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6月24日報導:暑假來臨之際,一些「幼升小」的家長們又焦慮起來,為了能讓孩子在一年期「跟得上」進度,一些家長為孩子在暑假報了拼音班、數學班。但對此做法,專家和教師們紛紛表示,拔苗助長完全沒有必要,應該把精彩的暑假還給孩子。
幼升小,勿讓孩子變得焦慮
2013年上海市教委公布了「入小學零起點」政策,再次把幼小銜接工作提上日程,明確指出要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在一些幼兒園,進入大班後,家長們就開始為入小學擔心焦慮,開始關注幼兒在園所學的內容是否能夠應對入小學面試,是否能夠不輸在小學的起跑線上。有的家長更是焦慮,甚至從中班有甚者從入園開始就不斷的關注幼兒園所教的「知識」。
烏南幼兒園園長龔敏說,家長有這種心情,幼兒園首先應該抱著理解的態度來面對,但是重要的還是如何通過有效的辦法來消除家長顧慮,讓家長懂得,「幼小銜接不等於提早學習學科知識」。
龔敏介紹說,烏南幼兒園曾經做過調研,與大班即將畢業的孩子們聊天,談及「你們為什麼要上小學呢?」孩子們的回答代表著他們不同的心境。3/5孩子擔心的是學習上有困難,而2/5孩子還擔心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問題。「從孩子們形形色色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小學這個詞眼因為有了過多的提及及強化,在不同的孩子腦中已然留下了不同的認知。而這些成人傳遞給孩子從而帶給孩子主觀上的認識。」她表示,幼小銜接,做好幼兒心理上的銜接,幫助幼兒正確認識小學,消除他們對於小學的負面認識是刻不容緩的一件工程。
啟蒙教育:遵循幼兒身心發育規律
面對家長們的疑慮,上海市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郭宗莉表示,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啟蒙階段,學前教育的科學性在於它始終倡導和十分重視啟蒙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而一切以灌輸知識和訓練技能為目的提早、超前的教育,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郭宗莉表示,「零起點」並不是指「零準備」。它的目的是要求家長在孩子入小學前不要對孩子過多進行學科類知識的所謂「準備」,更不必要提早學習小學的學科知識。對於「零起點」的認識不能陷入認為「幼兒園什麼都不教」的另一個誤區,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但是都分別承擔著對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任務,幼兒園教育對孩子早期發展的促進有其獨特而非從屬的價值。幼兒園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教育不僅為孩子後繼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啟蒙基礎,更對孩子今後一生健康、幸福產生影響。
她表示,提出「零起點」教育,惠及所有入小學的孩子,能幫助他們順利快樂地進入小學學習生活,「零起點」的核心內涵是遵循幼小過渡期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孩子心理發展連續性與階段性發展的特點,是科學的、實質性地把握好孩子學習成長每一個階段的教育特性,符合孩子長遠發展的目標。
基於課標教學,減少盲目攀比
此外,在上海市教委今天舉行的相關工作會議上,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表示,市教委推出了「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針對目前小學教學與評價還存在一些偏離課程標準要求的現象,明晰、細化課程標準,優化和刪減教材的,調整教學策略,促進課程標準與教材、教學、評價的一致性。
2013年8月7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小學階段實施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的意見》(滬教委基59號文)頒布,要求上海市各小學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要求、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相關要求,開展教學和評價活動。在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試點工作成效頗豐。
基於課標的教學曾引起了家長的「不滿」,但很快,家長的疑慮就消失了。閔行區平南小學校長張小娟說,市教委推出了《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研究項目後,對於小學入學起點和教學起點的問題、一年級學生回家不留書面作業等改革措施,在學生、家長中引起了不小反響:「老師,沒有作業怎麼行?我們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心中沒底?」於是,上學期末,學校語文學科進行了一年級小樣本家長問卷。每班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各兩名家長參與問卷調查。
「問卷分析後,我們意識到必須將《一年級第一學期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家長版)》、《一年級第二學期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家長版)》掛在班級QQ群裡,供家長查閱,以便家長了解孩子到達什麼程度算是達標,減少無謂的焦慮和盲目的攀比心理。」張小娟介紹說,「比如,不少家長憂心忡忡:課後生字,孩子默不出怎麼辦?學習、了解了兩個學期的《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後,家長覺得放心多了:哦,原來從第二學期的第25課開始,才要求孩子默寫。」此外,語文教師在改進教學的同時也力求影響學生家庭的教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