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的漏洞:唐太宗如何篡改了「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2021-01-19 騰訊網

唐太宗

(598年—649年)。唐太宗於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逼父退位,奪取大唐帝國的政權。並主導了這段歷史的記載工作。

人們常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有人因而得出結論,說史書都不可信,不值一看。這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宣揚研究歷史而不必讀史書,其邏輯低能和反智傾已不需贅言。其實那句話是要告誡我們:讀史需慎重,盡信書、不如無書——但絕不等於可以不讀書。

在唐朝以前,史書一般由私人編纂,所以才有《史記》這種良史。《史記》不畏強權,大膽揭露漢武帝迷信方術、喜用酷吏的缺點,所以被漢朝的奴才王允罵作「謗書」;到了魏晉之時,陳壽以亡國之人而為三國著史,只得尊曹魏為正統而貶抑吳蜀,還發明了回護法,專門為司馬氏避諱,史書越來越有「勝利者書寫」的味道。

到了唐朝,官方徹底主導了史書的編纂工作,從《魏晉》到《隋書》,都是在官方的組織下,由寫作班子集體創作完成的。既然史官們領取朝廷的俸祿,並在高官的總裁下修史,自然不敢記載不利於官方的史實了。他們或者寫得語焉不詳,或者在評價上予以美化,或者乾脆缺而不錄,當然,最惡劣的就是直接篡改歷史。對我們來說,《舊唐書》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可以作為一個分析史官如何篡改歷史的例子。

01

唐太宗是否篡改過歷史?

歷史上,唐太宗是一個功勳卓絕的帝王,但無論他的功績如何巨大,總是洗涮不了「得位不正」的汙點,這個汙點就是殺兄、屠弟和逼父的玄武門之變。當修史書的權力由皇帝掌控時,篡改歷史的誘惑便產生了。

唐太宗曾對監修國史的房玄齡說:「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

房玄齡解釋道:「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說明史官懼怕皇帝幹預修史,會破壞史書的客觀性,所以才規定皇帝不能查看國史。

唐太宗想打破先朝慣例,於是說:「朕之為新,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

諫議大夫朱子奢知道後,勸唐太宗不要幹預史官的工作。他委婉地說即使陛下聖明,只看不改,也難保後世的君主介懷於此,要求飾非護短,篡改歷史,導致史書失去客觀性。無奈唐太宗不肯聽,依然堅持看完了《高祖實錄》、《今上實錄》和起居注等書。當他看到有關玄武門之變的記載時,覺得裡面有太多「微隱」,便對房玄齡說:

「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

於是,在皇帝的特許下,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的慘劇得以詳細的記載了下來。但這給我們造成了一個錯覺,仿佛我們現在所看到關於玄武門之變的史料是真實、完整的,好像唐太宗從未干預過史官的工作,而且還積極要求還原歷史。其實並不是這樣,唐太宗雖然對殺兄屠弟的事情不忌諱,但他抹掉了一件事實,那就是「逼父」!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了自己的兄弟,逼迫父皇交出皇位。這與周公為了保護周成王而誅殺造反的管叔鮮、蔡叔度,完全是不同性質的事情。

唐太宗說那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要求史官如實地記載玄武門之變的歷史,而是要求根據他所定性的方向來書寫歷史——把玄武門之變寫成類似於周公誅管蔡的正當事件。周公誅管蔡並不涉及到「逼父」,所以唐朝的史書刻意抹去唐太宗逼迫唐高祖讓位的歷史。

史書都是在當權者的壓力下編寫的

02

《舊唐書》中的玄武門之變

大唐享國近三百年,歷朝皆有實錄。自唐宣宗後,實錄始缺;又有吳兢、柳芳等人四次修國史,故唐朝的史料,本已詳備。及至末年,黃巢攻破長安,興慶宮被焚,內藏國史、實錄皆化為灰燼。五代時,後晉主持修《舊唐書》,多採用殘缺不全的《實錄》為底本。因此,我們可以從《舊唐書》中略微看到《高祖實錄》和《今上實錄》的影子,根據裡面的記載,可將玄武門之變的始末簡單梳理如下:

一、晉陽起兵,世民參與預謀,高祖許諾事成之後封其為太子,世民辭讓;

二、唐奪長安,太子建成功大,東宮聯合後宮開始與世民為敵;

三、李元吉加入權鬥,勸太子殺世民,太子不許;

四、仁智宮事件,建成欲圖世民,反被世民告發謀反,高祖各打五十大板;

五、高祖開始懷疑世民,每次將天下徵討之事託於世民,事平之後,猜忌益甚;

六、太子夜招世民飲酒,世民無故中毒。事後,高祖終於交底,欲中分天下,讓世民出守洛陽,仿漢景帝與梁孝王故事。世民想要依靠父親廢換太子的希望落空,和平奪權開始向武力奪權過度;

七、太子與元吉共謀瓦解秦府勢力,借北徵突厥的時機拉殺世民,並盡坑秦府諸將。世民在謀士的挑唆下,決定發動兵變;

八、玄武門悲劇發生,世民殺太子與元吉;

九、高祖認定建成、元吉謀反,立世民為太子,數月後退位為太上皇,建成、元吉皆族滅。

《舊唐書》中對世民屠殺建成和元吉的記載很詳細,但對高祖讓位於世民的過程卻寫得非常簡略。世民在庚申日屠殺建成、元吉,當天高祖就下詔大赦天下,「國家庶事,皆取秦王處分」。三天後,又立世民為皇太子,下詔說:

「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可見,從這天起,高祖這個皇帝就已經被架空了。過了十幾天,壬申日,高祖以手詔賜給裴寂等舊臣,裡面說:

「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

故知高祖在當月就知道自己的皇位不保,已經做好了當太上皇的打算。之後,過了兩個月,他才便下詔傳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淡出權力中心。《舊唐書》雖然如實記載了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的行為,但故意隱去了他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實。

03

史書記載中有一個不明顯的漏洞

唐高祖的迅速退位讓人們產生遐想,猜測太宗是否逼自己的父親交權。但由於各種史書都受到官方的嚴密控制,所以我們很難找到直接的記載。不過在史料之中,我們還是發現了一處漏洞:

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於高祖說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且想要殺害自己,為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高祖知道後,很驚訝,對世民說:

「明當鞫問,汝宜早參。」

張婕妤知道了高祖與世民的計劃,便給建成、元吉報信。元吉勸建成明天不要入宮,建成不聽。這說明,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高祖已經接受世民的控訴,打算在第二天追究建成、元吉的責任了。而且高祖還傾向於世民,叮囑他「汝宜早參」。到了次日清晨,史書又說:

「上時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等,欲按其事。

可見,如果高祖追究下去,建成、元吉的末日已經臨近了。世民完全可以等到早朝時,用合法的手段,藉助高祖來治建成和元吉的罪。

然而,當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發覺情況不對,想返回東宮時,世民卻忽然出現,射殺了建成。此時伏兵已久的尉遲敬德也立即追殺元吉,雙方士兵互相攻擊,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級示眾,東宮兵才潰散。這說明世民並沒有提前入朝等候,更沒有「早參」,而是埋伏在玄武門外,準備先斬後奏。

殺兄屠弟後,世民急命敬德去見高祖,史書記載說: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高祖急問敬德是誰在作亂,敬德回答說是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因而舉兵誅之,害怕驚動陛下,所以派臣前來「宿衛」。高祖於是與裴寂等商議如何是好,蕭瑀、陳叔達便勸說: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如今秦王已經誅殺了他們,士民歸心,陛下不如委國於秦王。高祖回答道:「善!此吾夙心也。」

史書想要表述的是這樣一個意思:起初世民向高祖告發建成和元吉淫亂後宮、圖謀不軌,於是高祖決定次日追究二人;但是就在第二天,建成和元吉走到玄武門時,忽然改變計劃,想返回東宮,引兵作亂。所以世民才先發制人,殺死了他們。之後派尉遲敬德入宮向高祖稟報情況,高祖也將建成、元吉視為反賊,認可世民在玄武門的做法。為了嘉獎,還封他為太子。

但這裡有一個致命的漏洞:《資治通鑑》《舊唐書》和《新唐書》都說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高祖正與裴寂等人泛舟海池。對此,朱熹就詰難說:

「高祖見三兒要相殺,如何尚去泛舟!」(《朱子語類·歷代》)

高祖前一天還收到世民的舉報,準備審問建成、元吉,此時應是坐在朝堂上,等候三個兒子入朝對質。結果反而優哉遊哉的泛舟海池,直到尉遲敬德入見才知曉出了大事。這種明顯矛盾,不得不說是史書中的一個漏洞,或許是篡改歷史後留下的痕跡。

04

唐太宗不僅殺兄屠弟,而且還逼父退位

從唐高祖泛舟海池這個漏洞中,我們可以推測世民密奏高祖之事是史家杜撰的。世民並不曾向高祖舉報,高祖也沒有準備會審。

世民忽然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兄屠弟。此時的高祖尚未察覺異動,依舊像往常一樣泛舟海池。之後忽聞噩訊,猝不及防,又見尉遲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階前,實際上已經被挾持了。蕭瑀等知大勢已去,所以才勸高祖「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高祖無可奈何,只得聽從。這樣,世民便借高祖的名義,坐實建成、元吉謀反的罪名。其實真正謀反的人,是逼迫父皇的世民!

高祖當皇帝後,對世民雖加以重用,然而多有忌憚。當元吉密請誅殺世民時,他就回答說:

「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

這個兒子,他真是又敬又怕。對於兒子們的皇位之爭,高祖先是採取調和的態度,想要太子建成繼位,然後世民出居洛陽,中分天下。之後又聽從建成、元吉的讒言,黜免秦府諸將。世民被逼無奈,便在謀士的唆使下,先發制人,屠殺建成、元吉,然後派尉遲敬德入宮去控制高祖,以高祖的名義宣布建成、元吉謀反。按理來說,世民殺建成、元吉時尚未為帝,是兄弟互相殘害而已,根據法律不可以用謀反罪來論處。況且建成、元吉只是想殺世民,何曾害及高祖?世民竟敢借高祖之名,坐殺建成及元吉諸子,族其二宗,殘忍之甚!因此,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

「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視其孫之以反律伏誅,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極矣!」

唐太宗允許史官如實寫下殺兄屠弟的史實,但不允許或者史官也不敢如實記載他逼迫父皇的過程。他忽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剷除兄弟,之後一不做二不休,逼迫父親立自己為太子。所以高祖當時就宣布權力皆歸太宗,並且感嘆皇帝是做不下去了,只能加「尊號為太上皇」。

因此,通過「泛舟海池」這個漏洞中,我們可以看出史書隱去了唐太宗逼父的事實。並且借高祖的名義來給玄武門之變定性,坐實建成、元吉謀反的罪名,洗刷了殺兄屠弟逼父的汙點。把玄武門之變美化成周公誅管、蔡的事跡,其手法亦高妙矣。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超男皇帝」李世民的「黑歷史」
    他的命令甚至可以與皇帝李淵的聖旨相提並論,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李建成平時居住在東宮,李世民也住在太極宮,並享有「晝夜通行,無復禁限」的特權,非皇太子卻有如此之高的權限,放眼整個歷史也是絕無僅有。昆明池遺址效果圖如果這一計劃得以成功執行,那麼現在的歷史書上,就不會再有「玄武門之變」,而會被「昆明池之變」取而代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永遠難防的是家賊。總有一些很小的小蝦米,雖然任何史書裡他們都從未在C位出道過,但卻總能改寫歷史。李建成手下的太子率更丞(負責太子宮殿門戶及賞罰事宜的小官)王晊,是李世民安插在東宮的臥底。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住一條老命?皆因他機智地說了十個字
    2020-11-27 16:57:23 來源: 風雨同度嘟嘟 舉報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的一代明君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而那位被殺死的太子李建成,則被眾多史書貶得一文不值,《舊唐書》中記載: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兇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
  • 玄武門之變功勞最大的五個人結局是怎樣的
    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可謂非常多,有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可以說參與這場政變一是為了自己的領導人上位,二也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讓位給李世民。而他們也都走上了飛黃騰達的道路。
  • 唐朝的政變為什麼都發生在玄武門?「玄武」是什麼意思?
    唐朝之門(之三)玄武門政變中,有大批的將士,既不是李世民的人馬,也不同情皇太子和齊王,但一直參加纏鬥。這些人就是屬於南衙和北門的皇家衛士,本篇就說一說這些衛士。《新唐書·兵志》記載,唐朝宮廷的守衛分為兩個部分,稱為「南衙」和「北衙」。其中的南衙主要是各地的府兵,輪番進京,擔任京城的守衛,而北衙才算是專門的宮廷禁衛軍。
  • 姬發是嫡次子,姬昌為何傳位於他,學者:或發生了唐版玄武門之變
    但歷史上的周文王一共活了97歲,臨終之前才傳位姬發,大概算一下,姬發繼位時已經82歲,伯邑考已經84歲。那麼,會不會是伯邑考死在周文王之前,所以無法繼位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史書上記載周文王為何傳位周武王的。
  • 詳解玄武門政變:李建成已的兄弟伏兵的密報,為何仍無防備?
    不可否認的是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盛世奠定的基礎,同時也不能否認這確實是因為唐太宗所帶來的影響。當然,離不開唐太宗的話題還有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武德四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公元626年7月2日)因為貞觀之治讓很多人忽視了唐太宗真正坐上皇位時候的血雨腥風。談到這件事就還要從之前說起,在李淵還未當上皇帝的時候,二人相互配合,在晉陽起兵之時,兩人的看法也算是相同,配合也算默契。
  • 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跟隨他的人,下場是什麼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背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罵名,成為他一生中的汙點。隋朝末年,隋煬帝昏庸無道,搞得民不聊生,引起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史書中記載到,當時遍布都是大大小小的起義軍,而李淵和李世民團夥就是其中一支。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之所以取得勝利,背後竟離不開李淵女人的幫忙?
    這場玄武門之變,咱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兄弟相殘,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兄弟為了這皇位打的頭破血流,最後世民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把老哥李建成和老弟李元吉都給收拾了,再威逼老爹退位,繼位成為唐太宗。
  • 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看玄武門之變前太子宮與秦王府的力量對比
    :19:28 來源: 經典守望者 舉報    唐代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氣象最為宏大的太平盛世
  •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的兒子被盡數殺害,他的妻女下場又是如何?
    談及唐朝歷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政變,相信大家都毫不猶豫地會選擇玄武門之變。畢竟李世民不僅將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殺害,對於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世民也是一個都沒有留下。但是話又說話回來,李世民將李建成的兒子全部殺害後,李建成的妻女又是如何的下場?
  • 李世民曾放390名死囚回家團聚,約定來年回京受死,結果如何?
    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只不過當時技術水平不夠,記載歷史的方式只能通過人工,甚至還有專門的官員負責記錄,這也就成了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方式,讓人們能夠隔著時空和古人對話。人們通過史書的記載,將古代各朝各代的生活都還原到了影視劇中,咱們也算是目睹了一下古代的繁華盛世。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猶豫不定,幸虧此人一段話讓他下定決心
    李世民是個愛才之人,在攀談中他認為張公瑾是個可用之才,於是,便與他進行了一番探討。探討的內容,自然是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張公瑾見李世民與自己直言不諱,深感受到了器重,於是,他便傾自己畢生所學,給李世民出了不少主意。事關儲君之位,此次長談的內容讓兩人被捆綁到同一條利益鏈上。在玄武門事變前夕,李世民下定決心,打算誅殺兄長取而代之。
  • 隋文帝的「聖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有何相似與不同之處?
    中國歷史由於從秦朝開始就進入了大一統時代,所以中國的皇帝們是很少擁有除了帝號以外的其它稱號的。譬如在歐洲歷史上,一個君主動不動就冠以好幾種頭銜,譬如「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的開創者查理五世的稱號就有「羅馬人的皇帝、西班牙國王、德意志國王」等等後面還有一大串。頭銜多代表的是一種榮譽,在歐洲歷史上這很常見,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曇花一現了。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要「吸吮父乳」,還痛哭不止呢?
    我們都知道,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處決掉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之後,李世民隨即便逼迫了自己的父親李淵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唐太宗」。但是在事變之後不久,卻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李世民和李淵父子之間為了捐釋前嫌做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舉動。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正的策劃人,他才是這場慘劇的始作俑者
    玄武門之變自然是和李世民、李建成都有關係,至於最終誰挑起的,歷史悠悠,已經難以有人說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來龍去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撥雲見日。3.當時的太史官報告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說的是太白金星本來的位置在西方,現在太白星在秦的分野出現,而秦又恰好發源於西方,太白金星與秦有一一對應的關係,這預示著秦王要君臨天下了,李淵對此事高度重視,內心強烈不甘,後來伴隨著局勢的風雲變幻,也成為玄武門之變的誘因之一。那麼這些是真的嗎?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猶豫不決,這個人幫助李世民堅定了想法
    文/寫寫歷史那些事兒【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歡迎大家來收看今天的文章,咱們今天的文章主題就是來看一看在唐朝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的小故事,故事是非常的有意思。李世民在發動兵變之前猶豫不決,始終狠不下心來,沒想到手下的這個人幾句話就幫助李世民堅定了想法,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也是成功的當上了皇帝,那麼他是誰那?不用著急,現在咱們就一起來看看他是誰。
  • 常考歷史典故(4)
    因此出現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後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當時來俊臣宴請周興,請教周興如何讓人招供,周興提出用用炭火在周圍燒大罈子,然後讓囚犯進入甕裡,就可以讓人招供。俊臣請周興入甕周興當即磕頭承認罪行。喻指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
  • 皇帝太帥也是問題:唐太宗上朝的時候為什麼要改變外貌?
    2020-11-22 17:39:18 來源: 小恩說歷史官方 舉報
  •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命其實早有預兆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少有的賢明君主,他明於知人,善於納諫,勇於改過,因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這位能與成湯、周武比功,與成王、康王比治的唐太宗,其所以「功德並隆」,能成就如此偉大的業績,除了他個人的氣質、修養和辛勤努力外,還得力於兩個人,一是他的賢外助,著名宰相魏徵;一是他的賢內助,著名的長孫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