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智造 深耕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

2021-01-09 金融界

□本報記者劉楊

12月7日,上交所受理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智造」)科創板上市申請。根據招股書,公司擬募資25.28億元投向華大智造智能製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華大智造研發中心項目、華大智造營銷服務中心建設項目、華大智造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華大智造專注於基因測序儀、配套試劑及耗材等一系列相關產品的研發與製造,建設智能化工業製造平臺,並提供技術保障和解決方案。華大智造表示,未來三年,公司將加大對新產品及新技術的開發力度,有序推進新產品和新技術課題的研發,促進公司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產品的國產化進程。

兩大業務板塊

自2016年成立以來,華大智造始終專注於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以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要業務,為精準醫療、精準農業和精準健康等行業提供實時、全景、全周期的生命數位化設備和系統解決方案。

據介紹,目前華大智造已形成基因測序儀業務和實驗室自動化業務兩大板塊,並圍繞全方位生命數位化布局了如遠程超聲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產品。其中,公司基因測序儀業務板塊的研發和生產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具備了獨立自主研發的能力並實現了臨床級測序儀的量產。

截至9月30日,華大智造已取得境內外有效授權專利364項。在基因測序儀領域,公司形成了以「DNBSEQ測序技術」「規則陣列晶片技術」「測序儀光機電系統技術」等為代表的多項源頭性核心技術;在文庫製備、實驗室自動化和其它組學領域,逐漸發展出了以「關鍵文庫製備技術」「自動化樣本處理技術」「遠程超聲診斷技術」為代表的核心技術。

據了解,全球基因測序行業設備及試劑耗材提供商主要包括華大智造、Illumina、ThermoFisher、PacificBioSciences和OxfordNanopore等,其中華大智造、Illumina和ThermoFisher使用的高通量測序技術目前佔據主要市場份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基因測序設備行業整體銷售下滑。根據Illumina公告的2020年三季報,其2020年1-9月基因測序設備儀器的銷售收入同比下降超過20%。2020年1-9月,公司基因測序設備板塊銷售收入的下降趨勢與行業總體狀況相符。

相比之下,由於華大智造業務多元化、應用範圍廣,並沒有受到疫情的不良影響,2020年,公司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實驗室自動化儀器及試劑耗材出口銷售大幅增長,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報告期內(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1-9月),華大智造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02億元、10.97億元、10.91億和17.40億元;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4172.29萬元、1.25億元、-2.44億元和1.65億元。

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來源於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的銷售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主營業務對公司業績貢獻突出。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86億元、8.05億元、10.83億元、17.32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60.52%、73.37%、99.23%和99.57%;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4.20%、60.19%、52.07%和76.89%。

華大智造2020年1-9月的銷售收入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對此,公司表示,一方面隨著公司測序儀銷量增加,市場上公司測序儀總存量持續增長,帶動了配套試劑的銷量增長;另一方面,公司測序儀的更新換代促使測序通量不斷提高,促進了配套試劑耗材使用需求的增加。

華大智造的研發投入佔比始終處於較高水平。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30.54%、23.11%、31.46%和27.96%。由於公司所處的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對技術創新、多學科知識融合和產品研發要求較高,產品研發周期較長,因此在新產品研發過程中,公司可能面臨研發投入成本過高、研發進度緩慢等技術創新風險。

同時,報告期內,公司應收帳款金額較高。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帳款帳面價值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62%、49.13%、51.25%和35.14%。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客戶包括行業內知名的基因測序服務商及科研院所等,商業信譽良好,且公司已按照謹慎性原則計提了壞帳準備,但如果公司未來有大量應收帳款不能及時收回,將形成較大的壞帳損失,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佔同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99.68%、96.46%、79.18%和46.94%,客戶集中度較高。從華大智造前五大客戶名單來看,「華大控股及其他受公司董事長汪建控制的企業或組織」一直位居公司第一大客戶,2017年至2019年銷售金額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99.15%、92.38%、69.96%,其中華大基因佔比分別為37.14%、53.44%、55.92%。華大智造表示,公司已加大外部客戶業務拓展,關聯交易佔比也在逐步降低。

促進國產替代

為配合籌劃境內上市,華大智造歷經紅籌架構拆除、多次股權轉讓及增資,以及股份制改造。截至本次招股書籤署日,智造控股直接持有公司41.15%的股份,並通過華瞻創投間接持有公司11.15%的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汪建通過智造控股、華瞻創投合計間接持有52.3%股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本次上市融資,華大智造擬募資25.28億元投向華大智造智能製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華大智造研發中心項目、華大智造營銷服務中心建設項目、華大智造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華大智造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研發投入。在資金投入層面,公司投入較多研發經費用於對國內外領先的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產品製造以及市場拓展應用,公司一直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與行業前沿發展趨勢,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及對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工作,不斷推動產品迭代發展。

對於未來三年的發展思路,華大智造稱,公司將在現有技術儲備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和先進儀器設備,加大對核心技術特別是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研發投入,提升技術研發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公司將加大對新產品及新技術的開發力度,有序推進新產品和新技術課題的研發,促進公司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產品的國產化進程。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相關焦點

  • 華大智造科創板IPO獲受理 A股將迎「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第一股」
    引領生命科技核心工具全領域,破解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生命科技與生物技術是當今最前沿的科技領域之一。作為讀取和分析生命信息最源頭的基因信息的核心工具,基因測序儀是生命科學研究和生命產業發展的關鍵設備,為多領域應用提供底層支撐。長期以來,基因測序儀的研發和生產一直由部分國外企業壟斷。
  • 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 助力生命科技領域...
    事實上,華大智造與華大基因同屬於生命科學前沿機構華大集團(共包含9大板塊)旗下,背後實際控制人為華大集團創始人汪建,和華大基因系同一控制人旗下的關聯公司,但二者是兩個獨立公司,定位也有明顯區別。華大基因主要提供基因組學類檢測和研究為主體的先進服務;華大智造則立足於先進位造領域,為生命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提供全套生命數位化設備和系統解決方案。
  • 「生命科技高端裝備第一股」華大智造:國產替代打破歐美壟斷
    這意味著中國唯一、全球唯三的能夠量產臨床級別測序儀的產業公司,華大智造即將登陸A股市場,有望成為國內「生命科技高端裝備第一股」。明星機構扎堆:B輪創國內基因測序領域最大單筆融資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華大智造在生命科技產業上遊端獨具的核心競爭優勢,其籌備上市前就備受機構青睞,兩輪融資明星機構身影頻現。
  • 華大智造 「超級生命計算機」DNBSEQ-T7 正式交付
    2019年9月9日,由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智造」)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正式交付商用,首批測序儀已抵達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和微基因(WeGene)等合作夥伴的實驗室。來自交付前的用戶測試數據表明,T7數據表現符合預期,各項指標均表現良好。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作為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了學術和商業的雙豐收。
  • 華大基因運用NVIDIA加速器破解生命密碼
    華大基因展示的雜交石斑魚,其生長速度和體重是普通石斑魚的2-3倍,而且口感更好  如今,憑藉著高科技的優勢和影響力,華大基因已形成科學、技術、產業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建成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產學研隊伍,開展一系列的重要動植物、人類健康、生物能源等基因組的研究,致力於人類健康服務事業和科技應用領域的發展
  • 【中國智造看湖南】用生物科技締造湖南人的生命銀行
    由人民網湖南頻道發起的「中國智造 看湖南——中國優秀品牌湖南建設案例」徵集報導活動正式啟動,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湖南一批優秀企業,通過他們的產品、技術或服務,傳承工匠精神、傳遞中國自信,與人民群眾形成緊密情感連接和價值認同,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湖南企業奮進的磅礴力量。 以前,「再生」似乎是專屬於科幻電影的橋段。
  • 美國再放冷箭:華大基因子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
    7月20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將11家中國公司加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華大基因旗下的新疆絲路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而列入實體禁售清單的原因,仍是其慣用說法:「配合政府侵犯人權」、「強迫勞動」、「強制收集生物識別數據」等。
  • 專訪華大基因CSO茅矛:基因測序比生辰八字管用
    據他介紹,華大基因主要由華大醫學和華大科技合併而成,將在深圳創業板上市。事實上,2015年12月,華大基因就曾遞交過招股說明書。作為第三方測序服務機構以及生物信息分析軟體提供商,華大基因兩周前宣布完成了第10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診斷(NIPT)。
  • 海博會論壇火熱啟動,義合控股(1662.HK)附屬深圳華大海洋挖掘價值...
    來源:時刻頭條10月15日至18日,國內海洋領域內最有分量的活動-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簡稱"海博會")在深圳舉辦,而為把握生物醫藥科技前沿發展動向,探索海洋生物醫藥與功能製品領域的產學研聯動機制,在10月14至15日,"海洋生物醫藥與功能製品產業發展論壇"及相關配套活動則搶先登陸,本次的論壇由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華大海洋")承辦,行業多位大咖悉數登場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在新技術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貢獻  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華大基因:公司感染防控的主力產品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檢測...
    基因測序技術在生育、腫瘤、感染以外,在非臨床領域,有哪些應用突破口?公司回答表示,感謝您對華大基因的關注。 公司於2019年成立專注於腫瘤早篩業務和數據服務的子公司華大數極,致力於提供精準、普惠的癌症篩查檢測和健康服務。
  • 「生命密碼」:從讀懂到開始編寫
    經濟日報記者 喻 劍攝圖② 華大基因測序平臺。 王希哲攝圖③ 酵母基因組人工合成項目華大基因研發團隊。經濟日報記者 喻 劍攝圖④ 國家基因庫外景。經濟日報記者 喻 劍攝人類對生命奧秘的探索從未停止。與之相對,動物、植物、真菌等真核生物具有多條線性染色體,DNA通常會包含數億乃至數十億鹼基對信息,生命形式更為複雜豐富。原核生物基因組的合成,開啟了化學合成生命研究之門。科學家孜孜以求的下一步,正是挑戰性極強的人工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
  • 從「製造」到「智造」南陽接連放大招
    2014年以來,南陽市先後實施「五個一百」行動計劃、龍騰計劃、重點工業企業培育計劃、「千百」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工程、「中國製造2025」南陽行動等,推動南陽製造業向「智造」轉變,為先進位造業加快發展積累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宛城區新能源及裝備製造、新野縣紡織服裝、淅川縣汽車零部件、唐河縣裝備電子等4個產業集群,已被納入全省重點培育的超百億元產業集群。
  • 百圖生科:中國首家生物計算驅動生命科學企業,2021招聘領軍人才
    百圖生科(BioMap)是中國首家生物計算驅動的生命科學平臺公司。由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發起創立,李彥宏一向偏愛長周期的賽道,AI+生物是一個長周期、大規模的投入,包括新型多組學檢測分析、高通量實驗模擬、智能化分子發現引擎。
  • 深圳科學家編寫「生命密碼」
    【深圳商報訊】(記者 塗競玉)生命可以設計和再造嗎?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成功合成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研究結果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我國也因此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昨日上午,「人工再造生命體」酵母基因組人工合成項目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市民中心舉行。
  • 破譯生命終極密碼 華大基因用「AMD六核皓龍處理器」支持世界頂級...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9月9日,其基因的測序能力及基因組分析能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多年的發展中,華大基因建設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年輕的產學研隊伍,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開創了科學、技術、產業相互推動的發展模式,在基因組科學和產業發展領域再現了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蹟。
  • 光明日報頭條: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2017年3月,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研究成果形成的4篇論文以封面的形式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2018年3月,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探索生命 惠益健康-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生物技術
    法國開發新型慢性B肝治療藥物基因療法與免疫療法有進步本報駐法國記者李宏策法國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繼續取得成果。2020年歐洲肝臟學術研究年會(EASL2020)上,法國研究人員提出利用CRISPR-cas9開發治療慢性B肝的新型藥物,通過基因編輯實現靶向B肝病毒,可能產生B肝表面抗原。此外,基因療法也在不斷取得進展。
  • 基因檢測是科學還是算命? 基因概念股瘋漲背後的機會
    一、引言   基因檢測這項探究「生命密碼」的神秘科學,因2013年一則好萊塢著名影星在進行基因檢測後決定手術切除雙乳腺從而避免基因缺陷可能導致的疾病的新聞開始走入公眾視野。   隨著討論基因話題的深入,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例如昂貴的檢測費用以及提前進行預防性手術是否過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