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綜合消息:3月2日,農曆正月十五,廣東的「炮仗攻獅子」、上海鬧元宵行街會活動、甘肅舟曲「轉燈」儀式、山西的「徐溝背棍」等慶祝活動紛紛上演,中國各地民眾歡度傳統佳節元宵節。
元宵佳節上海七寶老街吸引不少民眾前來品嘗年味。 張亨偉 攝
記者陳靜從上海發來報導,狗年元宵節,鬧元宵民俗活動——行街會在上海市蘇家屯路上拉開序幕,花車巡遊、踩高蹺、舞龍舞獅等特色行街,巧妙有趣的燈謎、傳統非遺文化項目一條街,一副立體、動靜結合的鬧元宵民俗文化畫卷緩緩展開。
據了解,自2005年起,上海鬧元宵行街會活動已連續舉辦十多屆,2015年,鬧元宵行街會更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記者呂巧琴、葉茂從福建寧德發來報導,福建寧德市蕉城區舉辦「蕉城好舞臺」元宵文藝匯演,畲族傳統民俗舞蹈、赤溪內文拳、畲族「起洪樓」、霍童線獅……各式獨特民俗活動集中激情上演。
索有為、龍許從廣東肇慶發來報導,龍母故鄉廣東省德慶縣城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以民間藝術巡演、「炮仗攻獅子」等為主的萬眾歡騰慶元宵活動如期上演。來自西江流域及珠三角一帶近30萬民眾和遊客在此大鬧元宵樂享「文化大餐」。
記者南如卓瑪、楊豔敏從甘肅發來報導,3月1日晚,甘肅舟曲東山鎮羅家村和魯家村開始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轉燈」儀式。高山上的鄉村山野,燈火輝煌,鑼鼓喧天,300多位村民排成長隊「背燈走字」。三個多小時後,於2日凌晨,在頭燈帶領下,村民在沒有任何印記的農田裡,「踩」出了四個大字「國泰民安」。
東山轉燈始於唐、盛於宋、昌於民國時期,是被譽為「藏鄉江南」的舟曲縣東山鎮各個鄉村流傳百年的民俗活動。
李庭耀從山西太原發來報導,正月十五元宵節,清徐一名成年男子身背一根鐵棍,棍上舉著八九歲的演員。隨著背棍演員的步伐起伏,身穿戲服的小演員在半空中雙手揮動水袖,跟著音樂的節奏變換著動作,沿街表演。作為當地鬧元宵時最紅火的表演,徐溝背棍已傳承數百年。
「徐溝背棍」始於明代,據說當時在元宵節時,孩子們多由大人頂在肩上觀看鬧元宵,人們從中受到啟發,把孩子精心打扮,由大人雙肩頂著,走上街頭表演,逐漸發展成為獨特的徐溝背棍。
3月2日,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正月十五鬧紅火的演出隊伍綿延數百米,富有當地特色的表演精彩紛呈,現場喜慶熱鬧節日氛圍濃厚。 郭宏偉 攝
範麗芳從山西太原發來報導,中國傳統元宵節,山西省太原市30多公裡外的北白村將斷了多年的鄉村紅火重新辦起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許多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外出務工,農村逐漸萎縮,老齡化、空心化現象嚴重。即使在春節,偏遠山村也鮮見年輕人身影,而祖輩傳下來的「元宵鬧紅火、猜燈謎」等傳統娛樂方式也被逐漸遺忘。
鄉村的振興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還涉及到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山西省陽曲縣委副書記裴耀軍說,藉此元宵節,邀請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回來看看,感受一下家鄉的變化。
李佳贇從浙江寧波發來報導,來自俄羅斯、立陶宛、衣索比亞等國家的二十餘位國際友人來到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勤勇村,在寫福字、包湯圓、猜燈謎等元宵傳統習俗中,「花式」體驗了一把喜慶中國年。
楊珺、王黎從四川發來報導,20時許,四川宜賓市居民三朋五友共同驅車到附近的菜壩鎮五星村,開始元宵節特有的慶祝方式——「採青」。
採青,是中國不少地區過年沿襲一種的傳統民俗。四川省宜賓市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技術帶頭人凌受勳告訴記者,有文獻記載的採青從宋元時期就已經開始,是人們對春天的嚮往,也是為了分享新生的喜悅。「希望我們珍惜傳統,它蘊涵的民俗意義是積極的,也要預防不規範地採青造成對生態的破壞和勞動果實的踐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