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草長鶯飛,綠蔭冉冉。春末夏初,康森生態園迎來了100組家庭。霎時間,廣闊的農場熱鬧起來。迎面,一群遊客從生態園養殖區向外走,每人手裡提著一筐剛撿的鮮雞蛋。自去年7月開放以來,康森生態園陸陸續續迎來了不少遊客。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步鳳鎮三龍村黨總支書記柏建岡感嘆:「曾經貧瘠的『鹽鹼地』,如今成了田野花園。」
三龍村,一個名字被賦予美好寓意的傳統村落。十幾年前卻是個「不毛之地」。憶起往昔,柏建岡搖了搖頭。「種稻麥、種棉花一畝地掙七八百元,一戶農民一年收入不到1萬元。這是毛收入,還沒刨去人工費呢!」十年前,還在村裡當會計的柏建岡一到年底就發怵。不為別的,「一年到頭,集體帳上,一分沒有」。
年輕人在村裡待著賺不到錢,都各謀出路。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卻扛不起鋤頭。「等、靠、要」等不來三龍村的「小康路」,村兩委一合計,沒了勞動力,我們還有土地!全村一共8566畝土地,平均每戶七八畝,流轉出去,就是一筆收入。
土地值不值錢,土生土長的村裡人最清楚。57歲的李瑞蘭心裡琢磨,祖祖輩輩種田的「鹽鹼地」,咋還能長出個「金疙瘩」?
「發展高效農業吧!傳統農業很難幫助農村脫貧致富。」鹽城招商引資部門的同事給柏建岡出主意,將一家臺灣企業「引薦」給三龍村。2015年初春,康森生態園在三龍種下第一棵果樹。
為了解決三龍村土地鹽鹼性問題,生態園在建設之初,想盡了各種辦法。給每棵果樹根部套上「襪套」,再將自製有機肥施進去,利用控根器和有機肥結合的方式,對土質進行改良。為了更有效地解決土地肥力問題,園區將餘下土地全部栽種有機作物。萱草、大波斯菊、紫雲英,還有連片的五彩油菜花,這些草本植物既成為園區一景,又為土地增加綠肥,待到花期一過,全部被旋耕到地下,還肥於地。生態園營運副總監陳怡安特別喜歡園區的油菜花:「今年,我們和江蘇省農科院合作,示範種植了五彩油菜,除了常見的黃色,還有白色、粉色、紅色,非常漂亮。」花落結籽時,這些油菜便成為最好的綠肥,土地變得肥沃「有力」。
有機、精緻、高效,讓現代農業區別於傳統農業,康森生態園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更為嚴格。在「選品」上,「一棵梨樹只留15隻果,每隻的重量都在450克左右。」被留下的梨果,每一隻都是「體格健壯」「品貌端正」「渾厚圓潤」,只有這樣的果實,才能成為走上食客餐桌的「佼佼者」。成熟後的果實,可以供遊客採摘,然後稱斤售賣。另一部分則被打包、裝車,發往上海。去年,在上海的定點日式商超裡,康森生態園的梨果論個賣,一隻售價34元。
有了康森生態園的「加盟」,三龍村不僅解放了土地,還讓百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再就業。
疏花、疏果、套袋……66歲的三龍村二組村民柏漢林已經在生態園工作了5年。每天8小時,一年能掙三四萬。曾經拿鋤頭的雙手如今拿起剪刀,做起了精細活。最近的疏花季,老柏一人一天就能疏完長長的一壟地。柏漢林舉起手中的剪刀,向記者炫耀:「陳總都說,我現在的技術比她還好。」靠著這門手藝,老柏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甘甜的水梨同樣甜進了李瑞蘭的心裡。憑藉勤學苦幹,李瑞蘭當上了果園的「小組長」,每月收入3000多元,一家六口也從70平方米的房子搬到了三龍村城鄉統籌示範點的別墅裡。「梨子又香又甜,吃過這裡的梨,再也不願意吃外面買的。」提起曾經的「疑慮」,李瑞蘭笑了,「土質好了,鹽鹼地也能種出『金疙瘩』!」
首戰告捷,三龍村計劃將「綠色革命」進行到底。2018年,三龍村引進雲杉農光互補項目,在農業大棚外安裝太陽能組件進行光伏發電,大棚內種植果蔬、花卉等有機農業。2019年,雲杉農光互補項目年發電量3100萬千瓦時,年銷售收入近3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近百人。與此同時,太陽能發電技術節省標準煤9000噸,二氧化碳排放減少8000噸。
如今,三龍村舊貌展新顏。村集體年收入63萬元,全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長2.5萬元;規劃面積212畝的三龍新型農村社區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未來,三龍村將繼續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讓每個三龍人的生活都更具獲得感、幸福感。」柏建岡說。
交匯點記者 卞小燕 張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