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發是嫡次子,姬昌為何傳位於他,學者:或發生了唐版玄武門之變

2020-11-22 騰訊網

歷史上的周文王,與正妻太姒一共育有十個嫡子,其中伯邑考是嫡長子,姬發(周武王)是嫡次子,但為何周文王卻最終傳位於嫡次子姬發?

眾所周知,在繼承制度上,周朝有嚴格的制度,即「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不容打破,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說到底,不管其他嫡子、庶子賢不賢或長不長,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除非嫡長子自己死活都不想繼承。既然如此,為何周文王不是傳位伯邑考,而是傳位嫡次子姬發呢?

周文王與正妻太姒,一共生有十子,分別是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

據《毛詩正義》引《大戴禮》記載,周文王十三歲時,生下長子伯邑考,十五歲時,生下次子周武王,因此伯邑考與周武王年紀只相差二歲。

但歷史上的周文王一共活了97歲,臨終之前才傳位姬發,大概算一下,姬發繼位時已經82歲,伯邑考已經84歲。那麼,會不會是伯邑考死在周文王之前,所以無法繼位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史書上記載周文王為何傳位周武王的。

周文王之妻太姒為人正派,伯邑考十兄弟深受母親太姒教誨,從小到大沒有做過背常理、荒唐離譜之事。但龍生十子,不盡相同,周文王十子中,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輔助周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周文王捨棄伯邑考,而立周武王為繼承人。

《史記》: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司馬遷還提到了一點,就是伯邑考死於周文王之前。因此,既然姬發、姬旦比伯邑考更有才華,且伯邑考又早已去世,所以周文王只能傳位嫡次子姬發。

伯邑考到底如何死的呢?《史記》中沒有記載,但三國時期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卻提到了一個傳說,經《封神演義》流傳而廣為人知:紂王囚禁周文王於羑裡之時,伯邑考還在商朝做人質,擔任為商紂王駕車之職,紂王為何試探周文王,就把伯邑考給烹殺了,做成肉羹賜給周文王,並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後還是吃下肉羹。商紂王評價說:「誰說西伯侯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漢朝還有一些史書,提及周文王不傳位伯邑考時,還有兩個自相矛盾的說法,但背後隱藏的歷史真相卻讓人驚心動魄。

《尚書中候》記載:「文王廢伯邑考,立發為太子。」

這是說伯邑考犯下大錯,或是周文王出於立賢,甚至或是姬發猶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逼宮,最終周文王不得不廢掉伯邑考,然後立嫡次子姬發為太子。但伯邑考下臺,最大得利者是姬發,因此「文王廢伯邑考」的背後,是不是有姬發的推動?

《春秋繁露》記載:「伯邑考知群心貳,自引而退,順神明也。」

一個「貳」字,說明伯邑考在朝中勢力不足,群臣有二心,不支持他反而支持姬發,於是伯邑考主動退讓,避免被殺。但周文王還在位,加上他又是嫡長子,王位的最先繼承人,為何伯邑考害怕這一點呢?真相可能是姬發勢力太大,甚至已經架空了周文王,這讓伯邑考忌憚不已,只能主動退讓。

這兩則記載,可能都透露一個殘酷的真相:姬發可能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設計除掉了登上王位的最大障礙伯邑考

伯邑考的死後離奇之事,可以佐證以上猜想。

上文說了,「周文王十三歲時,生下長子伯邑考」,而周文王駕崩時,伯邑考已經84歲,必然兒孫滿堂。

即便是「紂王烹殺伯邑考」之說成立,按照《史記》記載,紂王釋放周文王之後,又過了幾年,周文王正式稱王,其後「稱王50年」,根據周文王活了97歲推算,「紂王烹殺伯邑考」應該是周文王45多歲左右的事情。周文王40多歲時,伯邑考在30歲上下,也必然有不少子女。

更為重要的是,即便伯邑考子女全部被殺,或沒有生育一個兒子,但在講究孝道的古代,往往也會從宗族給他過繼一子,以便有人祭祀伯邑考。因此,伯邑考無論親生兒子,還是過繼子,總歸會有一個

但奇怪的是,周武王滅殷之後,大肆冊封姬姓諸侯,將親戚四處分封,甚至連紂王兒子武庚都有封地,但唯獨沒有給嫡親哥哥及其後人絲毫賞賜,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政治邏輯!

如果伯邑考主動讓位,至少政治輿論方面於周武王有恩,周武王更該重賞重封伯邑考之後。

如果周文王擇賢,周武王為了表示兄弟之情,此後也該重封伯邑考之後,顯示自己仁德,並安撫八個弟弟。

如果伯邑考犯下大錯,周文王將之廢黜,但周武王滅商之後,能大肆分封姬姓諸侯,自然也可以顯示仁德,對伯邑考之後略加分封。

如果「紂王烹殺伯邑考」,伯邑考對周人立有大功,周文王、周武王都該重賞伯邑考之後。

然而,周文王為何卻沒有封賞嫡親哥哥之後,為何周文王也沒有照顧伯邑考之後,甚至伯邑考好像斷子絕孫,不見史書記載一個後代?顯然,比較合理的一種解釋是:姬發與伯邑考發生嚴重的奪位衝突,而姬發可能發動了類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掌握了周國大權,架空了周文王(姬昌年歲太大,後期可能糊塗),掌握大權的姬發,對於昔日王位最大敵人伯邑考,就猶如李世民對待李建成一樣,自然不會、也拒絕周文王給予伯邑考及其後人絲毫賞賜了。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中候》、《春秋繁露》

相關焦點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並親手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接著讓父親李淵「禪位」於他,就此,李世民登上帝位,
  • 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跟隨他的人,下場是什麼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背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罵名,成為他一生中的汙點。隋朝末年,隋煬帝昏庸無道,搞得民不聊生,引起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史書中記載到,當時遍布都是大大小小的起義軍,而李淵和李世民團夥就是其中一支。
  • 史書的漏洞:唐太宗如何篡改了「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於是,在皇帝的特許下,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的慘劇得以詳細的記載了下來。但這給我們造成了一個錯覺,仿佛我們現在所看到關於玄武門之變的史料是真實、完整的,好像唐太宗從未干預過史官的工作,而且還積極要求還原歷史。其實並不是這樣,唐太宗雖然對殺兄屠弟的事情不忌諱,但他抹掉了一件事實,那就是「逼父」!
  • 詳解玄武門政變:李建成已的兄弟伏兵的密報,為何仍無防備?
    不可否認的是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盛世奠定的基礎,同時也不能否認這確實是因為唐太宗所帶來的影響。當然,離不開唐太宗的話題還有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武德四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公元626年7月2日)因為貞觀之治讓很多人忽視了唐太宗真正坐上皇位時候的血雨腥風。談到這件事就還要從之前說起,在李淵還未當上皇帝的時候,二人相互配合,在晉陽起兵之時,兩人的看法也算是相同,配合也算默契。
  • 玄武門之變,「超男皇帝」李世民的「黑歷史」
    昆明池遺址效果圖如果這一計劃得以成功執行,那麼現在的歷史書上,就不會再有「玄武門之變」,而會被「昆明池之變」取而代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永遠難防的是家賊。總有一些很小的小蝦米,雖然任何史書裡他們都從未在C位出道過,但卻總能改寫歷史。李建成手下的太子率更丞(負責太子宮殿門戶及賞罰事宜的小官)王晊,是李世民安插在東宮的臥底。
  • 姬昌死後為什麼沒被封神,你看他真身是啥?老君都怕
    主要講述了,商紂王殘暴無道,寵信妖女妲己,苦害生靈;周文王姬昌順應天時,招兵買馬,聘請姜子牙出山討伐紂王。建立周朝,順便主持封神大會。熟悉《封神榜》的都知道,在封神大戰以後,姜子牙是奉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的命令,一共封了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在這次封神中,很多人好奇,姜子牙為何沒有被封神?西周的大王子伯邑考為何被封紫薇大帝?姬昌為何沒有被封神?姜子牙為何沒有被封神?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住一條老命?皆因他機智地說了十個字
    ,然而說到他的上位史卻不怎麼光彩。一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害了兩名兄弟,還逼得老父李淵退位,這樣的心狠手辣,比起歷史上任何一位暴君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左)  玄武門一場激戰,自然驚動了唐高祖李淵,當李世民身披鎧甲出現了自己面前時,李淵忽然長嘆一聲,表示:「
  • 「戊寅靖社」,朝鮮版的「玄武門之變」
    古代的朝鮮不但在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受我國的影響非常大,其歷史上的某些事件也和我國的歷史事件相似,今天就給大家說說朝鮮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戊寅靖社」首先,「朝鮮」這個國號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給定的。明朝建立之初,因為領土問題和當時朝鮮政權的前身高麗鬧得很不愉快。別看高麗地狹民貧,因為和元朝關係還不錯就覺得明朝不正統,根本沒把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放在眼裡,居然想派兵攻取遼東。
  • 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個人結局是怎樣的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可謂非常多,有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可以說參與這場政變一是為了自己的領導人上位,二也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讓位給李世民。而他們也都走上了飛黃騰達的道路。
  • 唐朝的政變為什麼都發生在玄武門?「玄武」是什麼意思?
    唐朝之門(之三)玄武門政變中,有大批的將士,既不是李世民的人馬,也不同情皇太子和齊王,但一直參加纏鬥。這些人就是屬於南衙和北門的皇家衛士,本篇就說一說這些衛士。《新唐書·兵志》記載,唐朝宮廷的守衛分為兩個部分,稱為「南衙」和「北衙」。其中的南衙主要是各地的府兵,輪番進京,擔任京城的守衛,而北衙才算是專門的宮廷禁衛軍。
  • 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看玄武門之變前太子宮與秦王府的力量對比
    唐朝早期歷史上最嚴重的汙點莫過於玄武門之變,兄弟手足同室操戈,朝堂秩序瞬間大亂。這場由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引發的皇位之爭,最終延燒成為了兩個陣營水火不容,相互對立的政壇大戰。可以說玄武門之變的慘烈早在兩大陣營正式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經埋下了隱患,這既是李唐皇室的悲哀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之中,太子宮和秦王府各有自己的朝堂勢力,官員各選陣營,皇帝李淵態度也十分曖昧。
  • 評說唐高祖——李淵
    大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 ,唐朝開國皇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禪位於兒子李世民,自己稱太上皇,李淵在位八年。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正的策劃人,他才是這場慘劇的始作俑者
    玄武門之變自然是和李世民、李建成都有關係,至於最終誰挑起的,歷史悠悠,已經難以有人說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來龍去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撥雲見日。3.當時的太史官報告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說的是太白金星本來的位置在西方,現在太白星在秦的分野出現,而秦又恰好發源於西方,太白金星與秦有一一對應的關係,這預示著秦王要君臨天下了,李淵對此事高度重視,內心強烈不甘,後來伴隨著局勢的風雲變幻,也成為玄武門之變的誘因之一。那麼這些是真的嗎?
  •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十三經註疏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唐宋時期,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對漢代的注釋也難於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註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要「吸吮父乳」,還痛哭不止呢?
    我們都知道,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處決掉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之後,李世民隨即便逼迫了自己的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唐太宗」。但是在事變之後不久,卻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李世民和李淵父子之間為了捐釋前嫌做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舉動。
  • 一神之下、萬仙之上的紫微大帝,其陵墓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紫微又被稱為紫宮、紫微星,紫微星位於三垣之中的中垣,其位置最高,故最為尊貴。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之中,紫微大帝佔據著著非常重要地位,紫微星屬帝王所居之地,就連人間的皇宮都要又叫做紫禁城,那麼如此尊貴的紫微太皇大帝究竟是何來歷?位居玉皇大帝之下,貨真價實的一神之下、萬仙之上。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之中,最高的神為"三清"。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猶豫不定,幸虧此人一段話讓他下定決心
    李世民是個愛才之人,在攀談中他認為張公瑾是個可用之才,於是,便與他進行了一番探討。探討的內容,自然是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張公瑾見李世民與自己直言不諱,深感受到了器重,於是,他便傾自己畢生所學,給李世民出了不少主意。事關儲君之位,此次長談的內容讓兩人被捆綁到同一條利益鏈上。在玄武門事變前夕,李世民下定決心,打算誅殺兄長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