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了一本書,叫《中蘇關係史綱》,作者是研究國際冷戰史的鼎鼎大名的沈志華老師,書裡面講了許多新中國與蘇聯之間的「恩怨情仇」,非常有意思耐人尋味,值得推薦給大家。
(不過沈志華老師的書,寫作方式類似於專業文獻的寫法,初次閱讀可能翻幾頁就翻不動了,之後會好很多。)
關於蘇聯,我們許多人大概就是蘇聯「老大哥」的印象,確實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借了我們不少錢,又是派人又是給裝備的,幫我們搞經濟建設,客觀來說,這對當時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不過,今天想說的是,對於蘇聯「老大哥」給的錢和裝備之類的,我們也不是白拿的,償還利息是肯定的,作為回報,我國也答應了其提出的許多附加條件。
後來1960年左右,中蘇交惡正是因為蘇聯提的要求太「過分」了,超出了我國能夠接受的底線,才導致了中蘇關係突然惡化。
(當時蘇聯為了本國核潛艇需要,提出在我國海南島建立一個長波發射電臺,因為涉及國家主權,我黨毛主席拒絕蘇聯的這個要求。)
再說回蘇聯給我們提供貸款這個事情。
根據史料記載,從1950年2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籤訂開始,到1955年末,蘇聯總共向我國提供了大約56億盧布(約合14億美元)的貸款,前後大概有11筆的樣子。
首先,這14億美元的貸款,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既是雪中送炭,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按照當時新中國的體量,這點錢其實根本不夠用,但是我國卻沒有索要更多的貸款。雖然蘇聯向其他亞洲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等,提供的貸款數目也想相當大,有些甚至超過貸款給中國的數目,但是新中國當時還是比較「硬氣」的。
其實倒也不是蘇聯不願意多給,我黨領導人之所以不願意多借,還是覺得靠別人貸款終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想要脫貧致富還是得靠中國人自己,正如我黨毛主席自己說的那樣,近數年內「多借不如少借」。
其次,這14億美元的貸款,真正用在經濟建設上的貸款數目是極少的,只有不到1/5,其他都是軍事用途,當然最主要就是為了滿足抗美援朝的需要。
比如1951年初的9.86億盧布(約合2.46億美元),和1952年的10.36億盧布(約合2.59億美元),主要用於購買韓戰上所需的軍事物資。
真正用於經濟建設的貸款數目,只有十二三億盧布的樣子,如果要認真算起來,還比不上印度跟蘇聯借的1/10.
再次,蘇聯向我國提供貸款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附加條件,「趁機」向我國「索要」了許多蘇聯急缺的戰略資源。
一方面,在1950年提供給我國的貸款協議裡,明確提出了「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供貨時間前後長達14年,還詳細提出了每一年的供貨量不能低於多少噸。
這對當時的新中國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雖然我國在這幾種有色金屬資源上確實儲量不少,但是相對應的開採和生產能力都是非常落後的,滿足自身所需已經是十分困難,還要額外滿足蘇聯的需求量,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不過,當時為了維持與蘇聯的友好關係,我國都儘量給予了滿足,只是在每一年的供貨量上提出希望酌情減少。
再說另一方面,蘇聯當時生產汽車是需要用到橡膠的,但是蘇聯因為地理環境限制,是根本無法生產橡膠的,所以基本都需要靠進口,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與美國正處於冷戰狀態,因此想要從國外進口橡膠是十分困難的,於是蘇聯想到了從我國這裡找「路子」。
一開始提的要求是,希望以中國的名義,向國外進口橡膠,然後再轉交給蘇聯,對此我國也是儘量滿足這一需求。比如1950年11月的時候,史達林提出希望中國能幫助蘇聯從國外代購5000噸橡膠,我國不僅同意了這個要求,還額外提出可以將數目增加到8000噸。
只不過,後來隨著志願軍入朝作戰,美英對我國採取了嚴厲的經濟封鎖,我國想要進口橡膠也變得非常艱難,但是後來我國還是在1951年上半年,通過天津和廣州的兩家英國公司,順利進口了大約4800噸橡膠,並全數轉交給了蘇聯。
之後,隨著國外對我國的經濟封鎖越來越嚴重,史達林提出希望能在我國海南島種植橡膠,還提出以中蘇合辦股份公司的形式,對此我黨毛主席給予了反對。
種植橡膠,需要建立生產線是毫無置疑的,但是這個公司不能是中蘇合辦,蘇聯人不能介入,毛主席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由蘇聯提供貸款,由中國人自己運營生產線,但作為回報,我國答應等橡膠成熟上市之後,每年將以低於世界橡膠市場的優惠價格,向蘇聯提供所需的大量橡膠。
應該說,當時的新中國在當時十分強大的蘇聯面前,作出一定的犧牲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不過,後來隨著抗美援朝的結束,我國停止了蘇聯方面的貸款,等到十年之後,也就是1964年,我國還清了欠蘇聯的所有貸款及利息,比預先設想的時間還提早了一年,總共是償還了蘇聯大約62億盧布(約合15.5億美元),其中包括5億盧布的利息。
還清欠款之後的當年12月3日,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在會見外國記者的時候,表示「中國已經是一個沒有任何外債的國家」,這種高興和自豪的心情完全是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