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創新模式,三產融合,在湖北省羅田縣—— |
黑山羊成大別山致富「領頭羊」 |
■本報記者 秦志偉
▲調研組到李雲啟家中考察政府扶持、產業帶動的黑山羊養殖點。
黑山羊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大別山地區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包括安徽、河南、湖北的36個縣,湖北黃岡市羅田縣就是其中一個。近年來,羅田縣將黑山羊產業作為全縣重點扶貧產業進行培育。
記者獲悉,經過多年探索,羅田縣總結出了「政府+市場主體+銀行+保險+貧困戶」的「五位一體」扶貧模式。2016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考察後認為,羅田縣「為全國提供了一種可複製的脫貧好模式」。
日前,全國產業扶貧湖北羅田現場會召開。羅田縣畜牧獸醫局局長金曉陽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在羅田縣實現脫貧的24507戶中,目前已有2600戶通過養羊實現脫貧致富,「力爭到2017年,在黃岡市5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率先脫貧摘帽」。
突出特色:聚焦黑山羊產業
在羅田縣,劉錦秀算是一位名人。她不僅是湖北名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名羊公司)董事長、羅田縣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還是全國人大代表、羅田縣三裡畈鎮黃土坳村的村民。
少年輟學並長期在外打工的劉錦秀,每年回家探親時,都會被依舊貧困的故鄉衝擊著內心,「當時一直想著,一定要回家鄉做點什麼」。
2004年,劉錦秀返回黃土坳村,租賃3000畝山林草地,發展黑山羊養殖,開始了創業之路。之所以選擇家鄉羅田縣,是因為這裡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資源稟賦。
羅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大別山水土保持型生態功能區的核心區,有95萬畝宜牧草場,是黑山羊原生態自然放牧區。「縣按照有優勢、有潛力、有基礎、有前景的『四有』原則,將黑山羊產業作為全縣重點扶貧產業進行培育。」金曉陽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大別山黑山羊」是當地特有品種,繁殖力高、抗病能力強、肉質鮮美,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申報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除了上述優勢,由於養羊勞動強度小、技能要求低,當地群眾有自發放養習慣,這也為羅田縣利用黑山羊產業扶貧奠定了基礎。
2015年7月,羅田縣委、縣政府經過反覆調研、多輪座談,及時制定出臺了黑山羊「33111」工程實施方案。具體為:利用3年時間,向適合養羊的貧困戶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外加1萬元扶持資金,支持1萬個貧困戶養羊,力爭實現年人均收入過1萬元。
此外,羅田縣還出臺了種草養畜等相關配套政策;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從事黑山羊科研、育種、養殖、加工等工作。
隨著各項頂層設計完成和各項扶持措施陸續出臺,羅田縣迅速掀起黑山羊產業扶貧的熱潮。
創新模式:形成產業扶貧合力
羅田縣平湖鄉千場村貧困戶張豔華對這股熱潮深有體會。2011年,他借錢買了20多隻本地黑山羊,半年後發展到100多隻,但因為不懂技術,一場口瘡病,死了40多隻。
「幸虧錦秀林牧專業合作社及時幫我更換了羊種,吸納我加入了合作社,無償提供技術服務,還給羊上了保險。」張豔華告訴記者,這樣他才逐漸走出困境。
目前,張豔華家每年出欄黑山羊180隻,年收入10多萬元。張豔華遇到的難題也是所有貧困戶養羊面臨的困惑,即養羊的本錢從哪裡來?遭遇疫病怎麼辦?
羅田縣通過深入調研,在原有的「政府+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基礎上,把銀行和保險納入了精準扶貧工作體系,「政府+市場主體+銀行+保險+貧困戶」的「五位一體」模式就這樣形成了。
記者發現,在這個模式中,不同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政府是主導方,市場主體是產業帶動方,銀行是資本提供方,保險是分解方,最終讓貧困戶收益。「五方的利益通過共同籤訂一式五份的合同把它固定下來,按照約定的權利、義務予以履行。」金曉陽說。
以市場主體作用為例,企業通過與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協作關係,組建技術服務團隊,實行責任包片、精準到戶、隨時上門,名羊公司在其中的作用受到養殖戶的認可。
名羊公司總經理阮接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在具體幫扶過程中,公司細化科技服務內容,為養羊貧困戶提供10項「保姆式」精準服務。
記者發現,這10項服務涵蓋了整個產業鏈。它們分別是良種供應服務、羊舍建設服務、科技培訓服務、疫病防控服務、飼養技術服務、母羊保險服務、種草養畜服務、羊肉回收服務、提供入社服務和檔案管理服務。
得到錦秀林牧合作社幫助的不只有張豔華,還有鳳山鎮上石源河村貧困戶李雲啟。2015年下半年,李雲啟在原來自養7隻土山羊的基礎上,從錦秀林牧合作社引進10隻能繁母羊和1隻種公羊。
記者採訪時了解到,在合作社全程指導下,李雲啟養殖的黑山羊數量發展到79隻,並向名羊公司提供肉羊15隻,按合作社協議價獲得收入2萬多元。
上石源河村村支部書記王小光介紹,2016年9月,湖北省經信委投資20多萬元,援助李雲啟擴建了可容納300隻羊的標準羊舍,供李雲啟和他帶動的兩個貧困戶使用。
「每個貧困戶每年可養殖黑山羊100多隻,年出欄50多隻,實現收入6萬元,還清貸款後還有3萬元收入,如期實現增收脫貧。」王小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三產融合:提升脫貧攻堅成效
「五位一體」的扶貧模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各地區紛紛前往羅田縣參觀學習。不過,羅田縣並沒有就此停下腳步,他們一直考慮如何提升脫貧攻堅成效。
羅田縣積極加強三產融合。「通過大戶帶動身邊的貧困戶養羊,形成了合作社帶養殖大戶、大戶帶貧困戶的梯級輻射帶動模式。」金曉陽告訴記者。
據介紹,上述模式目前發展大別山周邊縣市養羊7726戶,其中羅田縣2600戶通過養羊實現脫貧致富。2016年新發展貧困戶406戶,其中376戶實現增收2萬元以上,成功率達92%。
羅田縣平湖鄉胡家河村養羊戶胡少元就是當地的大戶。胡少元告訴記者,他從2010年開始養羊,靠60隻羊起步,現存欄300隻,種植牧草120畝,聘請貧困戶放羊,每年工資2.5萬元,無償提供草場共享的形式帶動了6個貧困戶養羊脫貧致富。
在金曉陽看來,林下種草養羊是一種非常好的生態種養、循環經濟模式,既解決冬季黑山羊青飼料不足的難題,提高肉羊品質,又有效解決了畜禽糞汙綜合利用問題。
在加工環節,名羊公司實行黑山羊產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以訂單合同回收貧困戶全部肉羊,嚴格進行食品安全檢疫檢驗檢測和標準化屠宰冷鏈儲藏配送,通過分布在北上廣等城市的250家標誌性營銷網點進行銷售。
據阮接芝介紹,2016年名羊公司收購肉羊15萬隻,實現綜合產值達2.5億元。「計劃到2020年,可出欄加工肉羊50萬隻,實現綜合產值10億元。」
此外,羅田縣創新推出「愛心扶貧」和「消費扶貧」,開發「錦秀羊」十大高檔菜品、「羅田吊鍋」系列特色餐品,助力黑山羊產業融合發展。
如今,羅田縣在鞏固黑山羊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還大力發展板慄、甜柿、茯苓、蒼朮、金銀花以及「貢米」、蔬菜等農特農產品的產業化。「做活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文章』,力爭早日建設成為全國精準脫貧樣板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和綠色發展先行區。」金曉陽說。
《中國科學報》 (2017-04-12 第8版 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