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對我們來說算十分熟悉了,那麼與他相提並論的莫過於他的貞觀之治。在唐太宗各種政策的實施下,使得唐朝在初期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首先唐太宗會時常與大臣們談論各個朝代興衰的原因,從而以此為戒。其次唐太宗能夠選賢任能,他十分重視賢才,當然貞觀之治還不僅如此,唐太宗除了廣用賢才、注意納諫之外,還十分關注百姓們的生活。他十分注重發展生產,並且減輕賦稅徭役。這讓老百姓們在生活上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並且唐太宗還十分注重民族融合,採取「和親」的方式來發展民族之間的關係。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當時的唐朝可謂是一片盛世,可以說在這個時期的唐朝給我們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不可否認的是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盛世奠定的基礎,同時也不能否認這確實是因為唐太宗所帶來的影響。
當然,離不開唐太宗的話題還有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武德四年,六月初四的清晨。(公元626年7月2日)因為貞觀之治讓很多人忽視了唐太宗真正坐上皇位時候的血雨腥風。談到這件事就還要從之前說起,在李淵還未當上皇帝的時候,二人相互配合,在晉陽起兵之時,兩人的看法也算是相同,配合也算默契。但是當李淵當上皇帝後,與之而來的是李建成與李世民兩個人之間就逐漸產生分歧。
皇太子李建成更多的留守在長安,處理政事,而李世民則常年在外徵戰,人生軌跡的不同讓兩人之間不同以往的默契,同時為為之後的爆發也埋下了一個隱患。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開始了他的玄武門之變,他帶領了眾人潛伏在玄武門,在這等著李建成和李元吉趕來。之後兩人趕向玄武門,但還未到兩人察覺到不對,立即掉頭往東宮走,但是李世民在後面緊緊逼近,李元吉一聽當即拿出弓箭對李世民連發三箭,並沒有中箭的李世民轉頭將弓箭對準了李建成,李建成中箭後摔下了馬,之後斷了氣。最終李元吉也被趕來的尉遲敬德所射殺。隨後唐高祖得知了此事然後派人結束了這場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以兄弟三人兩人倒在血泊中結束,而後唐高祖被迫讓位,李世民便當上了皇帝,也就輸我們熟知的唐太宗,但這其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趕到宣武門之時他早已得知李世民伏兵於此,那他為何還如此沒有防備,以至於最後倒在了李世民的一箭之下。原本屬於李建成手下的常和在這是其實已被收買到了李世民的手下,李建成沒有預料到這一點,在這最後的防線都瓦解的情況下,最終李建成還是以悲劇收場。
其實我們能夠看到李世民的智慧和謀略,玄武門之變也並不是臨時起意,這一切必定是有預謀的。只不過鬧得誅殺兄弟也算是開創了歷史的先河,而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在位時也確實創造的唐朝的盛世,所以如看待呢也只留得我們後人去評說了。