書道上一位矢志不渝的踐行者,一位「每日絕筆」的苦行僧。
他開創的書法氣象是體察和覺悟合二為一自生的結果,是其特立獨行的做派和艱苦卓絕的行動相交合的痕跡。他致力於文字的身體性和整體性方面的探索,通過淋漓盡致的藝術表現,為我們呈揭了糾纏和決斷之間慘烈的廝殺。
井上有一《滑床山之熊》,1985年,木炭、和紙
曾經看過一部關於井上的錄像片,片名為《對保守藝術界的造反》。錄像的開端是一段聲嘶力竭的書寫,驚世駭俗。井上以特有的方式單手拎墨桶,另一隻手執腕飽蘸墨汁的巨筆,腳踏闊曠紙面傾力創作。那自下而上的仰拍鏡頭攝取了其面目最為猙獰的情態,令他看上去恰若護法金剛。而事實上井上有一是一位不斷破除藩籬和束縛的英勇鬥士,他是傳統桎梏的破壞者,就像印度教的毀滅之神溼婆,他在造反、在不斷地革新。井上在書法上的革命涉及對書法的職能、工具和材料方面的創新,反映於形象和漢字出爾反爾的關係之上,也包括自古以來被規定的諸多傳統書寫法則。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因此,脫離敘述或錄像僅看其最終作品,並不能深刻體悟井上的觀念,而不知其觀念也就很難真正懂得他的藝術。獨行者乃寂寞的化身,藝術創作中持守的寂寞則是一種內省的形態。1955至1985守貧揮毫的30年是井上有一藝術創作的主要時段,也是一個反反覆覆精進演化的漫長過程。對現代性的焦慮和對於書道的困惑是他在紙面上行動、嘶吼、顛狂的內因,這種對書道內在精神的瘋狂發掘貫穿了他的人生。直至他去世前夕,這持續竭力的奮進出擊才有所掩息。
(延伸閱讀節選自前言《曠世鐘聲不絕於耳》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