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廣為流傳。文章中提到某名校幼升小報名人數8000多人,經過網選、機考、面試三輪,最終只錄取60人,競爭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報導說,這是一批「懂得核反應堆」「學微積分」的優秀的幼兒園畢業「牛娃」,他們就是「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這些超級的牛娃簡歷到底如何讓人驚嘆,下面我們先欣賞一下:
簡歷一:
壓倒眾人的超能力:三個月開口說話、18個月熟背《弟子規》、琴棋書畫樣樣精通、3歲玩潛水,會英語,會法語,清華博士老爸,復旦碩士老媽。
簡歷二:
壓倒眾人的超能力::權威測評IQ141、未讀小學奧數得全國大獎、未讀小學就入圍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 、未讀小學就是全國特長生,許多大人都不明白的數學 題目,自己就有獨到的見解。
簡歷三:
壓倒眾人的超能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讀的了英文,解得了數獨,背得了古詩、探討歷朝歷代,談論恐龍滅絕、能夠編曲填詞。
簡歷四:
壓倒眾人的超能力:看遺傳學書、研究西洋棋高級戰術、數學懂得2的13次冪等於8192、聽懂一些函數和極限的概念、掌握複雜四則運算,小數、分數、冪的計算和方程變換、會編程寫代碼、學習算法和數據結構知識。
多年前,聽過一個相聲,一個人說,我三歲就上小學了,另一個人說,我還沒有出生,大學就畢業了。這裡,幾乎就是事實了!
看完這些孩子的簡歷,再想想自家的孩子,筆者真是慚愧呀:
第一,作為父母,自己真的不行。一是學歷不高,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二是自己的財力高。他們小小年齡就能被父母帶著南天海北到處遊歷,而自己如今整個河南省還沒走遍呢,全國的地方更是去的很少。
第二,孩子不行,多半怨父母。人家孩子,小小年齡就看《奧數教程》,看遺傳學書、研究西洋棋高級戰術 ,會編程寫代碼、學習算法和數據結構知識。這肯定是父母所教,父母是引路人,是好榜樣。而自家的孩子,如今都快小學畢業了,還抱著一本漫畫書看了又看。
第三,人家孩子是人才,咱家孩子今後只能是給他們打工了。這樣的孩子太厲害了。可以肯定,他們就是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自己的孩子,考試從來沒有考過滿分,未來能考上個一般的大學也就不錯了。
很早的時候聽到過一個觀點,如今的教育,三歲以前,孩子就開始幼兒園的知識,幼兒園學習小學的知識,小學階段開始學習中學的知識,中學階段開始學習大學的知識,大學階段又返過來學習三歲以前、幼兒園的知識,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
看到上面的簡歷,筆者無限感慨當下教育:
首先,「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觀念,害得多少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能進入「名校」,紛紛將孩子送入培訓班「惡補」。這一方面不適合孩子的心智發展,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沒有了應該有童年快樂。
其次,這不是「領跑教育」,而是「拔苗助長」。 多數孩子的智力水平是相當的,後天的教育重要,但不能無限的拔高的教育,而是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進行。專家指出: 家長「搶跑」讓孩子早於同齡人掌握更多技能,但其實早期教育的「領跑」優勢並不會一直保持下去。這些兒童上小學四年級後,就會逐漸喪失這種優勢 。
再次,「神童簡歷」折射家長集體焦慮。在階層變動停滯,優秀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每一個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能有所突破,能夠搶佔街機。但是,現實的競爭無限的殘酷。為了提高自己獲得優秀教育資源的可能性,有些家長,良苦用心,一方面為難孩子,讓孩子報班、學習,過剩的進行營養,一方面為難自己,給孩子做一些不切實際的規劃,巧立名目的包裝。
有報導說,最近網上傳播的所謂『天才小囡簡歷』,經比對,許多帖子屬杜撰。嗯,還好帖子是「杜撰」的。
不論內容真假,確實被震撼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