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邊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
□本報記者 寇敏芳
8月24日,見到鹽邊縣格薩拉鄉坪原村村支書謝克古時,他正著急:四個規規整整的標準化羊圈「碼」在山凼凼裡已經幾個月了,就等著驗收後投入使用了。
坪原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共有581人,137戶,全部為彝族,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40戶,擺脫貧困成為了村民們最著急的事情。所有人都希望,羊能夠快一點「住」進圈裡。
同樣著急的,還有陳雪友。身為攀枝花市中康新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場場長,他有一個跟謝克古一樣的身份:坪原村養羊合作社理事。
陳雪友與坪原村的緣分,源於一次彝族山區扶貧模式的探索——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四個羊圈和一群羊將如何幫助大山深處的彝族村子脫貧致富?
扶貧資金打捆建起養殖小區
從格薩拉鄉到坪原村需要翻兩座山,坪原村地處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低,家家戶戶只能種馬鈴薯、蕎麥等,以傳統耕作模式為主;養殖業只有羊,以分散放養為主。農業產業基礎設施缺乏,無龍頭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帶動,群眾經濟發展緩慢,嚴重製約了貧困戶經濟的發展,貧困農戶增收難。
2013年底,鹽邊縣引進的杜泊羊種羊場在格薩拉鄉韭菜坪村拔地而起。與此同時,幾十公裡之外的坪原村,也在悄悄改變,村裡開始規劃養殖小區,四個標準化羊圈相繼開工。
養殖小區是3812萬元扶貧資金打捆建起來的,包括了標準化圈舍、飼草種植基地和若干種公羊,採用「公司+專業合作社+養殖小區」的模式運作,其中,中康新潤公司修建的種羊場有償提供種羊,並在商品羊出欄後負責回購;村裡成立的養羊專業合作社負責生產管理,選出的5名村民代表全職負責生產,商品羊銷售後,利潤按照農戶參股比例進行分紅。
坪原村農民謝尼嘎是村裡的貧困戶之一,家裡養了5隻羊,每天趕羊放牧,三年才能出欄賺錢。「在新修的羊圈裡,引入新品種杜泊羊,按照科學的養殖方式,可實現一年出欄,我們增收有指望了。」謝尼嘎對養殖小區充滿期望。
精細分工,向現代畜牧業轉型
「這是鹽邊縣首次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攀枝花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長趙鋅華說,通過資金變股金的方式,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採取集中投入、產業帶動、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方式,實現資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農民將從傳統畜牧業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經營土地或者外出打工。
謝友華是坪原村養羊合作社的飼養員,年初,聽說村裡要搞標準化養殖,他主動報了名,通過培訓、考試後,成為了一名職業飼養員。
今後,他的主要工作職責是負責一個標準化養殖小區的飼養工作,從現在每天趕羊放牧的農民變成合作社的工人,每個月管理上百隻羊,獲得1500元的工資。
不過他最擔心的問題是自己沒有大規模養殖的經驗,不知能否養好那麼多羊。對此,陳雪友表示,待羊圈投用後,將為四個小區提供1名管理人員和4名技術員,實行全程跟蹤的技術指導。
按計劃,今年10月,所有的種公羊和農民自籌的種母羊將「入駐」養殖小區,而到明年底,首批商品羊預計將出欄8000隻。
與坪原村一山之隔的大灣村,家家戶戶散養著牲畜家禽,由於沒有合適的活動場地,村民謝阿枝家的禽畜常常遭遇意外,聽說旁邊的村子裡已經有了標準化的羊圈,謝阿枝很羨慕。大灣村村民希望,羊圈早日修到自己家。鹽邊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朱林光介紹,「現在做的既是樣板工程,也是基礎工程,未來,依託種羊場的資源,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會引導更多的村建立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