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出生前,毛澤東母親文七妹已生兩胎,均夭亡。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第三個兒子毛澤東,格外疼愛,又很擔心,她唯恐這個兒子再夭折,便多方拜佛求佑護,並發心吃齋念佛。文七妹吃「觀音齋」的歷史,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毛澤東的母親除為兒子吃齋念佛外,還不放心,為使兒子「根基穩固」,她將毛澤東寄居娘家,文七妹娘家附近有個龍潭,內有清泉流出,四季不竭,旁邊挨著一塊巨石,高二丈八尺,寬二丈餘,傳說石下曾鎮一妖怪,石上建一小廟,稱為「石觀音廟」,遠近聞名,信眾常來朝拜禱告。
毛澤東出生不久,外婆同文七妹就把毛澤東抱到「石觀音廟」前燒香叩拜,拜石頭為乾娘。因毛澤東排行第三,所以小時候大家便稱他為「石三伢子」。
跟隨母親信佛
毛澤東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雖未讀過書,但佛教的思想對他影響極深,在生活實踐中她慈悲喜舍,平等待人,特別是對貧苦的窮人,要她的心都能捨得。毛澤東自幼在母親身邊耳聞目睹。深受影響,從小就跟著母親信佛,也經常同母親到附近鳳凰山的寺院去燒香拜佛。1909年,毛澤東曾因母親生病,親自許願到南嶽衡山去進香拜佛。他自家的堂屋正中還供奉佛菩薩像,也是依時按節地燒香叩拜,同時也拜天地和祖宗,從不間斷。
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澤東重返故鄉--湖南韶山沖故居,站在堂屋正中,指著擺過神龕的地方,對隨行人員風趣地說:「這是我小時候初一、十五工作過的好地方。」就在同一天,毛澤東還到父母墳地叩拜,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佛教以慈悲為懷以及喜舍、平等、博愛的思想,在毛澤東母親的身上都有很好的體現。她的心地極其善良,對貧苦人富有同情心,經常瞞著丈夫給貧苦鄉親接濟糧食。在饑荒年頭尤甚,簡直是個不顧一切地去接濟貧苦百姓。母親的為人處世,對毛澤東的成長影響極大。母親去逝後,毛澤東為母作
文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又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已的人,利已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已而利於別人的人,我母親正是最後一種人。」由此可見,母親的品德對毛澤東影響是何等至深!
毛澤東從小就在母親身上接受佛教思想教育,對貧苦大眾富有深刻的同情心。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在給黎錦熙的信中說:「自已的社會理想就是懷慈悲之心,以救苦海的眾生,共同走向大同聖域。」並囑黎錦熙說:「遇有語言文字學和佛學兩類之書,將書名開示與我。」「我都想研究。」二十四歲的毛澤東想進一步研究佛學,也是受母親之影響。直到他成為偉人,在他的著作中教導人們:「要做一個真正的人,純粹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毛澤東身為一國領袖,也不妄父母師長之恩。解放後,他把老師徐特立請到北京敘舊,見到徐特立行師生禮,站著同徐老說話,老師讓他坐下他才坐下。偉大是在平凡之中。他還經常寄錢給生活困難的父老鄉親和師友,而他自己則是節衣縮食,生活相當儉樸。總之,毛澤東之所以成為偉人,「懷慈悲之心,以救苦海從生」,同母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皈依虛雲未成
據全國勞模、黨委書記出身的靈巖寺副住持法安師說,李先念是在少林寺皈依的,劉少奇是在普陀山皈依的。提起周恩來的皈依,又生出一段故事。
有一次在武漢,毛澤東問周恩來:「為什麼你辦事總是那麼圓滿,別人辦不成的事;你總辦得成,你有何招法?」周答:「主席,我除了馬列,還有佛法。」
「你皈依了哪一個?」「虛雲和尚。」「這虛雲老和尚何許人也?」「虛雲和尚是當代高僧,他 父親是泉州知府,父親和叔叔就他一個男兒,給他討了兩個老婆,可他出家了……
毛澤東被周恩來說得心動,要周將虛老叫來武漢,虛老不肯:「自古法王大於人王,毛澤東要皈依,叫他到南華來。」毛澤東聽到也氣得一倔,皈依就此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