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

2021-01-15 文字溫暖心靈

世間之事,皆有陰陽之分?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在人叫調整心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鬥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但阿鬥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芸芸眾生之疾。

積德一定要多積陰德,行善一定要不求回報,佛家認為,這十種善事最積陰德,看看你做過幾種?

◆第一、廣結善緣。

「緣」是關係的意思。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慾的關係稱為淨緣;造成眾多的善緣與淨緣,稱為廣結善緣。

《四十二章經》中說:「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初果聖人)。」乃至飯一已至無修無證程度的大解脫人,功德當然更大,以此類推。

廣結善緣就是要與人為善,凡事都要學會推己及人,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要多結善緣,就能積累陰德。

◆第二、勸人向善。

《經集》說,應該與聰明睿智、學問淵博的善人交往。

《長阿含經》曰,迷於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卑,五者多羅槃,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法句經》雲,去惡從就善,避酒知自節,不淫於女色,是為最吉祥。

對待惡人,不要以惡制惡,而是要學會引導對方,勸人為善,惡人只是因為被自己的業力控制著,身不由己才會造下惡業,我們要先積累陰德,就要學會多去勸人向善,一旦惡人向善,你就會功德無量。

◆第三、愛護生命。

塞涅卡說,如能善於利用,生命乃悠長。

生命是母親塑造出來的,是上帝賦予我們每個人的,在我看來生命是無法衡量的!

17歲的桑蘭在花樣年華受到重創,她沒有消沉,卻坦然擦去父母親友的淚水。她說:「別難過,我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面對突然的變故,不放棄生活、不放棄希望、不放棄追求,都絕不僅是說一句簡單的「熱愛生活」就能輕易達到的,而這力量的唯一源泉就是:極大的勇氣。桑蘭的勇氣讓所有的人感動也震撼。

生命是單程路,不論你怎樣轉變抹用,都不會走回頭,你一旦明白和接受這一點。人生就簡單得多了。

佛家認為,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當我們遇到身邊有眾生需要你幫助時,一定要伸出援助之,當其他眾生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能幫則幫,多去愛護眾生的性命,就是在為自己積累陰德。

◆第四、孝順父母。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們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還撫養我們成人,傳授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認為世間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孝敬父母。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弘揚著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在古代先人們早就深刻明白這個道理,流傳下來無數孝敬父母的故事。

例如楊華為了孝敬年老的父母,辭去所有的官職,帶父母回鄉安度晚年,捨棄了他的利益,在論語中也有這樣的例子,「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告訴我們要竭盡全力去孝敬父母。

母親是這個世界給予你所有關愛的人;母親是這一生中唯一願意為你放棄一切的人;母親是會用生命去守護你的人;從現在起,孝順父母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從小事起,經常去關心我們的父母,讓我們多一些子女的情感。父母給予我們太多,我們應當明白他們的關愛。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句話出自作家畢淑敏的作品《孝心無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還有歸處,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父母不在了,家只能叫做故鄉了,因為我們最牽掛的人已經不在。這句話主要告訴我們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多加孝順。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再去後悔。

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父母就是世間最大的福田,要想積累陰德,一定要多去培養福田,培養福田最好的行為,就是孝順父母。

◆第五、修橋鋪路。

在中國四大名橋中,有關於集資的傳說融入了中國的傳統的文化和信仰。或者觀音,或者八仙,或者大儒……這是人們一心向上的崇高信仰。

很多古人認為,修橋造路,是為後人積德行善的義舉,他們相信有來生有極樂世界;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

這是一種純潔美好的願望,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精神信仰。所以在今天,當我們只看到金錢之圓與方時,整個世界的圓與方,就近於模糊並且消失了。

如果條件允許,修橋鋪路造福一方百姓,也是一件最積陰德的事,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都能為自己積累福德。

◆第六、舍財布施。

《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布施」分作三大類——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就是指財物;「法」是講智慧、技術這一類的布施。

怎麼布施?幫助別人。我們會,他不會,我們熱心、耐心的去教他,這就是法布施。世間法,你能燒一手好菜,手藝很高明,他不會,你教導他,這也算是法布施。所以法施裡面範圍廣大無邊,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

佛家認為,布施是最積福報的行為之一,世人都喜歡金錢,如果我們能夠舍財去利益眾生,用自己的金錢去幫助更多人,不僅能去除自己的貪心,還能因此收穫布施帶來的善果。

◆第七、持戒修身。

如果抱著這樣的心去修佛,那就算是修到最高佛果,也僅僅是小乘,阿羅漢。真正大乘修佛人是普度眾生,讓世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不是僅僅想自己來世有福報。

金剛經有句謁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即便是來世有福報,但福報盡,仍墮六道輪迴,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心,有這樣的心在,小乘都難修成。

什麼是善知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善知識。行善可以積德,持戒同樣也能積德。如果你能在生活當中,經常持戒修身,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福德自然會增長。

◆第八、修行忍辱。

我們學善知識修什麼?無非是去「貪嗔痴」而已。《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

我們遇到冤親債主,總是過去今生有不愉快的事情,今天遇到了,他才來傷害,決定不能怪他。 我們要學忍辱,忍人之不能忍。別人沒學善知識,看不到三世,我們現在看到三世,他迷惑,我不迷惑,我要跟他一樣,就大錯特錯了。

不能忍辱,這是大病!不曉得「不能忍辱」這個煩惱的嚴重,可以說是非常猛烈的傷害。佛家在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你一發脾氣,你的功德就燒掉了!

佛家認為,嗔怒是最損福的行為,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我們要想積陰德,一定要不要去損陰德,所以要多修忍辱,忍辱可以對抗嗔怒,當你脾氣變得越來越好時,福報自然就會增長。

◆第九、不揚人過。

修行是完善自己,寬容別人。人生,因為有殘缺,所以修行。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盯著別人的過失與缺點不放,就是自己的一個缺點。

人生的痛苦,一部分在於自己的缺憾,一部分在於看不慣別人。修行,就是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寬容別人淡化痛苦。

人生是很累的,你現在不累,以後就會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現在不苦,以後就會更苦。唯累過,方得閒。唯苦過,方知甜。

不說人短,不思人過;不念人惡,不揚人錯。能過就是生活,能走就是道路。莫嫌路顛簸,世界本曲折。

俗話說:「揚人惡,即是惡。」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不到處論人是非,就是在為自己積德積福。

◆第十、隨喜功德。

所謂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隨喜主要是指見他人行善、修行有所成就或者離苦得樂,心中升起歡喜心。隨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更有功德,隨喜的功德是廣大不可限量的。

隨喜讚嘆他人,隨喜幫助他人,都同我們平日吃齋、誦經、念佛一樣,都是每一個修行人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

別人行善事,我們隨喜幫助;別人得到成就,我們隨喜讚嘆;別人遇到喜事,我們隨喜祝賀。這些,都是隨喜之事,皆具有無上功德。所以我們若能夠有隨喜之心,那麼我們將收穫綿延不絕的福報。

經常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

◆結語

朋友們,「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這十種善事,做得越多,福報就越大。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5種善事,看看你做過幾種?
    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積累多少財富,而是要多積陰德。  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了凡四訓》讀物裡就講到: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所謂積陰德,就是暗中去做有德於人的事,也可以理解為做好事不留名。為什麼有些人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這些人不是傻,而是真正有智慧,有些人做了好事不留姓名,就是為了給自己多積點陰德。
  • 一生多做善事,廣積陰德,福報大
    積德行善的事情,任何人都會去做,但是積德亦有「陰德」和「陽德」之分。萬事萬物都在變,變化中也有不變,就是萬事都有陰陽兩面。我們的一念善心、善行,都是積德。所謂陽德就是為善而人知之,陰德則為善而人不知。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這就是其中的妙理,你是想要上天護佑,天降吉祥呢,還是想要世間的名氣。有智慧的人肯定選擇前者,都希望天地護佑,人生吉祥。佛教中也講:種善因,得善果。
  • 何謂「陰德」?道教為何要勸人廣積陰德呢?
    「陰」是暗地裡的意思,「德」就是善行,陰德即暗地裡行善而不為人知,行善為人所知則是陽善。分粥賑饑、築橋鋪路,這些都是屬於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必將賜福於他。行善是出於真心,而不是為了揚名立萬,沽名釣譽,也不是為了求得福報,這才是真正的積陰德。《周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積德行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慶;作惡的人家,則必多禍殃。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 人積了陰德,看看你有嗎?
    ,看看你有嗎?人做善事和壞事,都會在色身上體現出來。比如說陰騭紋,就是講人積累了陰德,就會在臉上留下痕跡。那如果做了缺德事,色身上也應該會留下痕跡。這個是一定的。  比如說藥師法門裡,通過五官,可以看一個財運,父母,子女,福德,壽夭。那一個人命運,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業力,就是過去的善惡業,在色身上留下痕跡。可以看清自己,看到自己哪裡不足,哪裡需要加強。
  • 積陰德,可以衝破先天八字的束縛
    而做善事不讓別人知道,並且心中不求任何回報地去做,這就叫積「陰德」。「陰德」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扭轉命運,衝破先天八字的拘束,帶給一個人和後代的福報,大的不得了。李林琛在與筆者的一次閒聊中,無限感觸地說:「我從兩個兒子的經歷中明白了一個真理,一個人只有做好事,積陰德才有好報。天理昭昭,善惡必報,只是人難知。一個真理,一個人只有做好事,積陰德才有好報。天理昭昭,善惡必報,只是人難知。
  • 什麼是陰德?
    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而沒有刻意告訴別人,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也有說是:陰德指在人世間所做的而在陰間可以記功的好事,也指暗中做的好事。陰德是隱藏的德行,與陽善的公開行善是相反的。
  • 學佛人:這四件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
    這四件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第一件事:孝順父母。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最大的善。行善可以積累福報。做到孝敬父母就是做了最大的善事,自然福報不淺。一個人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對其他陌生人,他更不會幫助,更不會行善了。所以一個人是否有善的屬性,就看看他是否孝敬父母。
  • 佛教:什麼是陰德?如何積累陰德?
    但如果「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則易被造物所忌,多有奇禍」。就是說如果只是表面上行善,暗地裡卻存有壞心,享受到的世名與所行之事嚴重背離,那就不但無任何福德,反而造下惡業,易感召禍事,是極為不利的。與「陽善」相對應的就是我們本篇文章主要談及的話題「陰德」。陰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不貪功名,暗中所作的有德於人的善事。
  • 為什麼老一輩人常告訴年輕人要「多積陰德」?
    《了凡四訓》中,簡要講述了「陰德」和「陽德」的區別:「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也就是說,你做的好事完全顯露出來,別人都知道,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都報導出來,這就是陽善,即陽德;而如果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你自己也沒有刻意去告訴他人,這就是陰德。陰德和陽德間區別很大,我們都說積陰德,而不強調積陽德,就是因為兩者有別。
  • 這10種行為,會慢慢消耗你的「陰德」,要警醒!
    種善因,結善緣,得善果,感恩您點點「關注」,感恩您閱讀本文。古人常說:「德者,得也,世間萬有,唯有德者居之。」佛法認為,一個有德之人,就有了世間的福德資糧,如果我們不去損耗自身的陰德,就不會招來災禍。在佛教看來,這10種行為,會慢慢消耗你的陰德福報,一定要警惕,一旦福報耗盡,必有禍殃,要想遠離災禍,就要遠離這10種行為。第一、心量狹窄。佛家常說:「量大福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如果一個人心量狹窄,總是自私自利,喜歡斤斤計較,福報就會被損耗,這樣的人會越活越苦。第二、嗔恨心重。
  • 人積了陰德會有科名星和陰騭紋這樣的痕跡,看你有沒
    曾國藩對面相的解析:人的相貌有清逸、古樸、奇偉、秀雅幾種分別,主要通過科名星和陰騭紋來辨別。科名星在人13歲到39歲期間隨時可以看到;陰騭紋,在人19歲到46歲期間可以隨時看見。陰騭紋原指默默的使安定的意思,後來轉指陰德,陰騭紋就是陰德紋,但在相學中卻是泛指人作善或作惡後,而表現於面上的紋或神與色。 廣積陰德,做了很多善事的人眼下會有一重或二重或三重細如絲的細紋,此紋細而有光澤優美,是名陰德紋。一個人做了很多善事,「陰騭(音志)紋」方才外露出現。有陰騭紋,萬事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有上天關照。
  • 佛教:這三件最損陰德的事,快看你做過嗎
    《了凡四訓》中有言: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這句話也就是說,一個做了「陽善」的人,享受的是世人的讚譽和眼前的福報;但是如果一個人積了「陰德」,那可謂是功德無量,不僅上天會眷顧,來生也會享福。那麼何為「陰德」?凡為善而人知之者,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
  •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4種面相,不用花錢就能美容,相貌秒殺整容臉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幾種面相,不用花錢就能美容,相貌秒殺整容臉。通過一個人的相貌,就可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畢竟「相由心生」,內心怎麼想的,往往會表現在面部。這就是常說的「喜怒形於色」,可以說我們的相貌每年都在變化,只是我們沒有注意而已。
  • 多行不仁,禍及子孫;多積陰德,廣利後世!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祖上積德」。很多時候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形容這個人很幸運,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這句話。一個人的性格、習慣、品行都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的,如果一個家庭的長輩是有德行的人,那麼孩子會受到薰陶。
  • 佛教:最積「陰德」的5件事,你能做到幾件?
    《了凡四訓》裡有句話: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陰德」厚重的人,往往可以得到上天的庇佑和加持。「行善不見善,前世有虧欠;作惡不見惡,前世有餘德」,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惡人並沒有遭受惡報,往往是因為他們前世積攢有陰德福報。
  • 佛教:最積「陰德」的5件事,你做到了幾個?
    《了凡四訓》裡說道:行善而為人所知,即為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即為陰德。相比陽善,陰德的功德更大,有句話叫「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陽善雖可得世人讚譽,但終不及陰德的天道善神護持。世人皆一味燒香拜佛求保佑,卻不知真正保佑自己的不是外在的神靈,而是自己的德行。
  • 易損陰德的十件事,你做過幾件?哪怕做過一件,都可能招來災禍
    所以,多積陰德就是在不知不覺中在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做福報。一個人是否會得到福報,還是迎來災禍,其實都跟自己有關。如果經常做的是積陰德的事情,福報自然而來。如果做得是損陰德的事情,那麼災禍當然去找你了。《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想要積累自己的陰德,那麼損陰德的事情就不要做了。看看下面這十件損陰德的事你有做過嗎?哪怕做過一件,都可能招來災禍。
  •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4種相貌,純天然相貌遠勝美容和整容臉
    佛教:陰德深的人,有4種相貌,純天然相貌遠勝美容和整容臉。通過一個人的相貌,就可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畢竟「相由心生」,內心怎麼想的,往往會表現在面部。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每年的照片,幾乎每年都有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相貌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 這件事最積陰德,現世改命最快
    世間最真實的功德,在於積累現世陰德。它是別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所做的善事積累的功德叫做陰德。無意之中所做的善事,比平日裡有目的所做的善事,更加具足功德。從前有個人去算命算出命裡無財,他垂頭喪氣回家。路上撿到一塊黃金,想起算命所說,不敢違背天命,便原地等失主。不久一位男人急匆匆過來問他黃金,他立即還給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